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輔導之所見

- 撰文者:
- 2019/02/14 瀏覽數:2113
企業在若有改善需求時,多屬於對自身問題點無法解決而請第三方單位協助進行改善,而企業面臨的種種問題,較容易單方面存在認為藉由顧問的協助,問題就能獲致改善,卻忽略了自身技能的持續精進與改善的維持,導致多年後問題又重蹈覆轍,根本問題無法徹底解決。
以某家企業為例,企業在推動精實生產時,起初將生產線各產品做好平衡率測算、單件流設計與快速換模等生產效率提升之規劃,但隨著專案項目的持續擴大展開至整體經營項目,如績效指標制度、財務管控、人力資源…等,往往驀然回首時卻發現,當產線幹部或人員流動後,先前的規劃與制度完全消失殆盡,對於過往的改善成效,也僅剩下追憶。
就此狀況可知,企業改善方式多屬於短效期的改善,亦即針對現有問題點得到解決後,容易沉溺滿足在現有成功的喜悅中,卻忽略將改善持續延伸,包含人員改善的持續推動、種子人員的培養、流程制度的修正與建立、企業績效改善的追蹤,進而塑造全員改善的意識與文化。這樣的狀況就會造成改善的狀況處於曇花一現而功虧一簣。
因此,企業在改善過程中,高階主管的支持與參與、改善的目標方向訂定、實施效果的評估與日後標準建立需同步進行考量,企業也應當注重其改善後的成果維持。唯有如此,企業的改善效果才能得以延續並且永恆。
企業內訓服務
引領前瞻學習成長文化、推動創新知識價值方案,是CPC的使命也是我們永遠的承諾。一站式的企業內訓服務:滿足企業委訓需求,量身規劃打造專屬性課程並提供完備的委訓服務。
猜你喜歡

CPC引進歐洲品質管理協會(European Foundation of Quality Management, EFQM)卓越經營企業自評模式方法,建構出一套卓越經營績效管理輔導工具,完成卓越經營評核工具—PowerBEAT。

未來公司要達成的目標,我們要很清楚知道我們的願景在哪裡?然後透過這個願景運作的過程,我們不斷的去了解現在的績效到底達到什麼樣的程度?哪裡有可以再改善的空間?有可以再努力的空間?

臺灣中小企業佔全國企業比例高達97%以上,過去,傳統產業生產數據多以紙本記錄,仰賴人工操作,尚未數位化,難以提升智慧製造。但許多中小型廠商,一次就要達到整線、整廠都數位化或智慧化,對中小型企業有其難度。因此,可以就重點產線為執行重點,力求兼顧各種規模的廠商,逐步推動智慧製造營運管理。

知識管理源起,知識管理工具應用與其他工具比較,人才的投入與改變才能加速企業執行效率

本文透過一個案廠商輔導見習,參與個案5次以上的輔導會議,領會資深顧問輔導廠商的作法。本次見習前有分派見習之主題為足健康醫療專區科技應用與資訊分析,並在見習前事先準備與主題與見習個案廠商相關資料,有助於在見習過程中從見面開始到專案討論與結論都有所觀察與收穫。
{{c.title}}
上課時間 {{c.startDate}} ~ {{c.end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