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為解決未登記工廠多年以來既存的問題,從106年啟動修法並研擬協助未登工廠得以合法經營,經108年7月24日修正「工廠管理輔導法」部分條文,109年3月20日經濟部公告施行「特定工廠登記辦法」,正式將未登記工廠納入管理體系,以促進資源有效利用,並於經濟發展、居民就業、環境保護間取得平衡。
修法後更以「全面納管、就地輔導」為目標,採取分級處理、實質管理及輔導,以維持產業發展、加強環境保護與調和國土規劃,以產業永續經營方向為原則。
全國約有3.3萬家未登記工廠已申請納管,而特定工廠登記正是納管工廠邁向合法化經營的關鍵一步。經納管、核定工廠改善計畫並取得特定工廠登記者(截至114年1月)計2,934家,另原臨時登記工廠轉為特登工廠有 6,997家,合計特定工廠登記計9,931家。
從申請納管開始、提交工廠改善計畫、為符合相關法規要求進行工廠實質的改善並至取得特定工廠登記,中途過程讓工廠經營者充滿挑戰與糾結,不少業者仍停滯觀望,走一步是一步的心態,但也有許多業者希冀渴望能藉此讓工廠合法化和永續經營。
特定工廠登記主要流程及幾個重要的里程碑如下:
- 限期內申請納管
依據《工廠輔導管理法》,現行農地既存的低污染未登記工廠,自從109年3月20日開始實施執行在111年3月19日前向各地方政府工商發展科申請納管。
- 提出工廠改善計畫
提出申請納管後,在112年3月19日前提出工廠改善計畫,工廠改善計畫書需依照工廠之平面圖、製造流程圖、另針對環保、消防、水利、建築、水土保持等項目進行說明與撰寫工廠改善計畫。
- 工廠實質改善
工廠改善計畫准予執行,需於核定日 2 年內完成工廠改善計畫內容,若無法如期完成,可向地方機關展延。工廠實質改善最多不得超過 119年3月19日,否則工廠改善計畫將失效。
若提交是工廠改善計畫准予執行,需於核定日 2 年內完成改善計畫內容,若無法如期完成,可展延,最多不得超過民國 119 年為限。
- 取得特定工廠登記
在法規實施後的十年內,納管工廠需要取得特定工廠登記,並獲得環保、消防、水利、建築、水土保持等相關項目核准證明。
特定工廠登記有效期限為129年3月19日所以需在特定工廠有效期間內提出用地變更申請,方能邁向工廠合法化。
圖:特定工廠登記流程
資源來源:高雄市政府經濟發展局/未登工廠申辦特定工廠登記工廠宣導手冊
曾遇到不少業者來諮詢,詢問已取得工廠改善計畫核定函,接下來該如何做?經瞭解後,原來不少業者對於特定工廠的流程、相關法規或需要符合法規的條件仍不清楚,完成基本的書面文件後下一步該如何執行。
因此,為幫助業者順利取得特定工廠登記,經濟部工商輔導中心推出輔導顧問到廠服務,協助業者順利取得特定工廠登記,過程中需面臨的問題,輔導顧問能為業者提出應對的策略。
以下整理納管工廠業者目前面臨的挑戰:
- 法規複雜性
納管工廠於改善計畫階段重於環境保護、消防安全、廢污水處理,需符合環保、水土保持、消防、水利與建築安全法規。每間納管工廠都屬不同個案,依產業、環境及座落地不同都有不一樣的狀況,仍需符合法規的要求。
- 改善成本高
升級消防設施、安裝環保設備、改造建築結構、水土保持符合法規等均需投入大量資金,對於業者而言的挑戰,也是不容忽視。
- 土地取得同意難度高
不少業者因土地無法取得同意書,而造成停滯不前的局面,有些因建物廠房是佔國有土地或者是地主不同意或者是土地持分者多,面臨取得土地同意書的挑戰難度高。
- 多方溝通的挑戰
許多業者在改善過程中需與地方政府、鄉鎮單位、代辦、專業技師等多方合作,溝通不良有所誤解而導致延誤進度。
以上每間納管工廠都屬不同個案,都會有不一樣的狀況,綜觀的應對策略:提醒業者貨比三家不吃虧的概念,在選擇是否投入改善前,進行全面的成本效益分析,從工廠位置、產業類型到改善成本,進行全方位的現狀分析,透過專業顧問的協助服務,梳理所面臨的狀況與符合法規要求,獲取針對性的建議與解決方案,減少準備工作中的混亂與錯漏,降低風險。
位於高雄的一家金屬加工工廠,由於不熟悉法規,最初對納管流程感到困惑且聽到工廠改善需要花大筆費用,因此對取得特定工廠登記就此打住且失望。在參加說明會且現場諮詢顧問後,重新燃起了業主的希望,在專家輔導下業主得以快速掌握文件準備的要點,迅速完成工廠改善計畫,目前已取得工廠改善核定函,並準備著手進行工廠改善的後續工作。
位於屏東的一家塑膠製品工廠,業者自行申辦納管、工廠改善計畫,雖然納管已核准,但遲遲都無法提交完整的工廠改善計畫給縣市政府,經輔導顧問到廠服務,分析文件仍欠缺機器設備圖等,建議可利用既有的平面建築圖去套疊,讓業者能夠畫出廠區的機器設備圖。
同時,也提醒業者未來要申辦特定工廠登記需符合消防法規,除了既有的內部消防安全設備之外,還具備外部水源的設施,透過顧問到廠服務讓業者能夠清楚明白申辦特定工廠登記的準備工作以及需要符合法規的要求。
位於高雄的一家製造螺絲、扣件工廠,從納管送件到工廠改善計畫,都是公司同仁自己摸索去辦理,獲得工廠改善核定後,卻不知該如何下手改善,第一次輔導顧問到廠訪視,發現他們所面臨的問題是生活污水的排放需合法、環保局核准文件的申請以及消防不知法令規範又怕廠商報價不合理。
因此在第二次輔導顧問訪廠時同時也邀請消防專家顧問現場輔導及解惑,檢視消防設備數量是否足夠,確認有外部消防栓且距廠區在120公尺範圍內,提供排煙方式說明及規劃建議;同時,輔導顧問也告知污水排放可以找廠商來規劃,最後業者決定污水排放採用儲留方式,增設置抽水泵浦,將污水收集到儲留桶。
且在過程中,輔導顧問也說明環保局判定文件審查流程,告知從何處下載告知如何去申請環保局文件,並檢視文件正確性及完整性,協助業者順利通過核定。透過輔導顧問協助解決問題,陪伴業者克服工廠改善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最後在113年12月順利取得特定工廠登記。
特定工廠登記為未登記工廠提供邁向合法化的配套政策,平衡經濟發展需求與符合法規要求,透過妥善的規劃與執行,業者不僅能確保自身符合法規營運,還能進一步提升產業競爭力,實現長期發展,邁向永續經營之路。
【參考資料】
- 高雄市政府經濟發展局/未登工廠申辦特定工廠登記工廠宣導手冊。
- 經濟部新聞稿/114 年2月份各直轄市、縣(市)政府審查未登記工廠申請 納管、提送工廠改善計畫及辦理特定工廠登記執行進度。
- myMKC/農地上的未登記工廠何去何從?(下)
- myMKC/納管後之未登記工廠的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