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低碳潮流下的管理新思維

- 撰文者:
- 2025/08/11 瀏覽數:121
在全球快速政經局勢來回波動、數位化快速變遷與零碳永續浪潮的驅動下,「管理」的定義也正悄然轉變。過去以控制為核心的管理觀念,逐漸轉向以『激發潛能』、『跨部門協作』與『資料決策』為核心的智慧管理與永續經營。
企業若能掌握『資料即資產,碳排即成本』的管理邏輯,將有機會脫離傳統績效導向的瓶頸,邁向跨部門共識形成、智慧系統運作與永續驅動的未來。
在智慧低碳潮流下,本文將重新定義「管理」,以實務角度探討如何透過管理轉型讓組織回歸價值創造的核心動能。
一、從「安排」到「驅動」,重設管理三大任務
企業管理者的首要任務不再僅止於分派任務,而是設定有意義的方向、連結具體的績效指標,並打破部門藩籬,推動跨部門合作,下列這些任務演變已是現在的管理核心。
- 從設定目標→到形成共識
- 從連結績效→提升執行力
- 從部門藩籬→變橫向協作
二、消除資訊斷點,促進資訊透明化產生關鍵價值
管理上的情報流資訊若僅掌握在單一部門,將產生延遲與誤解的風險。穀倉效應(部門主義)會造成資訊封閉,使組織效率低落;反之,資訊透明即時共用,將可提升組織反應速度與協作能力。
唯有讓資料在正確的時間及時到達正確的人手中,管理才算真正開始發揮價值。
三、生產管理的智慧轉型,建構在數據與成本雙軌上
管理智慧化不僅是系統導入,更是一種以數據為本的經營邏輯。從採購優化、減少浪費到技術導入,三者共同形塑組織的競爭優勢與成本結構。智慧製造導入的目的不只是效率,而是以數據驅動精準決策,降低風險、提升品質與可持續性。
四、建立資料素養與永續意識,企業管理的新思維
從資料蒐集、選別、可視化、分析與決策,是組織數位轉型的重要五層階梯。資料管理不只是IT部門的任務,而是全體人員需培養的素養。
此外,在永續發展的脈絡下,碳足跡、能源效率與永續績效指標SPI(Sustainability Performance Indicator)也需逐漸納入KPI體系,企業要同步兼顧經濟與環境目標。
結語:管理,是數位與永續的驅動,而非控制的延伸
領導者在管理任務的推動上,可運用「目標展開法」將企業願景逐層轉化為部門目標與行動計畫。藉由這種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的雙向溝通機制,讓組織成員能清楚理解自身工作與整體策略的連結,強化執行意願與方向一致性。再搭配及時可視的數據管理板與預警機制,讓領導者能即時追蹤各目標進度並做出修正。
資訊治理(Information Governance)則是企業資訊透明化的基礎,它涵蓋資料的存取權限、標準格式、流通機制與稽核規則。當組織採用跨平臺API串接或中台架構,能打通各部門系統資料並實現即時同步。在數位管理下,關鍵不只是資訊可取得,而是資料傳遞的正確性、即時性與解釋一致性,這些都直接影響決策品質與風險控管能力。
在製造端,隨著虛實整合系統CPS(Cyber-Physical Systems)與物聯網IoT(Internet of Things)技術的成熟,企業逐步邁向智慧製造。這類系統可將設備狀態、產線數據與環境監控整合起來,並透過雲端分析預測設備維護時間、產品良率及能耗分佈。此外,透過數位分身(Digital Twin)模擬製程,也有助於降低開發成本與提升生產彈性。這些皆促進了智慧化的成本控制與永續製造能力。
資料管理也可導入多項國際標準做為架構基礎。例如ISO 27001確保資料安全、ISO 50001導入能源管理流程,而氣候相關財務揭露TCFD及國際永續準則理事會ISSB等框架則協助企業針對氣候風險進行財務揭露。這些資料的結構化與治理能力,將直接影響企業在利害關係人面前的信任程度與永續評級表現。
展望未來,企業應培養具備跨領域能力的資料管理人才,不僅能理解商業邏輯,也能操作AI工具與永續框架。這類管理人才需具備系統性思維、跨界整合能力與策略敏感度,成為企業智慧轉型與永續驅動的關鍵推手。管理的價值將從過往的『穩定控管』進化為『前瞻預測與即時調整』,形塑出真正具有韌性與競爭力的組織體質。
~~作者推薦~~
- 綠色智慧製造(GLSM)輔導
ESG永續發展學院
企業淨零轉型壓力日增,國內出現綠領人才荒問題,過去70年來,CPC陪伴國內企業走過各階段轉型期,適時導入管理變革與人才培育策略,面對永續議題,CPC已訂定ESG永續發展系列職能培訓藍圖,針對製造業及服務業之不同性質,提供不同的培訓課程!
生產力再造卓越經營服務團
以總和生產力為核心理念,輔以精實生產手法,協助企業從自我診斷、規劃發展藍圖到實踐智慧生產,運用IOT、MES+等技術與系統,建構科技化智慧經營與生產管理體系,使生產營運最適化、價值最大化,提升企業競爭力。
猜你喜歡

淨零碳排、ESG、SDGs等,已成為全球企業能否通過轉型考試的重要關卡,然而面臨僅剩7年多就將到來的2030年,為儲備這場關鍵之爭的戰力,全球各產業早已悄悄開打爭才與徵才的無硝煙戰爭…

本文在探討隨著臺灣2050淨零轉型政策的推動,產業界在智慧製造轉型中面臨的碳排放挑戰。傳統的智慧工廠建構雖然提升了生產效率,卻也帶來了高度的電力需求並與減少碳排放的目標形成矛盾。為解決此問題,建議結合精實管理的七大浪費改善原則,以探討碳減量的可行方向。具體而言,透過適時生產、流程優化、物流最佳化、製程精簡、庫存控制、無價值動作消除和品質管理等手段,來降低碳排放。這些改善方向不僅有助於實現智慧製造,同時也促使企業朝向更環保的綠色生產模式邁進。

釐清有關ESG永續發展推動的5大關鍵思維,藉此建構有效永續發展報告書的流程建構。有了永續體系,所有永續發展委員會人員的工作職掌可以被明確定義,各司其職。需要對應的目標-SDGs、治理、方向與價值觀等都可以被彰顯,甚至,因為有了這體系,許多的發展都能透過這體系,系統性的延續下去。

碳費來了,企業得變綠了!面對營運成本壓力,企業重塑供應鏈結構、採用清潔能源,並從原物料選擇、製程改善到運輸方式都納入減碳思維。這不僅能有效降低碳費支出,更促使企業蓄積綠色競爭力。透過建立綠色供應鏈,企業得以在減少碳排的同時達成節能,讓環境永續與企業成長齊頭並進。

「限量」一詞在消費市場常常能創造獨特的吸引力,因稀缺性吸引消費者搶購擁有,而當今有另一項不僅「限量」而且僅有一個的地球,正因人類過度的開採、製造、消費、廢棄等行為加劇環境的劣化速度,造成人類的生存環境不可逆轉的影響;而企業在此刻若能捲起袖子推動對環境及消費者溝通的永續保護目標作為,選擇在生產和顧客消費過程中之正確策略和新服務,將能夠搭上消費者認同與支持的市場競爭優勢…
{{c.title}}
上課時間 {{c.startDate}} ~ {{c.end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