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路定價學

- 撰文者:
- 2019/02/13 瀏覽數:4914
當我們要購買一件商品時,有沒有遇到過在網路上的價格與門市賣的價格不同,而且發現這種狀況越來越普遍。不禁很納悶,為什麼會有這種差價?
其實,在現代,消費者已經可以接受一家企業的同一件產品,在不同通路上有著不同價格,但是,企業真的準備好新的價格策略,面對顧客了嗎?
以往我們的認知是,網路上的價格會比實體通路來得便宜,因為少了門市的部分開銷,能降低成本,但也有業者採取逆向操作,讓網路門市價格高於實體店,用意是在於吸引更多顧客走進店內消費。
針對低中高不同價位的商品,消費者對於通路價差的接受度大有不同,此外,消費者的性別、年齡也同樣會影響價格的敏感度。
在近期的EMBA雜誌中提到,低價位商品約有六成消費者可以接受因通路而有價差,且近七成消費者可以接受實體店面價格高於網路商店;而在中、高價位商品上,能接受通路差別定價的消費者大幅減少,且年齡越高,接受程度越低。
在面對不同通路的定價挑戰,書中的專家也提出三種建議,供各位參考:
- 具策略性了解各通路可能需要的定價需求。
必須先了解每種通路顧客的不同需求,以及他們為了這種需求願意付出何種價格。
- 訓練員工與顧客說明價差的原因。
定價時需要策略,與顧客的溝通說明也需要事先擬定策略。
- 解決實際執行時的困難。
例如不管是在何種通路購買商品,一但要退貨時可以在任一通路用購買價退貨處理,提供便利、即時性,讓消費者更能接受定價差異。
現今消費者都很聰明,貨比三家不吃虧,在購買商品前一定會到各大通路進行研究、比較。然而企業在各大通路所擬定價格不同的同時,倘若沒有準備好前期策略規劃、當下與顧客的應對溝通,以及後期發生問題提供完善的解決能力,便很難再次獲得消費者接受。
【參考資料】
- EMBA世界經理文摘No.386
猜你喜歡

眾所周知,數位商品的品質不確定會造成交易的嚴重阻礙,想銷售的供給者以及想購買的需求者,都得十分嚴肅看待此一問題,因為數位產品在品質不確定下,會影響其產品、定價與行銷策略,甚至造成公司的興衰起落,也正面衝擊消費者的使用權益。藉著對A公司之企業診斷發現,當今數位產品在市場行銷上,對消費者而言,或多或少都面臨品質不確定性,所可能導致之交易風險以及市場失靈,有感於此一問題對數位產品行銷的重要性,本文從多重面向深入分析其解決對策,期能有助於數位行銷交易雙方之認知,因而促進數位商品之行銷。

「沒有價值,再便宜也沒人買;有價值,再貴也有人要」,產品對每位消費者所能產生的價值不一定相同。消費者更想要的是「物超所值」!

「錨點效應」是說,我們的價值認知,會被之前經驗中類似的東西影響,進而對新產品進行定價。善用錨點效應,替新產品定出妥善的價格吧!

當你要下訂機票或是住宿時,是不是常會發現,今天看的價格,隔一天看卻不一樣,甚至白天看的價格,到了晚上又不相同,這種浮動的定價模式,我們似乎很習以為常...
{{c.title}}
上課時間 {{c.startDate}} ~ {{c.end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