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歷史共業到永續轉型:未登工廠的治理挑戰與轉型契機


  台灣於1970至80年代,在「客廳即工廠」的政策鼓勵下,以中小企業為主體的製造業蓬勃發展,其靈活、快速的特性,為台灣奠定了經濟奇蹟的根基。然而,工業區的供給速度與區位規劃,未能跟上產業的實際需求。

  當時政府為了促進鄉村經濟、減緩人口向都市集中,透過《農業發展條例》《區域計畫法》等法規調整,保留了農地轉作工業用途的彈性空間。在經濟優先思維下,土地使用管制與執法相對鬆散,使大量不符土地使用分區的工廠在各地滋長,形成今日未登工廠的歷史根源。

  為解決未登工廠問題,經濟部於108年展開《工廠管理輔導法》增修作業,建立納管輔導制度,105年5月19日前既存的低污染未登記工廠應循申請納管(經核准者為納管工廠)、提出改善計畫、取得特定工廠登記(簡稱特登、特登工廠)的暫時合法路徑;納管工廠最遲需在119年前取得特登,特登工廠需在129年前完成土地及建築物合法化。

  然而,目前特登推進成效未如預期。截至114年5月,全國共有26,906家未登工廠核定納管,18,168家核准工廠改善計畫者之中有3,594家取得特登。在工輔法規定的119年特登大限之前,主管機關與業者仍有相當大的努力空間,加速輔導與執法,讓更多納管工廠可如期合法化。

  其實工廠座落於非工業區所衍生的土地利用衝突,是許多先進國家在工業化進程中的共同陣痛。以日本為例,1960年代經濟高速成長伴隨嚴重的公害污染,大量中小工廠與住宅混雜分布,引發環境與社會衝突。日本政府為此於1965年成立了跨部會的特殊法人「公害防止事業團」,從法令管制、治理機制、資金挹注、污染防治技術研發、土地規劃等多方面同步著手,以系統性機制解決產業與環境衝突。

  在事業團協助下,日本展開「集團遷移」政策,將原先散布住宅區的中小型工廠集體搬遷至規劃的工業園區。政府提供低利、長期貸款和基礎建設支援,導入環境工程概念改善廠區設施;地方政府亦分擔水電管線鋪設等成本,減輕業者負擔。遷入園區後,這些中小企業組成協同組合(類似工廠聯合會),在共同用電、污水處理、運輸停車等方面合作經營,形成企業間的互助網絡。

  協同組合讓體質較健全的廠商可以扶持較弱的小廠,一起提升競爭力。完成搬遷後,許多企業的產值與營業額繳出平均成長兩到三成的成績單,也達成廢水集中處理、改善社區關係等環保目標。日本經驗顯示,透過政府和企業協力的區域整合治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衝突可以大幅緩解,為台灣提供了有益的借鏡與啟示。

  借鑑國外經驗,展望台灣未來的納管及特登工廠治理,需要一套宏觀且多元的策略組合,引導這些灰色地帶的產業轉型升級,實現經濟與環境的雙贏發展。
首先,應鼓勵法人化整合。許多納管工廠屬於傳統家庭作坊或個體經營,規模小且分散,缺乏資本與技術提升的能力。

  政府應鼓勵並協助這些業者加入或成立產業法人組織,仿效日本中小企業組隊的模式,聚合產業鏈上下游或同業,分享資源與技術,以集體力量面對轉型挑戰。

  或是成立面向納管及特登工廠的「產業競爭力中心」,提供業者產業升級輔導,以及融資與法令諮詢的服務或轉介資源,業者可透過此單一窗口取得全國性的融資與政府補助的資訊,瞭解其經營面、技術面與適法性等現有痛點應如何改善,使其更有能力與信心投資製程、污染防治設備與安全設施,符合後續合法經營所需的標準。

  輔導策略也可從現行的「個別工廠」點狀輔導,提升至「產業聚落」的區域治理層次。針對已形成緊密供應鏈的聚落,如彰化鹿港水五金、台中大里手工具等,可劃定「產業聚落特定園區」,由政府主導進行區域內的公共設施重劃,如建置共管系統、污水處理廠與消防通道,再由區內廠商依使用者付費原則共同分攤費用 。

  這種作法能將過去由社會承擔的外部成本內部化,促使整個聚落共同為環境品質與公共安全負責,實現區域性的永續轉型。目前鹿港水五金產業園區有望通過都市計畫審議,成為國內首個田園工廠生產聚落,值得地方政府與群聚地區的業者借鑑。

  資訊透明也是推動治理的重要一環,透明化與數位治理可有效降低公部門與業者之間的資訊落差,建置全國統一且對外公開的「納管及特登工廠管理資訊平台」,將所有個案的審查數據化、視覺化與地圖化,既能作為政府的數位管理工具,即時追蹤全國與各縣市的執行成效,找出瓶頸;也可讓業者看見自身案件的審查進度與全國審理情形的大數據,驅動業者追隨達標者的腳步,配合政策進行改變。

  對於社會大眾而言,也能滿足公民的知情權與監督權,化解疑慮,建立社會互信。數據化可驅動智能化,政府可藉由大數據分析制定更精準的政策,加速推動納管工廠合法化,以及中小企業轉型、升級的輔導措施。

  政府的輔導與宣導策略,應超越「怎麼合法」的層次,轉而強調「為何要升級」,唯有促進產業觀念與思維轉化,才能驅動業者投資自己,完成合法化的程序。

  可引入價值內化的經濟誘因與輔導措施,透過教育宣導,讓業者理解環境污染責任、工安事故或政策風險衍生的責任與代價,也要讓業者看到轉型升級的價值,投資環保、工安與新的製程技術並非只是支出,而是對品牌、永續經營及爭取國內大型通路上架、國際訂單(特別是重視ESG的大廠)的關鍵投資,更是能將廠房變為可安心傳承的資產。

  對於重大違法事實者與新增未登工廠,各級政府單位亦應主動執法,依法採取斷水斷電、罰款甚至拆除等處罰措施,並將執行情況向社會說明,使遵法守規者獲得實質回報,違法者失去不當利益來源,逐步扭轉劣幣驅逐良幣的困境。

  同時地方政府也應逐步盤點轄內納管工廠,在景氣、產業前景或是其他外在因素(如無法取得地主同意而無法取得特登,或是位於都市計畫區內,短期難以地目變更)的評估下,有多少工廠業者無法走到取得特登或用地變更完成,事前的調查,有助於調整輔導策略。

  最後,二代作為轉型推力是一項常被忽略但極具潛力的切入點。許多納管及特登工廠的創辦人已屆中高齡,他們白手起家,既有觀念或許不易轉變,但都為了要將「合法」的資產傳承給子女而突破層層關卡,走向合法化的道路。也有一些接班的二代有不同的視野與考量,他們對法治觀念、環境永續、雙軸轉型等有較高的意識,也更明白企業要長治久安就不能建立在違法基礎上,主動承擔以取得工廠登記為目標的重任。

  政府應把握世代交替的契機,培育新生代成為轉型的推手,對願意轉型的年輕接班者提供協助和誘因,針對接班中的未登記工廠,由政府資源提供專業診斷、轉型諮詢與融資優惠,鼓勵他們將傳統工廠轉型為合法登記的中小企業,導入自動化設備或創新商業模式,甚至引導其投入在地創生或其他符合區域發展的產業。

  如果接班人無意續經營,政府也可協助媒合技術合作或併購,將零散的小廠納入更大的企業體系中,讓原有的人力資產和設備資源獲得重新配置,避免因世代交替而造成社會問題。

  未登工廠問題盤根錯節,但從另一角度看,正是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關鍵機會。透過上述多面向的策略:化整為零、單一窗口、區域規劃、明確執法、資訊透明與數位治理、價值轉化與世代接替,我們有機會將這股壓力轉化為推動產業升級、土地合法使用的動力。

  今日的納管輔導,不僅是為了符合129年的合法大限,更是為了塑造15年後台灣的永續產業版圖,考驗政府決心、社會共識與產業韌性,應秉持穩健而堅定的態度,逐步淘汰落後違規的發展模式,扶持創新合規的經營典範,完成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重塑生產、生活與生態三者和諧共榮的國土新貌。


~~作者推薦~~

  • 〔CPC輔導〕優化改善計畫與廠內設施改善輔導
更多資訊請參考
企業內訓服務

引領前瞻學習成長文化、推動創新知識價值方案,是CPC的使命也是我們永遠的承諾。一站式的企業內訓服務:滿足企業委訓需求,量身規劃打造專屬性課程並提供完備的委訓服務。

猜你喜歡
*
輔導未登記工廠補辦登記與轉型之探討

截至目前為止,已登記的廠商不乏產品品質已達國際水準,或是知名企業的衛星工廠,對台灣的經濟發展有一定的貢獻,但因未在工業用地,長期以來只能扮演地下經濟的角色。台灣未登記工廠,長期因不符合土地使用管制規則、建築物使用管理制度或是環境保護評估制度,無法完成工廠登記,而淪為未登記工廠。但這些未登記工廠提供的就業機會,並減輕不少中低家庭生計的負擔外,也是各縣市地方政府的重要財源之一,因為這些未登記工廠仍領有營利事業登記證繳納營業稅、貨物稅等已成為地方稅收的重要來源。未登記工廠之存在,其營運生產創造經濟效益及提供許多就業機會,有其正面貢獻,如何突破過去幾十年來的問題協助未登記工廠輔導補登與產業轉型是目前應解決的問題。

*
納管後之未登記工廠的抉擇

多年來,許多違章工廠(未登記工廠)因為沒有合法登記,致使政府相關單位無法有效管理,進而衍生出許多在製造與生產過程中,環保、衛生、消防、工安等等事故層出不窮。更甚者,存在著產業間合法與不合法工廠間之不合理競爭與不平等發展之情況。隨著111年3月19日全國未登記工廠納管期限到期,未登記工廠之管理,勢必走向下一個管理階段。故提供已納管之未登記工廠業者思考接下來的抉擇評估與思考方向。

*
如何申請政府補助,以納管工廠低碳及智慧化基礎轉型個案補助為例

本文以納管工廠低碳及智慧化基礎轉型個案補助為案例,針對如何申請政府補助進行簡單的分享,以幫助從未申請過補助計畫的業者獲得基本概念。從說明如何申請政府補助,包括了解補助資訊、準備必要文件、撰寫計畫書、進行經費編列,並按時提交申請資料,確保符合資格,爭取更多支持,助力企業轉型與成長。

*
特定工廠登記:未登記工廠合法化的必經之路

特定工廠登記正是納管工廠邁向合法化經營的關鍵一步。從申請納管開始、提交工廠改善計畫、為符合相關法規要求進行工廠實質的改善並至取得特定工廠登記;現階段納管工廠業者目前面臨的挑戰及因應對策。

您可能會有興趣的出版品
您可能會有興趣的課程
{{c.area}}
{{c.title}}

上課時間 {{c.startDate}} ~ {{c.end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