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管理以人為本,以事為先

- 撰文者:
- 2023/03/07 瀏覽數:44
許多中小企業主在進行企業管理上面臨的許多執行上的問題,回溯其最根本的原因在於到底應該先管人還是先管理事,例如,法家思想的企業家認為,人沒有好壞,一切結果源自於制度的設計。
然而,許多企業家自許是儒商,秉持的儒家思想,認為所有事情與制度拆解到最小單位皆是”人”的因素,在此依照管理專業經驗分為以下兩項可以供企業管理者進行參考:
習性創造人性
現在的管理做來做去,都做到了 “人”字上面。
總是以為找一個能幹、忠誠的人,接下來,什麽事情就交給他,一切就可以了,這種情況成了所有管理者的一個美夢、理想。 所謂的“能人管理”其實就是一種靠人管理。到最後成為一種自己想不管,而全靠別人管。假設出了問題,一層一層駡人,老闆駡老總,老總駡副總,副總駡廠長,廠長駡經理,經理駡主管,主管駡班組長,班組長駡作業員。
這是我們在中小企業中所常見的常態,但是這種管理真的能做好嗎?個人認為這是一種極端不負責任的管理態度。若管理者出了問題,首先應該要檢討自己,接著探討制度,而不是指責別人。
許多老闆在對待管理這個問題上,有一種只想花錢,不想操心的思想,當起甩手掌櫃的想法。這樣實在不行,他也只願操“人”的心。不願操“事”的心。如:一個訂單怎麽接進來?一個訂單怎麽樣交到生產部門去?生產任務應該怎麽下?供應商應該怎麽跟?這個心他絕對不操,只操用人之心,而不操管事之心。這狀況尤其在許多傳統的中小企業中是不可否認的事實。
老闆是這個概念,就會影響很多的高管也就基本是這個概念。高管也只是把老闆的東西複製一下而已。各級管理者基本上也是只操人的心,不操事的心。然而這種思想到底錯在哪裡?錯在我們不知道人和事到底誰先誰後?為什麽我們很多老闆這麽關注人而不關注事?
原因恐怕非常之簡單:他認為把人搞定了,自然能够搞定事情。因為事情是人做的,所以這撥人搞定了,事情就好搞了。總是認為事情是人做的,我不反對,但是請你別忘了,人也是事做的。
知名日本企業豐田有一句名言:“豐田只製造人。”豐田標榜自己不是汽車製造商,而是汽車工人製造商,因為他們生產很多高品質的以及高水平的汽車工人,之所以如此,它才能生產高品質以及高水平的汽車。也就是說豐田之所以能够生產那麽多高品質的產品,就是因為他能生產高品質的工人(汽車工人),這是豐田的觀念。
所以,國產汽車和進口汽車,雖然運用同樣的技術、同樣的工程圖紙、同樣的設備,甚至同樣的材料,國產車就只能賣便宜,進口車就可以賣得貴。到底什麽原因?做工問題。工作時工人的專注、態度决定了一切。這就是國產車和進口車的區別。你以為國產車和進口車是它們的圖紙不同嗎?不是的。是它們設備不同嗎?用同樣的設備。唯一的區別就是工人操作時的專注、態度的區別。
所以,日本的豐田說它只製造人。他很明白企業的競爭在於你所製造的員工的區別。但是我們要靠什麽製造人?人是事情製造的。事造人,造的不是身體,造的是人的習性。人的習性是事情造就的。這一點心理學與佛學都是同樣的見解。人的習性不是思想造就的,是行為造就的,佛家强調修行就是指“修”要從行為開始。
企業裡面的行為就是做事,所以可以說人(習性)是事造的。人的習性在管理當中非常重要。企業裡面經常有這個現象:別人安排的,他可以不做。但是自己想做的事,做得比誰都快。有了這樣的習慣,企業就不會有執行力。因為執行力首要就是服從別人的想法。
我的一個客戶的計劃部經理講了一句話:“變革下來,我深切的體會就是100%按別人的要求做。”他明白,管理就必須先從一個好習慣的養成開始。但是什麽好習慣呢?就是100%的按別人的要求做。當然這個要求不是私人要求,而是公司層面的要求,既然是已經大家形成决策的。100%按別人的要求做,然後100%要求別人按你的做。
當然這個“你的”也是你的職權之內的事。這樣企業就會有很好的執行力。但是100%完完全全去按別人的要求做,這樣我們習慣嗎?我們企業裡面的人首先要培養一種好習性:按照企業的要求做事,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
這句話很簡單,但是不容易做到。要怎麽樣才能做到這一點呢?唯有天天堅持,每天檢查。你不要天天去做其他思想工作,更不要天天考量別人為什麽這樣。因為人的習慣沒什麽深刻的原因,沒什麽理由,只是因為他天天這樣做,做久了,習慣了,就改不了。
例如:抽烟、喝酒,甚至吸毒有什麽太多理由嗎?沒有,習慣而已。大家一定要相信:習慣的力量比思想的力量大得多。賭徒為了戒賭能把手指砍掉,手指砍掉了,他還賭不賭?照賭無誤。他把手指都砍了,他的思想已經對賭深惡痛絕啊,他改得了嗎?改不了。為什麽?因為習慣使然。
在執行上少講道理多行動
企業裡面很多事情,不需要在思想上過多的探討,那是沒有用的。唯一的辦法就是讓好的行為可以天天發生,讓壞的行為能夠慢慢的减少。不要天天講道理,很多事在道理上沒有對錯,就像一個湖南人跟一個上海人在一起,一個說,辣椒好吃,一個說辣椒不好吃,你認為誰對呢?湖南人說,沒有辣椒我吃不下飯。上海人會說,你放了辣椒我吃不下飯。
其實,天天吃辣,他就說辣好,天天吃糖,他就說甜好。事情就是如此簡單,我們沒有必要事情搞得那麽複雜。但是現在仍有很多企業不這麼聰明。天天在會議上講道理上、思想上以及心態上挖深刻的根源,說這個人怎麽怎麽樣?其實,天天琢磨人的人一定會被人天天琢磨的。
你做管理,天天有人在琢磨你,你做得好嗎?你底下有幾百人、上千人天天都在琢磨你,你做得好事嗎?每人吐口唾沫就把你給淹沒。而如果你天天做事,你底下的人一定也天天做事。天天琢磨人的人就會天天被人琢磨。天天做事的人,下面的人也就會天天做事。
這一點絕對不假,根據麥肯錫顧問公司就有這麽一個管理實驗。某間企管顧問公司裡面有一百多諮詢師。最多的時候有9個老總。項目很多,為了讓他們管好,企業主必須琢磨人,不琢磨人,項目交給人,並不放心。所以幾乎每個晚上都通電話。每一次回來都跟這些人有一番博弈。非常辛苦而無效。
自從幾個老總走了以後,企業主從此再也不去琢磨到底誰怎麽樣?唯一看到的只有事情是怎麽樣的結果與發展?讓策劃部去規劃他的事,稽核中心檢查他的事。所以,在管理者的腦袋裡頭已經沒有誰高誰低,誰好誰壞。只有事情是好是壞。目前該企業的項目遍布中國各地,並且普遍都能取得很好的業績,給企業帶來明顯的改變,項目老師的敬業精神得到了客戶的一致認同。
這在顧問公司裡面其實是非常少見的。很多人問這樣高效的管理方法,該企業的管理方法是:“目”中無人,“心”中有事。不要老看著人,要看著事。他做的什麽事,一定要瞭解。項目企業的業績有沒有發生改變,一定要去關注。要學會少關注人,多關注事,少琢磨人,多研究事。
人是經不起研究的。你回去兩口子互相研究一下,不離婚也要吵架的。兩口子不能研究,不能比較。把你老公跟隔壁的老公天天比較,你家庭能够幸福那才是怪事。那麽管人和管事究竟應該是個什麽關係呢?我認為”以人為本,以事為先。”
「以人為本」,因為人是終極目的;「以事為先」,因為事是切入點。一個是目標(終點),一個是起點。以事為先,最終把事做好,造福於人。我並不否認以人為本,但以人為本只是我們終極目的,而起點是以事為先,要從事切入。
我把人和事的關係比做水和地的關係。到山裡頭看一看溪流,沿著溪流走一走,你會發現:水和地的關係很像我們人和事的關係。我把水比喻為人,我把地比喻為事。水像人,事像地。我們看到溪水經常一路狂奔,遇到懸崖飛流直下成為瀑布;而當它流到很開闊的地方,水好像動都不動了。
水在那個地方那麽柔順,慢慢的緩緩的流動而突然在前面遇到坡地的時候、峽谷的時候,這個水又好像被誰趕著一樣的,拼命的往下奔。水流為什麽會有這種變化?水的奔騰和平緩是它自己决定的還是其他的外力决定的?仔細觀察你會發現:水流是由地勢决定的。
所以,我認為水在流是表相,地在變才是本質。你看到的是水在流,實際上你沒有注意的是地在變。地如果沒有一點點變化,那個地方即使有水,那個水也叫湖(塘)。水在流是因為地在變。我們不要老在水上做文章,在水上用力,我們把水驅趕一下,水就快了?我們把水堵住,水就不動?不可能。你只要把地勢改變一下就行了,去改變地勢,而不是去在水上用力。
古語裡面有這樣一句:“因勢利導”。勢指地勢,導指引導。通過地勢的改變來改變水的流速、狀態。所以,水勢决定於地勢。水勢是被地勢所决定的。地堵了,水就急了。地平了,水就緩了。水勢决定於地勢,人决定於事。
所以我們做管理不要老是在人身上用力,你激勵他,你堵住他,你批評他,其實這不能解决根本問題的。根本問題是要在地勢上做文章。你要改變水勢你就必須改變地勢,直接作用於水是沒有用的。像我們通過抽水機把水抽上去,這就是直接改變水勢,但這得費多大能量啊。
人難管是因為事不管,你不管那個事,人才難管,你管住那個事,人會好管的。
猜你喜歡

現今,環境時時在改變,現場時時在改變,制約的條件也時時在改變。領導人必須能夠回答:1.應該改變哪些事情?(找出核心問題);2.要朝那個方向改變?(研擬解決對策);3.要如何改變?(訂立執行計畫)等3件事情的能力,以重新審視、評估、檢討、改善組織的價值河流,找出限制瓶頸,蓄積贏在起跑點的的競爭力。

企業目標的達成須經由一群人的共同協力,在訴求經營績效同時,更必須著眼組成企業的關鍵-「人」,以考量「人性」的角度,經營者、管理者就必須先在人類需求的層次上,找到欲建立「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元素,將之實施於企業之管理及日常之中。

正確選才,有效發揮選擇的效用,一直是企業相當重視的問題。在知識經濟的時代,全球企業均積極招募、培育及留任優秀的人才。如何協助組織建構與累積人力資本,成為重要課題,也是人資長如何協助企業達成目標的重要挑戰。

俗語裡有句話:「會咬人的狗不會叫」,但沉默的員工卻是團隊殺手,當員工不在會議中發言,不再提出建議,不再與同伴互動,並不是領導者的完美造成,而是工作環境產生威脅,最終團隊會陷入僵化無法有效運行。解方在哪,打造心理安全感的環境,是如今的普遍共識。
{{c.title}}
上課時間 {{c.startDate}} ~ {{c.end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