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碳抵消到碳信用 盤點國際巨頭企業減碳實力

- 撰文者:
- 2025/05/06 瀏覽數:149
文/徐偉真 圖/達志影像
企業減排勢在必行
碳抵換 推動永續新路徑
隨著環境保護和永續意識抬頭,人們不只重視企業的產品本身,更關心企業對環境議題的重視和責任。氣候變遷所帶來的風險影響日益嚴峻,企業背負著環保、減碳、永續的使命,已勢在必行。
每間企業經營方式與業務不盡相同,碳排放來源也各有殊異。有些來源的碳排放量,可以減少或歸零,有些則不行。因此,企業採取「碳抵換」(Carbon Offset),藉由支持或資助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和儲存碳的計畫或項目,獲得碳信用(Carbon Credit), 再以這些信用額度,抵消營運產生的碳排放,以達成碳中和(Carbon Neutrality)。
碳權 × 碳信用需求與日俱增
碳移除 助力企業達標
英國碳抵換服務商「氣候影響夥伴」(Climate Impact Partners) 指出,「碳抵換」讓企業可以快速、具成本效益的方式達成淨零排放,同時提供對抗氣候變遷計畫亟需資金。要達到淨零排放需要極高的成本,碳抵換是普世認為可達成目標的方法之一。
提供氣候變遷、能源相關政策、科學進展資訊的網站「Carbon Brief」的報告也指出,全球執行淨零排放的大企業中,有三分之二使用「碳抵換」抵消自身的碳排放量。包括石油生產公司、汽車製造商和科技公司等,都使用龐大的碳信用「消除」碳排放,近年來企業對碳信用的需求有增無減。相較於傳統的避免排放方式,愈來愈多企業將目光轉向更具發展性、固碳效果更好的移除型技術,目前碳移除型的碳信用,更是供不應求。
二氧化碳移除(Carbon Dioxide Removal, CDR),就是直接去除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並加以封存,目前分為「自然型碳移除」與「技術型碳移除」兩大類。
以生態系統吸收二氧化碳後,固定在陸地或海洋中。其方法包括植樹造林、修復自然系統等。
以技術移除大氣中的溫室氣體並封存, 有直接空氣捕捉(Direct Air Capture, DAC)、生質能與二氧化碳捕捉與封存(Bioenergy with 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BECCS) 等手段,各企業選擇的方式都不相同。 |
全球八家最具影響力的企業減碳實力
1 殼牌Shell
積極林業、再生能源
碳信用購買量企業之冠
根據數據公司AlliedOffsets 的報告,全球第二大石油公司殼牌,2024年以1,450萬的碳信用額度,遠遠超過其他公司,位居企業購買量榜首。殼牌購買的碳信用額度中,有940萬來自林業與土地管理的倡議,投資位於巴西、印尼等國的森林保護計畫,還有240 萬來自投資太陽能和風力發電的再生能源計畫。殼牌在多個地區投資「二氧化碳捕捉與封存」(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CCS)技術計畫,例如,2024年加拿大分公司和永續能源公司ATCO EnPower合作,在加拿大史卡佛(Scotford) 進行名為「北極星」(Polaris) 的計畫,預計一年捕捉及封存65 萬噸的二氧化碳。
2 微軟Microsoft
積極投入造林計畫
碳權企業購買量亞軍
Microsoft 以550萬的碳信用額度,榮登企業購買量亞軍。Microsoft的投資主力為BECCS技術,在其2024 年購買的碳信用中,有近八成來自該技術。Microsoft 和瑞典能源公司Stockholm Exergi簽署協議,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的生質發電廠(Biomass Power Plant) 進行二氧化碳捕捉計畫,預計自2028年開始,Stockholm Exergi每年向Microsoft交付碳移除信用額度,專案時間為十年,將永久移除330萬噸的二氧化碳。
在技術型碳移除上,Microsoft 也投資了DAC、增強岩石風化(Enhanced Rock Weathering, ERW)等。2024年7月,向DAC公司1PointFive購買六年期、50萬噸的碳權。今年(2025)四月和ERW公司Terradot簽約,將在2026年到2029年間,移除1.2萬噸的二氧化碳,這也是Microsoft 第四度和ERW合作。過去三次,分別和Undo、Eion 及Lithos Carbon合作,各移除1.5萬噸、8,000噸和11,400噸的二氧化碳。
除了技術型碳移除,Microsoft也在自然型移除投資甚多。Microsoft和紐約的自然型碳移除新創公司Chestnut Carbon合作,簽訂長達25年的協議,購買超過700萬噸的碳權。在計畫期間,Chestnut Carbon 將於美國阿肯色州、路易斯安納州,以及德州總計六萬英畝的土地上,進行造林、再造林和植被恢復(Afforestation, Reforestation, and Revegetation, ARR) 計畫。
今年,Microsoft持續積極購買碳權。一月與巴西再造林新創公司Re.green合作,資助巴西總面積1.6萬公頃退化放牧地的25年植樹計畫,包含種植至少1,700萬顆原生種子,從計畫中獲取350 萬碳信用。三月再與英國碳抵換服務商「氣候影響夥伴」簽訂合約,購買150 萬碳權額度,雙方將於印度中央邦(Madhya Pradesh) 潘納縣(Panna),進行廣達兩萬公頃的大面積造林計畫。
3 Google
購買生物炭碳權
投資技術型碳移除技術
Google投資多項技術型碳移除技術,目前採購組合包括DAC、ERW、直接空氣捕捉與封存(Direct Air 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DACCS) 及生物質直接封存等。
2024 年九月,Google以每一公噸二氧化碳100美元(約新台幣3,231元)的價格,向開發DAC 的新創公司Holocene 購買碳信用,Holocene 將利用有機化合物,增加二氧化碳捕捉和移除的效能。
在今年,Google 分別和印度新創公司Varaha以及美國Charm Industrial 簽署長期合作協議,計劃在2030年前,購買總量達20萬噸、以生物炭(Biochar) 技術產生的碳權。該技術將木頭等富含碳的生物質(Biomass),經熱裂解後製成多孔隙的碳質材料,能將二氧化碳以固體碳的形式永久儲存。
今年3月,Google 加入全球許多大企業共同成立的採購聯盟Frontier,以3,300 萬美元(約新台幣10億6,649萬元)向碳移除公司Eion承購碳移除合約,預計在2030年前,以ERW 移除7.9萬噸的二氧化碳。
【本文未完,更多精彩內容請見《能力雜誌》2025年5月號,非經同意不得轉載、刊登】
能力雜誌
《能力雜誌》(Learning & Development),為中國生產力中心的出版媒體,以打造「經營管理的品牌+職場價值的推手」為編輯宗旨,提供讀者學得來的經管知識,以及容易用的職場技能,幫助讀者成為能動、能靜、能自主學習的職場菁英、專業經理人。
ESG永續發展學院
企業淨零轉型壓力日增,國內出現綠領人才荒問題,過去70年來,CPC陪伴國內企業走過各階段轉型期,適時導入管理變革與人才培育策略,面對永續議題,CPC已訂定ESG永續發展系列職能培訓藍圖,針對製造業及服務業之不同性質,提供不同的培訓課程!
溫室氣體查驗證服務
本中心為使國內企業營運能與聯合發布ESG企業經營指標相符,111年度成立ESG新事業發展委員會;奠基過去ISO9001品質管理系統與ISO27001資訊安全管理系統驗證之基礎下,率先其他國內管顧機構獲得ISO14001及45001驗證通過,取得ISO環安衛雙認證,正式成立「ESG永續發展學院」,開辦永續經營系列課程,透過北中南各地訓練中心,為企業提供絕佳綠色人才養成修練道場。
猜你喜歡

台灣的碳規則正在起步階段,隨著國際已加快淨零進程腳步,碳規則和碳配套措施的要求會更嚴格、範圍也將擴及更多產業,除了各國政府法遵規範增加,國際綠色供應鏈為維持市場制高點,對供應商的減碳要求也將不斷提高,是台灣企業更切實面對減碳議題的關鍵動機。

AI為產業帶來變革,同時也帶來巨大環境代價。為了因應AI 對環境的影響,永續算力日益受到重視;此外,日常資料處理與儲存,日積月累帶來大量的碳排放,要在科技發展與環境取得平衡,需要持續創新、負責任的管理,以及長期對永續發展目標的承諾。

因應「氣候變遷因應法」,將2050國家淨零排放目標入法,年排放量2.5萬噸以上的單一工廠,都需受環境部「事業應盤查登錄及查驗溫室氣體排放量之排放源」規範,並登錄揭露事業廠區的排放量,其中碳費的議題即正式躍上台面,雖目前對列管企業徵收的方式及費率尚未定案,但如以中鋼為例,以碳當量年排放量2000萬噸,一噸碳排300元(碳費費率)來算的話,中鋼一年要繳交碳費金額即高達60億元,相當於現有盈利都要繳碳費的狀況即會發生,企業開始感受到“碳”的壓力,也代表著“碳有價時代”正式來臨,企業應儘速掌握各地區的發展趨勢,才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做好預應的工作,以降低“碳”所帶來的衝擊或從中找到發展的利基。

碳費來了,企業得變綠了!面對營運成本壓力,企業重塑供應鏈結構、採用清潔能源,並從原物料選擇、製程改善到運輸方式都納入減碳思維。這不僅能有效降低碳費支出,更促使企業蓄積綠色競爭力。透過建立綠色供應鏈,企業得以在減少碳排的同時達成節能,讓環境永續與企業成長齊頭並進。

ISO組織公布ISO14068-1:2023碳中和標準,重點為鼓勵公司或組織能夠擬定具體的減碳目標及策略,並要求對碳抵消項目進行評估,以確保其有效性與可靠性。意謂企業或組織面對更嚴格的減碳規範;該如何從制定策略到培育人才建立全方面的積極作為?且聽擁有豐富ISO14068-1:2023碳中和企業查證經驗的邱宗永博士完整解讀標準之重點摘要。
{{c.title}}
上課時間 {{c.startDate}} ~ {{c.end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