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如何選擇海外合作夥伴-台日合作觀點


 

  台灣與日本有著糾結的歷史淵源,雙方關係正式連結於自西元1895年的日清甲午戰爭,戰敗的清帝國將台灣割讓與明治維新後正值強盛的日本,開始了雙方百餘年的密切互動。對日本而言台灣是最友善的國家,311地震來自台灣的關懷,讓台日關係更拉近ㄧ步。

  而在台灣日治時代日本所展開ㄧ連串的建設,亦奠定了台灣現今發展的基礎,對日本人留下來的基礎建設、教育、醫療、公共衛生及穩定的社會秩序,迄今台灣老ㄧ輩仍津津樂道。隨著時代演進與經濟的發展,現今台灣在亞太地區經濟地位已佔有一席之地,並和韓國相抗衡,逐鹿中國大陸市場。

  日本歷經戰後經濟成長與緊接下來的三個失落的十年,整體之經濟體質已到需重新調整的階段,隨著安倍首相的上任,ㄧ連串的經濟政策加速日本企業海外發展之契機,尤其占有日本99%的中小企業,更因大型企業海外尋求協力廠商面臨需向海外拓展市場的壓力。

  日本企業擁有技術力、品牌力、經營力,而台灣企業擁有國際化、營運適應力高、市場敏感度高等優勢,在深厚的文化交流下,二者聯手可對抗逐漸壯大的韓國企業,共同開拓亞洲市場,甚至到歐美市場。

台日經濟現況

  比較近十年(2002-2012年)台灣與全球前五大GDP之經濟成長率,中國大陸除2010年低於台灣外,其成長率均居第一位,顯見大陸市場發展之快速與商機。反觀日本其成長力度疲弱,近十年均敬陪末座,除因其內需市場不振,通膨緊縮外,對於其於中國市場的開拓受挫亦應有極大關係。

表1、2002~2012年全球GDP經濟成長率比較

資料來源:102年行政院主計總處國民所得統計及國內經濟情勢展望

  過去十年(2002-2011)日本GDP均為全球前三名,2009年前僅次於美國,唯2010年中國大陸已超越其地位,全球排名落到第三位。

表2. 2002-2011年前五大GDP國家占全球GDP比重

資料來源:整理自日本內閣府http://www.esri.cao.go.jp/jp/sna/data/data_list/kakuhou/files/h23/sankou/pdf/kokusaihikaku20121225.pdf 

  就瑞穗銀行研究,日本企業直接投資大陸成功機率僅68%,若借道台灣投資則成功率可提高到78%【註1】。再者日本中小企業擔心大陸竊取技術而不願直接投資,但對於台灣企業認知確有限,如何增加台灣企業與日本企業認識的機會,建立互信互惠的合作機制,應是雙方努力的方向。

如何選擇合作夥伴

  1. 透過公協會的力量與日本地區中小企業互動

日本中小企業對大陸市場不信任,對於台灣企業不了解。透過公協會的力量與日本地區中小企業作互動【註2】,應是很好的模式,如台北市進出口公會、台灣區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等均不定期辦理日本商務參訪。

除此之外,台灣經濟部TJPO現已於日本47個督道府縣中已成立26個辦公室,並已促成97件台日合作案,總計投入新台幣140億元,對於與日本中小企業搭橋頗有貢獻,企業可善加利用。

  1. 日本大型商業銀行媒合

日本中小企業資金仰賴銀行挹注,銀行通常並會持有股份,對小企業之瞭解甚深,亦取得其信任感。

成功的關鍵

  1. 建立互信基礎

要與日本企業建立互信基礎,首先必須了解日本的民族性與特有的意見表達方式-腹藝。

  • 何謂腹藝?即以臉部表情,沉默時間長短,以及口中無意義的咕嘟聲,決定其對事情的反應,一般日本人為避免直接拒絶對方所採取的間接的,曖昧的表現方式,企業集團經營的意思決定亦同。
  • 禮儀與民族特性
  • 30度和45度的鞠躬禮。
  • 態度認真,辦事效率高,擁有很強的紀律性和自制力。
  • 謙卑,低姿態待人。
  • 文化規矩禁忌多,外國人融入不易【註3】。

  因此與日本企業合作首重了解其行為背後真實之含意。

  1. 合作目標明確,了解各自優勢之所在

成功的合作必須雙方有共識,了解各自之強項與對合作案的期許,確認目標後安排最佳的合作模式,包括資金挹注、人才派駐、投資結構安排等等,不同產業與個別公司有不同之優勢,下表3瑞穗銀行台北分行整理之個產業優勢可供參考。

表3. 各産業之台日合作目的
 
資料來源:瑞穗銀行台北分行整理

  1. 完備的合作機制

包括資金挹注之方式、投資架構的設計、人才的配置與市場的開發合作機制等等,雙方應有充分的共識,以最有利的方式創造雙贏。

台日合作勢在必行,合作方式亦依各案狀況而定,台灣企業可透過台灣公協會與政府力量加強對日本企業宣傳,縮短與日本建立互信的時間,亦可透過日本大商社合作透過銀行媒介,降低日本企業之不信任感。

另台灣服務業產值佔GDP70%,唯不具國際競爭力,可為台日合作前進大陸之重點產業(大陸十二五計畫)【註1】,台日企業於規劃所營業務時亦可考慮。至於合作的目標市場除中國大陸外,東協亦是很好的合作市場,應可加以重視。

【註】

  1. 2013.10.29經濟部2013年台日貿易及產業合作論壇-蕭萬長
  2. 2013.10.29經濟部2013年台日貿易及產業合作論壇三菱商事鍾維永董事長
  3. 2013.03.27IEAT日本商機研討會-張永昌”日本市場現況及拓銷經驗分享”
猜你喜歡
*
品牌聯盟 開創中小企業商機

品牌聯盟打集體戰中小企業由於發展品牌不易,許多企業會採取品牌聯盟的行銷策略,希望藉由合作公司的知名度、形象等,助於新產品進入市場、且更易被顧客接受。包括如合資、授權、合夥等方式,在過去的商業活動中隨處可見,而策略聯盟之所以可行,不出以下理由:1.產品開發成本高;2.需要高技術含量的產品,對於技術、資金或知識缺乏的中小企業難以獨自完成;3.聯盟可以是中小企業進入其他國家市場的途徑之一;4.聯盟關係提供學習的機會與管道等。

*
台灣中小企業之品牌經營

隨著產業轉型,品牌的經營已為企業發展的主流,擁有品牌即可創造企業更多的附加價值,占台灣企業總數97%強的中小企業自不能排除於外,本文將探討中小企業應如何以有限資源經營需要長期耕耘的品牌價值。

*
突破中小企業發展困境

中小企業規模小、資源少,經濟基礎較弱,抗風險能力較低,在發展過程中當然面臨重重考驗。我國中小企業對其自身優、劣勢的考量,面對現今競爭態勢與未來市場走向的見招拆招,不只是短時間的生存,更應考慮未來發展,為了突破中小企業發展困境,建議中小企業領導者致力於認清情勢與支持、跨界轉型的思考與政府資源利用等方向。

*
產業環境驟變趨勢下-中小企業因應之道

台灣產業結構是以中小企業為主,中小企業要如何在產業環境驟變趨勢下生存與發展將是嚴峻的課題,我們須務實的來審思台灣的中小企業如何因應與推展,在理想、理論根據與事實狀況未結合找到一個合理可行的導入模式前,中小企業在資源有限情況下,是經不起一連串錯誤的投資與失敗,雖然要有創新突破的決心與行動,但務實的決策更是確保企業不敗的根本。

您可能會有興趣的出版品
您可能會有興趣的課程
{{c.area}}
{{c.title}}

上課時間 {{c.startDate}} ~ {{c.end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