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碩電腦共同執行長許先越 推動GenAI智學網與AI Hub培育 AI原生工作者

- 撰文者:
- 2025/09/05 瀏覽數:375
採訪/吳俊毅 圖/華碩電腦、達志影像
1989年,台灣的科技產業仍在黎明前的薄霧中摸索。一群懷抱著科技信仰的工程師,憑藉一股純粹的執著,創立了華碩,以追求極致的「造山者」精神,在主機板的方寸之間奠定基業,後續將產品線擴增至顯示卡、筆記型電腦與手機,為台灣的科技實力築起一道難以超越的山脈,成為全球前五大電腦品牌。
經過長久耕耘, 華碩連續1 1年蟬聯「台灣最佳國際品牌價值」冠軍,早已成為台灣科技產業的代名詞。然而,當AI浪潮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產業樣貌,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 WEF) 報告顯示,全球近四成的核心技能將在五年內面臨淘汰,企業競爭力已不再僅僅取決於技術的深度,更取決於組織演化的速度與人才的適應韌性。曾以「華碩品質,堅若磐石」的硬體實力征服世界的「造山者」,該如何轉身成為持續演化的「造未來者」?
華碩電腦共同執行長許先越表示,「華碩初期非常重要的DNA,就是產品創新,創新的底氣就來自於技術的深度。」在PC產業的草創時期,產業標準仍在摸索,產品的穩定性與可靠性參差不齊,「當時好壞差距很大,」他說。華碩憑藉對技術的深入掌握,在混沌中建立了品質的標竿。然而,隨著產業成熟,單靠技術硬實力已不足以獨占鰲頭,尤其當華碩從主機板等B2B為主的零組件轉向筆記型電腦等直接面對消費者的B2C系統產品時,一場思維變革勢在必行。「我們未來要更直接的去面對消費者,該思考如何提供客戶更好的使用體驗?」
三層式AI 革命,全方位布局
為了讓客戶擁有更好的體驗,華碩導入了第二個關鍵DNA「設計思維」(Design Thinking)。許先越強調,設計思維的核心在於將三要素做完美的融合詮釋:人的需求、技術的可行性與商業的存續性。「如何從客戶的痛點出發,如何用技術去實現,並同時考慮在商業上是否有存續性。」他補充道,「畢竟,任何公司都不可能去做一筆沒有獲利的生意。」
然而,科技產業的特性,就是技術迭代的速度極快。當生成式AI 的浪潮在兩年多前席捲全球,華碩內部迅速意識到,AI不僅是一項新技術,更是一股徹底重塑產業的力量。為此,華碩確立了名為「Ubiquitous AI. Incredible Possibilities.」的全新策略,對華碩而言,這場AI革命並非單點的技術升級,許先越表示這是
一場從雲端到終端的全方位布局:
1 .在雲端
華碩不僅提供AI 伺服器等硬體產品,更有能力建置超級電腦,並提供後續的維運服務。憑藉強大的算力,華碩甚至有能力訓練自己的「大型語言模型」。「國外的開源模型,訓練資料多以英文為主。我們將其作為基礎,再灌入繁體中文的資訊進行訓練,這樣的模型會更適合台灣的應用場域。」許先越說,透過子公司台智雲,華碩已能提供客製化的AI模型訓練服務。
2.在地端
針對企業內部需求,華碩提供高效能運算的本地伺服器。同時,旗下的AIoT事業單位,也為智慧城市、智慧醫療、智慧製造等場域,提供具備AI 功能的邊緣運算裝置,例如,能自動辨識車牌的智慧停車柱。
3.在終端
作為AI PC 的領導者, 華碩不僅遵循Microsoft與Intel的標準,更自主開發了多款應用軟體,將AI能力直接賦予使用者。例如,商用筆記型電腦內建的即時翻譯與字幕功能,便是在Teams會議中,對使用者極其實用的功能。
內部神器「AI Hub」,成本大降95%
這場從雲到端的全面戰略,意謂著華碩對「人才」的需求,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生成式AI是這幾年才有的新事物,公司裡大部分的同仁,尤其年資較久的,在學校都沒有學過。」許先越坦言,認知到AI將對公司的未來發展產生重大影響,華碩成立了一個跨部門的「生成式AI推動委員會」,決心「由上而下」推動AI在公司內部的全面應用與普及。委員會的核心任務之一,便是「人才的訓練」。華碩打造了一個多元、自主、且與工作流程緊密結合的「學習生態系」。
首先,是建立基礎建設。華碩與人力資源部門合作,建置了「GenAI智學網」的內部學習平台,引進大量授權的線上課程,分為必修與選修,讓同仁可以依據自己的興趣與需求,隨時上線學習。對於有潛力且學習意願強烈的員工,公司更會推薦至「台灣人工智慧學校」等外部機構,接受更完整、更系統化的訓練。
然而,真正的挑戰在於如何讓AI 能力,從少數專家的「技能」,轉化為全體員工的「日常」。為此,華碩開發了一套「AI Hub」的內部工具,這正是其推動全員AI化的關鍵引擎。許先越解釋開發「AI Hub」的初衷,由於華碩內部各單位需求不同,如果每個客製化需求都要依賴IT部門或外部廠商開發,將非常耗時。所以華碩打造通用工具,使用低程式碼(Low-code) 或無程式碼(No-code) 的方式,讓每個同仁自行上手。「AI Hub」串接了包含ChatGPT、Gemini在內的多個全球主流大型語言模型,並內建了大量的使用範例。員工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不同的模型來輔助工作。
【本文未完,更多精彩內容請見《能力雜誌》2025年9月號,非經同意不得轉載、刊登】
能力雜誌
《能力雜誌》(Learning & Development),為中國生產力中心的出版媒體,以打造「經營管理的品牌+職場價值的推手」為編輯宗旨,提供讀者學得來的經管知識,以及容易用的職場技能,幫助讀者成為能動、能靜、能自主學習的職場菁英、專業經理人。
CPC線上書城
財團法人中國生產力中心提供完整的經營管理、顧客服務、人才培育、策略規劃相關書籍,以滿足企業不同層面的需求。
猜你喜歡

隨著AI技術的迅速發展,企業在人才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機會。然而,目前多數報導集中於AI的應用狀況「What」,少有涉及導入的「How」。本文探討了機器學習(ML)在人才發展中的應用,特別是分析型AI。分析型AI可通過大數據分析和機器學習技術,提升決策品質、優化效率與成本,並提供個性化的發展計畫。同時也需注意隱私與數據安全、算法偏見及技術依賴等挑戰,以確保技術應用的平衡與可持續發展。

根據KPMG 一項針對台灣企業年營業額超過五億元美元以上,50位CEO 進行問卷調查的結果顯示,台灣CEO 不僅感受到地緣政治的壓力,更看到供應鏈的威脅,KPMG 認為藉由導入AI 驅動供應鏈透明化與資訊共享,應規劃人才數位力養成策略,連結五力尋找人才、多元角色驅動組織創造價值,以及四構面提供人才留任。

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加劇、貿易政策頻繁調整、供應鏈安全需求的提升,驅使企業重新檢視生產基地與供應鏈布局。在全球經濟快速變遷的背景下,供應鏈數位轉型,成為企業提升競爭力的關鍵。然而,從數位化到數位優化再到數位轉型,每個階段需克服不同的挑戰,如何有效管理分散的數據、實現技術簡化與標準化,並充分利用AI 進行自主決策和自動化,成為企業亟待解決的課題。

品牌力的衡量,不在於管理多少人,而在於「被信賴的半徑」。品牌力並非一蹴可幾,而是每天堅持進步1% 的複利累積。當技能可被複製,品格、信譽、當責精神就成為無法被取代的稀缺資源。
{{c.title}}
上課時間 {{c.startDate}} ~ {{c.end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