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2.0 來襲,全球貿易關係再起波瀾 日本汽車產業如何守住市場優勢?

瀏覽數:172


【文/李世暉 圖片提供/達志影像、Getty Images】

  從2024 年的數據來看,在與主要貿易夥伴之間,日本對中國的貿易逆差為6.44 兆日圓,對歐盟的貿易逆差為1.89 兆日圓;而日本與亞洲其他地區的貿易順差為3.03 兆日圓,對美國的貿易順差更是高達8.64 兆日圓。這個數字不僅回到了金融海嘯之前的水準,也高於川普1.0 時期。

美日經貿雙視角
貿易順差× 農產品× 防衛裝備

  從日本的角度來看, 從川普1.0 到川普2.0,日美之間的經貿情勢呈現出一些變化。日本認為,雖然日圓貶值導致對美貿易順差擴大,但日本從美國進口的能源和農產品有所增加;而日本對美國的直接投資,也幾乎翻了一倍。此外,每年日本對駐日美軍的駐留經費逐步增加,日本從美國購買防衛裝備的預算也有所上升。

  另一方面,從美國的角度來看,雖然因日圓大幅貶值的原因,日本對美貿易順差的數字,與川普1.0 時期的差異不大。但在2020 年生效的日美貿易協定中,美國強烈要求的農林水產品出口反而出現了下降。直接投資和防衛裝備採購金額的貢獻度,在美國視角下增幅有所縮小;而日本持續增加的駐日美軍駐留經費,在美元換算後反而呈現減少的情況。

  美國貿易逆差在2024 年達到歷史新高的1兆2,117 億美元,日本則是排名第七的對美貿易順差國家。值得注意的是,日本2024 年出口至美國的汽車約為148 萬輛;汽車以及相關零組件,更占日本對美出口的34%,是創造日美貿易順差最重要的輸出品項。川普為了打造美國成為製造業的大國,將重新找回1980 年代的美國光榮。

  川普在產業面關注1980 年代美國的強項:半導體與汽車。在半導體方面,台灣面臨重大的課題;在汽車方面,日本則面臨極大的壓力。

川普上任
帶來的美日汽車貿易衝擊

  川普2.0 對日本汽車產業與相關供應鏈的影響,主要來自下列三個面向。

  1. 進口關稅提高帶來的風險

川普高舉「美國優先」旗幟,將對在美國市場具有競爭力的日本車廠,提高針對進口汽車和零部件的關稅。首先,美國將對墨西哥、加拿大進口商品課徵25% 的關稅;其次,美國將在四月起檢討美國進口汽車的關稅。

日本車廠中的日產、豐田、本田等公司,均在墨西哥設廠生產汽車銷往美國。而豐田與本田則是在加拿大設廠,並各生產52 萬輛(其中22 萬輛銷往美國)、37 萬輛(其中29 萬輛銷往美國)汽車,占加拿大整體汽車生產數量的六成。此外,美國進口的汽車零部件中,超過50% 的產品(約1,000 億美元)來自墨西哥和加拿大。一旦徵收關稅,在美國組裝的所有車輛成本都將上升。依據《日本經濟新聞》估算,日本車廠若因應美國關稅壓力不得不增加在美國的零部件採購,或重新考慮供應鏈的重組,全體將增加六兆日圓的成本。

日系車廠平均在美市占率約30%,豐田、本田、日產等日本汽車製造商嚴重依賴美國市場,如果出口被徵收關稅,將不可避免成本上升。而之前利用《美墨加協議》(USMCA) 構建的日本汽車供應鏈,也將因為美國對加拿大、墨西哥兩國課徵關稅而直接受到衝擊。

  1. 電動車(EV) 轉型政策的倒退

在拜登政權的《通脹削減法案》下,美國市場每輛EV 最多可獲得7,500 美元的補貼。

2024 年1 月至6 月上半年,美國國內EV 總銷量約為60 萬輛,而EV 購買者所獲得的補貼總額已超過十億美元。反對補貼政策的川普就任後,預計美國EV 銷售將減少30%。

對日本車廠來說,此一發展趨勢有利也有弊。有利的部分是,隨著EV 需求減速以及燃油經濟性法規的放寬,豐田擅長的油電混合車(HV) 有望重新受到市場的關注。有弊的部分是,豐田和本田已為美國市場的EV 開發和生產設施進行了巨額投資, 如果EV 需求持續低迷,投資回收將延遲,從而壓縮盈利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歐洲和中國加速推進EV 轉型下,美國出現重大政策調整,將給日本汽車廠商的中長期競爭戰略帶來不確定性。

  1. 匯率走勢與日本汽車的競爭力

在川普2.0 經濟政策(減稅、基礎設施投資、打擊通貨膨脹)的影響下,美元可能升值,日圓貶值。日圓貶值有利於日本汽車的價格競爭力,但若保護主義加劇,成本增加將無法單靠匯率優勢彌補。

圍繞著汽車產業,美日之間將持續進行貿易交涉與談判,以平衡美日貿易逆差的問題。

一方面,美國將要求日本汽車廠商進一步強化在美國的生產,或與美國企業展開合作。另一方面,川普將以各種政策對日本施壓,要求擴大美國汽車在日本市場的出口份額。

日本汽車業重組風暴
尋求整合 挑戰全球市場

  事實上,為了因應川普2.0 的衝擊,日本國內的汽車產業已經出現了重大變動。2024 年12 月,本田汽車與日產汽車宣布將通過設立控股公司,推進經營整合的協商。而日產汽車的最大股東三菱汽車,也在考慮未來加入該整合框架。對此一消息,全球媒體都透過大篇幅進行報導。這是因為,若三家公司完成整合,年銷售量將超過800 萬輛,將成為僅次於豐田、福斯之後,全球排名第三的汽車集團。雖然本田與日產在2025 年2 月宣告整合計畫破裂,但日本汽車產業的重組列車,已然啟動。

  總的來說, 面對川普2.0 時代的變化與挑戰,日本汽車產業必須審慎因應下列重大變化。

  • EV 轉型的亂流

美國EV 政策的調整,以及歐美各國對中國EV 的抵制,將對日本車廠的EV 進程帶來直接影響。

  • 全球競爭加劇

在歐洲和中國加速擴展EV 市場,以及美國扶植國內汽車產業的背景下,日本的汽車產業預計將面臨更加激烈的國際競爭。

  • 供應鏈轉型

電池、半導體等關鍵零部件的供應鏈,將發生重組。此外,為應對川普2.0 的保護主義政策和美國市場生產體系的強化,日本車廠必須認真思考進一步擴大在美國的生產基地。

  • 新興技術的引入

日本汽車產業將陸續應用自動駕駛技術、車聯網和共享經濟等新興商業模式,以及氫能等新能源車的研發。

  在此預見的將來,日本汽車產業發展將受到川普政策的影響,而出現重大轉變。無論是關稅的課徵、生產地的轉移、供應鏈的重組,不僅牽涉日本的汽車產業,也間接影響台灣的汽車零組件廠商。對此,台灣相關產業也應密切關注,審慎因應。(本文作者為國立政治大學國際事務學院教授)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能力雜誌》2025年3月號,非經同意不得轉載、刊登】

更多資訊請參考...
{{item.title}}
生產力中心提供的活動資訊
{{item.title}}
相關出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