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程設計與改善

- 撰文者:
- 2019/07/19 瀏覽數:15009
隨著環境變化及營業規模的擴大,企業需要隨時檢視整體流程的合理性,使服務(或作業)流程隨時能符合顧客需求,為顧客提供高效的服務。
然而一個好的流程該如何設計?既有的流程又該如何改善呢?這兩個問題常被受輔導的企業所詢問,故本文將以自身經驗與輔導心得,談談流程設計及改善這個主題,文中將提出實務的步驟及方法,期讀者閱讀後能對主題有所瞭解。
一、流程概述
首先為讀者說明流程定義,流程是一個「輸入→轉換→輸出」的過程,基於特定的目的集合所需之人員、程序、機器、物料、經由必要之作業活動來產生一特定的結果(產品或服務)稱為流程。
流程的出現是組織分工的結果,在企業裡將一項任務分成若干個步驟,或是一項任務由不同的角色來完成時,流程就產生了。
圖1:流程的輸入與輸出示意
在1776年亞當‧史密斯研究分工理論得到下列結果:凡能採用分工制的技術,一經採用分工制,便能提高勞工生產效率。其研究中著名的例子為:大頭釘的生產研究。
該研究中曾寫到,大頭針的生產故事,生產大頭針需要操作許多工具機,如果由一個人負責生產全部的流程,每人一日最多可以生產20枚。
若把大頭針生產分成18項工序,抽鐵線、拉直、裁切、削尖線的一端、磨另一端、裝上圓頭、圓頭分成裝圓頭、塗漆、包裝…等,上述工序分由10人來負責生產,每人負責1-2項,平均每人一日可生產4,800枚,由上推的分工大幅提高了生產效率。
二、流程特性與功能
因企業的類型、規模大小及其成熟度均不同,從而導致不同企業的流程不完全相同。但流程有其共同的特性:目標性、整體性、結構性及層次性。
- 目標性
流程是為了完成某一任務而設置的,此稱為目標性。不同的目標形成不同的流程。如果所處的位置不同,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即使處理同一件事情,流程也可能不同。
- 整體性
流程是由活動構成的,單個活動不能稱為流程。活動間透過一定方式的結合,共同實現某一個目的,就構成了流程的整體特性。流程的整體性說明流程是有邊界的,有起點、也有終點。
圖2:醫院看病表達流程的整體性
- 結構性
流程的結構性指的是,組成流程的各種活動之間的相互聯繫與相互作用方式。
圖3:產品檢查流程的整體性
- 層次性
組成高層次流程的活動本身就是一個流程,構成中間層次流程的活動,又是更次一層次的流程,如此細分構成流程的層次特性。
圖4:產品銷售流程表達流程的層次性
三、流程設計的方法
- 流程設計的原則
- 顧客導向原則
流程設計的核心原則就是顧客導向,企業的活動應該圍繞著顧客的需求、顧客的滿意而進行,從而爭取競爭優勢。
- 價值增值原則
流程的設計應確保能創造價值,即指輸出的價值大於輸入的價值,要實現價值增值的效果,必須透過流程間的協調運作才能達成。
- 資源約束原則
任何企業都是在一定的資源約束下運行的,故流程必然受到資源的約束,約束的理論(TOC)是在既有的情況下,找尋瓶頸點、消除瓶頸點,提高經營效率。
- 流程設計的步驟
- 鑑別流程之開始與結束。
- 想像流程中將採取各個步驟(活動、決定、輸入、輸出)。
- 界定流程中各個步驟(活動、決定、輸入、輸出)。
- 繪製代表流程之流程草圖。
- 與參與流程之人員共同審查流程草圖。
- 根據審查結果,改善流程草圖。
- 於流程圖上註明日期以便將來參考與使用,也可作為鑑別改善設計的機會。
四、流程改善的方法
改善含義是指工作得更好、更有效和更經濟。流程改善意味著消除工作步驟和環節、降低成本及提高效率。流程優化要從整體出發,優化的結果是使流程的全過程都得到改進,流程運行順暢、高效。
- 流程改善的原則
- 消除多餘的工作
去除不必要的作業、審核和文書工作,去除在流程不同階段進行的重覆活動。
- 找出需改善的關鍵流程
- 增加流程價值
對流程中的每一項活動進行評估,用以判斷其對滿足顧客需求的貢獻。
- 減少流程週期時間
通過減少流程時間以滿足或超過顧客的期望,同時使庫存成本最小化。
- 應用資訊系統
大量使用先進的技術,包括先進的通信設備和電腦,使員工有機會做更具創造性的工作。
- 流程標準化
將一項活動方式固定下來,減少工作的隨意性。
- 流程改善的方法ECRSI
- 刪除(Eliminate)
消除不必要的作業提高流程的準確性及效率。能否取消作業?取消又會變成如何?(品質、效率?)
- 合併(Combine)
合併部分的流程或步驟。如果工作或動作不能取消,則考慮能否可與其他工作合併:能否把兩種以上的事情合二為一,同時進行?
- 重組(Rearrange)
對工作的順序進行重新排列。減少流程或步驟之間的等待;提高工作效率。能否重排過程或步驟順序?
- 簡化(Simplify)
就是將原來繁瑣的、龐雜的作業任務,去繁就簡強化關鍵作業。能否更為簡單嗎?
- 整合(Integrate)
將原來幾種分散執行的作業任務,壓縮成一個流程作業任務。能否將兩種或以上的程序,整合成一個流程(售服、顧客滿意度)。
企業在設計流程時,也應考量企業的規模、產品及服務的型態、流程的複雜性、人員的適任性來作規畫。另外對每一流程,需指派一位流程管理者,通常稱之為流程負責人,賦與應界定的職責與職權,以建立、維持、管制及改進此流程。本文分成四個部分來說明流程設計與改善,筆者拙見盼能提供各位讀者有所收獲。
【資料來源】
- 流程管理,北京大學出版社,王玉榮,葛新紅。
- 透視流程改善技巧,憲業企管顧問有限公司,翁德昌。
生產力再造卓越經營服務團
以總和生產力為核心理念,輔以精實生產手法,協助企業從自我診斷、規劃發展藍圖到實踐智慧生產,運用IOT、MES+等技術與系統,建構科技化智慧經營與生產管理體系,使生產營運最適化、價值最大化,提升企業競爭力。
猜你喜歡

介紹流程和流程管理,並以美國國家品質獎(MBNQA)及臺灣的國家品質獎之評審標準來說明流程應用在企業經營管理及組織運作上之必要性與重要性。文中並說明流程圖之繪製步驟與要點,以利大家易於瞭解及應用流程。

以日本Super Hotel商務型的飯店為例,在鎖定目標族群後,如何從「健康」「環保」的價值主張中,以低成本、高品質的五星級款待中,贏得顧客滿意與青睞。

國際著名學者Michael Hammer教授曾說過,環顧世界的成功企業,它們共同的特點是不斷地審視和改進自身的企業流程,不斷發展員工的技能和能力,不斷將新技術應用到服務或(和)生產的實踐中,以便不斷提高企業的運營效率,並最終獲取持續的競爭優勢。本文以筆者實際輔導流程梳理優化的過程,闡述所運用的手法和經驗心得,探究流程審視與改進的工具和心法!

隨著公司的發展與擴大,常見公司內部流程會因許多的異常事故、防弊功能、部門分工對立、主管主觀意見、不同客戶的要求…等等因素,導致許多流程出現疊床架屋、只為區分責任、產生無效簽核…等等的狀況,讓公司的流程變成非常冗長而失去了應有的義意,甚或產生許多人員只為了執行流程而非是產生價值,讓公司的成本在無意識中節節高升,並產生許多衝突,最終進入一個惡性循環的狀況,進而侵蝕到公司的競爭力,在這個凡事講求速度的時代,如何應用流程管理(BPM)概念來改善上述問題,謹以過去輔導經驗,整理分享給大家。

企業為追求獲利、營收成長之組織,運作一連串流程與作業,而達到提供客戶滿意之產品或服務。然流程並順暢無礙,在不同時空背景中,亦必須因應內部問題或外部環境的變化而有所調整。運用適當的方法,定期檢視與確認現有流程與實際運作之相符性及可行運用,並進行再修訂與改善,以真正達到公司經營管理卓越精進之目的。
{{c.title}}
上課時間 {{c.startDate}} ~ {{c.end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