農業中心衛星體系


 

台灣農業遭遇到的問題與挑戰?
   
  面臨農業全球化競爭的時代,台灣的小農型態、小面積耕作、生產成本高、農民老化、農業所得偏低,以及面對農產品開放所產生的市場壓力等;還是有許多熱愛台灣土地的人,不斷設法想找出可行的對策,農業中衛體系的概念與架構,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於民國95年由行政院農委會與中國生產力中心的顧問共同構思與催生出來。

  什麼是中心衛星體系?中心衛星體系套在“農業”上,能發揮什麼獨特功效?對台灣的農民組織與產銷秩序帶來什麼樣的改變與進步?

  台灣的中衛體系制度於 1984 年由經濟部的品質提升政策發展提出,正式在產業界推動以「合作」代替「合併」的中衛體系政策,係指「大企業將其所欲生產之工業產品的細部零件,分別交由各個中型企業生產,再各個中型企業將更細部的元件交由小型企業生產,如此一來,即成以大企業為中心的網路體系。」,其中以汽車製造業為最常見的案例,研究結果顯示整體汽車產業之核心高度集中在汽車組裝廠,一輛汽車從零組件的研發生產到最後的組裝完成,要經過非常多重的步驟與流程,沒有一家企業可以不假他人之手全部靠自己完成,於是外包、策略聯盟的合作模式相應產生,這些關係的結合,形成汽車產業中心廠與衛星工廠之間緊密的供應鏈體系。
   
   將供應商納入企業之衛星體系,一方面供應商的訂單穩定,不用擔心行銷問題,使其致力於專業性的生產工作,並可藉中心工廠之協助,提高其本身之生產力。中心工廠則集中力量從事研究發展與市場開拓等工作,免除許多如品質管理、生產管制等後顧之憂。中心廠的資源整合與經營管理能力攸關整個中衛體系的運作成敗,此外體系內成員的目標不以創造自身最大利益為宗旨,而著眼於整個組織合作的價值提升最大化考量。

  根據農委會的規劃,農業中衛體系係指:「以農會、合作社等農民團體或農企業為中心經營者,其周邊之農民團體或產銷班為衛星農場,運用垂直整合、水平擴張、同業與異業結盟等方式,將小農結合成大農,以降低經營成本、改進產品品質、穩定產品供需、提高產銷效率及精準掌握市場需求,共同塑造競爭優勢。」

  建立農業中心衛星體系,最終目的是藉由輔導農民團體開發經濟事業,以引領地方特色產業發展同時可以照顧農民。即以農民團體為中心,進行整體產銷規劃與市場行銷,將市場需求的產品、品質與規格,轉化為標準化產銷作業規範與流程,輔導農民依標準化作業流程專事生產,與農民形成更緊密的合作關係,促進農業經營轉型,突破小農經營的瓶頸,保障小農經濟利益。

農業中衛體系成功的要素?

  農業中衛體系成功需要多方的協助與努力,除了體系內部的制度建立、人員養成外,外部的輔導資源投入,在體系形成的初期也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以目前農業產銷組織成立中衛體系所需要的8大基本要素描述如下:

  1. 發展強有力的中心廠:務必選擇具備較豐富資源與整合能力運作的農民組織作為中心廠,體系運作的初期才能夠具備足夠能量,推動中心廠與衛星廠的運作。
  1. 強化企業化經營管理模式:透過顧問的診斷輔導著手強化中心廠的經營體質,整合促進衛星廠體會整合好處並獲得實質效益,藉以建立體系內衛星廠的信心。
  1. 健全明確的遊戲規則:明文規範中心廠與衛星廠應共同遵守的權利及義務。
  1. 開發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產品策略:根據消費者需求,規範產品規格、品質政策及流程管理,確保客戶的權益與責任。
  1. 成立輔導教練團隊:結合產業特性與地方農業行政輔導團隊,隨時協助成員解決問題,增進成員向心力。
  1. 培訓體系成員:時時激勵團隊熱忱形成學習風氣,讓體系內不能夠形成坦然分享經驗的胸襟,具備虛心學習與自我突破的決心。
  1. 具備高層決心與態度:經營高層的決心與態度決定了體系成敗的重要關鍵。
  1. 政策的鼓勵與引導:持續引導體系內部的輔導措施與監督,提供所需的資源、技術與相關培訓活動。

  農業中衛體系的推動,不只是輔導資源的挹注,更需要觀念的建立與溝通,除了8大關鍵要素外,輔導團隊更提供實地專業諮詢輔導與教育訓練,對體系的形成扮演很重要的角色。中國生產力中心輔導顧問及各地區農業改良場、縣市政府專家組成的團隊,提供經濟事業專業諮詢與輔導,並視經營階段及發展需求規劃相關輔導工具與培訓主題,期望透過農民團體資源整合,加速農業中衛體系的建置及推廣,提高產業附加價值與國際接軌。

更多資訊請參考
AKM農業資訊平台

AKM農業訊平台由財團法人中國生產力中心在地創生卓越經營服務團所經營,旨在整合過去合作的產、官、學、研顧問專家,提供青年農民、產銷班、農民團體、農企業客製化的服務,進而提昇農業附加價值與生產力,共同開創台灣新農業時代。同時,將台灣農業科技實力擴散至海外,促進國際媒合交流,接軌馬來西亞、印度、新加坡、泰國、印尼、日本、澳洲等農產貿易市場。

猜你喜歡
*
終生學習 農業永續-農業職能基準規劃與應用

高度異質性的農產業自下而上建構農業職能基準並應用於非正規學習單位的農民學院,期提供學員參與學習前先備知識檢核,及後續學習之課程規劃。本文介紹農業職能基準建構歷程及後續應用之規劃。

*
輔導顧問扮演角色探討-以青年農民專案輔導為例

本文透過輔導個案了解顧問角色:一、即時諮詢與問題反映型;二、示範操作型;三、實地教學型;四、參訪與交流跨域合作發展型;五、通路拓建型;六、世代衝突型,透過輔導顧問扮演角色提供經營建議與使資訊透明化,帶領青年農民走向持續經營之路。

*
淺談農業初級加工場建置與規範

農業初級加工場的法規是修正「農產品生產及驗證管理法」,新增第18條,指出「農民或農民團體以國產溯源農產品、驗證農產品、有機農產品、有機轉型期農產品或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指定之農產品為原料,於一定規模以下且合法之農產品加工設施,進行特定品項之加工者,得向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申請登記為農產品初級加工場」,也就是在現行的工廠登記外,由農業單位發給「農產品初級加工場」登記證,成為合法的加工場所,透過場證編號及連結食品安全法規,實際登錄生產資訊,以利追蹤追溯(輔導登錄食品藥物業者登錄平台)。雖相較於目前的工廠來說,農產品初級加工場較為簡易,但也是屬於合法的土地使用與建物,連結農業生產,合法使用農產品加工設施。而農民如考量營運規劃,可依照實際需求申請「農糧加工室」、「農產品初級加工場」或「工廠登記」,以利後續經營需求。

*
認識CPC》農業知識資訊平台介紹

2019年在張寶誠總經理的支持下,由中心自費建置台灣第一個民間整合農業知識、資訊、專家案例的生態系平台誕生,2020年面對後疫情趨勢,中心秉持輔導產業的初衷歸零謙卑,整合產業顧問及生態圈專家的輔導能量,伴隨台灣新農業一起努力與成長。

*
在農民直銷站消費的好處

農民直銷站成立的目的在於落實地產地消精神,減少流通成本,縮短食物里程,提供在地小農進駐銷售自產農產品管道;與其他通路的不同在於產品、市場(顧客)、服務(流程)的差異化,並能呼應SDGs及淨零排放目標。

您可能會有興趣的出版品
您可能會有興趣的課程
{{c.area}}
{{c.title}}

上課時間 {{c.startDate}} ~ {{c.end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