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學術殿堂到海上現場 用科技守護海上人權的 跨域實踐

- 撰文者:
- 2025/06/05 瀏覽數:80
口述/劉黃麗娟 採訪/楊毓馨 圖/劉黃麗娟、台灣區遠洋鮪延繩釣漁船魚類輸出業同業公會、達志影像
台灣遠洋漁業,這個曾為經濟貢獻無數的產業,卻因勞動條件惡劣與監管機制薄弱,屢遭國際批評。美國勞工部甚至將其列入強迫勞動產品清單,對台灣的國際形象與產業發展造成負面影響。
面對這樣的困境,國立中正大學勞工關係學系副教授劉黃麗娟,帶領一支橫跨社會學、資訊工程、區塊鏈與職業健康等領域的研究團隊,展開一場結合科技與人文的改革實驗。
看不見的勞動,聽得見呼救
「遠洋漁業是國家的戰略產業,但同時也是人權風險最高的產業之一。」劉黃麗娟表示。她自2016年起投入遠洋漁業勞動議題的研究,起因於幾起震驚社會的漁船暴力事件,相繼出現船員受虐、船長遭丟入海中等悲劇,讓她意識到這些事件並非偶發個案,而是反映出產業背後的結構性缺陷。
遠洋漁業的作業模式極為特殊,每艘漁船如同一座漂浮在公海的孤島,船員來自印尼、菲律賓、越南等多個國家,語言不通、文化差異與海上環境惡劣交織,導致勞資衝突頻繁,甚至難以即時通報處理。
「這些船員在出海後,幾乎與陸地斷絕聯繫。他們的處境,往往被社會忽略。」劉黃麗娟指出,這種「看不見的勞動」正是制度漏洞的溫床。
因此,她與團隊從人權出發,結合社會學的田野調查與科技工具的運用,嘗試打造一套能落地實踐的創新改革模式。不僅對現有制度提出挑戰,也考驗跨域合作的能力。
跨域對話,從學術走向現場
在科技快速演進的時代,AI與區塊鏈不再只是效能與資本的代名詞,它們也可能成為守護人權的關鍵工具。在這場改革行動中,劉黃麗娟與團隊啟動由國科會支持的三年期跨領域研究計畫「以科技完善海上人權保護與永續發展」。為了讓改革具體落地,團隊將研究分為四大子計畫,分別針對制度、技術與健康進行深入探討。
身為計畫主持人的劉黃麗娟坦言,跨域合作的初期並不算順利。「理工科老師很難想像海上的工作環境,而社會科學對科技的期待也常過於樂觀。」她笑著回憶,曾以為只要在漁船上安裝CCTV並搭配AI分析,就能解決工時爭議,然而現實遠比想像複雜。
海上環境的高溼氣與鹽分,導致鏡頭容易模糊、設備故障頻繁。加上船員多數穿著相似、動作重複,或僅以背影出現在鏡頭中,讓AI在人臉辨識與行為分析上面臨挑戰。技術限制促使團隊持續調整策略,從「全面監控」轉向以整體工時趨勢作為政策參考依據。
同時,為了讓科技團隊更貼近現場,劉黃麗娟親自帶領資訊與機械背景的研究人員前往高雄前鎮漁港,與船東、工會、仲介機構進行實地訪談與觀察,並成功取得九艘漁船的CCTV影像資料,成為珍貴的研究資源。
【本文未完,更多精彩內容請見《能力雜誌》2025年6月號,非經同意不得轉載、刊登】
能力雜誌
《能力雜誌》(Learning & Development),為中國生產力中心的出版媒體,以打造「經營管理的品牌+職場價值的推手」為編輯宗旨,提供讀者學得來的經管知識,以及容易用的職場技能,幫助讀者成為能動、能靜、能自主學習的職場菁英、專業經理人。
猜你喜歡

研究文獻指出落實職業安全衛生教育訓練是減少重大職災發生關鍵因素之一,而勞工安全衛生人員在事業單位中扮演主管、督導、擬訂、規劃及推動安全衛生管理事項的角色,同時也是落實職業安全衛生教育訓練關鍵人物。目前臺灣企業大都為中小型經營的型態,但對於如何設置勞工安全衛生組織及人員以保障勞工安全常不明瞭,因此本將介紹勞工安全衛生管理人員設置的規定及取得方式,以供事業單位將來設置勞工安全衛生人員之參考。

近幾年職場勞工的身心狀況與工作環境議題越來越受到大眾的重視,在台灣,以生產製造及科技產業為主力的現今職場,面對超時或輪班的工作型態,或經常性暴露於具有危害因子的作業環境中,常常不知不覺中就因忙於工作而忽略了自己的身體狀況。近幾年來有關勞工疑似因職業因素罹患疾病的新聞也經常揭露在各大媒體報導。其實或許在你工作的事業單位中,就有一群人默默的在關心及追蹤你的身心狀況,並適時地給予相關協助,這些人就是臨廠服務的護理人員,也就是俗稱的「廠護」或「職護」,正式職稱為「勞工健康服務護理人員」。

東南亞外籍勞工忙碌身影是台灣工廠常見的風景,咏明機械卻投入資源培育外勞軍團先進技術,讓他們返鄉後變身為企業的Top Sales,在東協各國建立灘頭堡。

現今CSR國際趨勢已經跳脫到現在開始注重「社會面」,強調人的重要,重視訓練、安全衛生、工作條件、員工滿意度等企業承諾,在未來CSR將會朝企業社會公民的走向,強調企業與社會互利的境界發展。

「對人的重視」本即是企業社會責任的源起,更由企業內部的人,即與員工關係從合法到友善照顧作為責任的中心,進而將好的影響力由企業直接關係的一群人,更擴充到間接的社區、社會大眾。

在台灣,有一群人默默地為超過八十萬名東南亞移工打造更友善的生活環境。他們是One-Forty,一個以非營利組織(NGO)形式運作的社會創新團隊,致力於透過教育、設計與跨界合作,重新定義移工在台灣的角色與價值,翻轉社會對非營利組織的想像。
{{c.title}}
上課時間 {{c.startDate}} ~ {{c.end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