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景弘 圖/達志影像
AI可以處理資訊,但無法建立人與人之間真誠的信賴關係;它可以優化流程,但無法在逆境中凝聚人心;它可以執行命令,但無法啟發一個團隊為共同願景奮鬥。這些,正是人類價值的核心,也是職場中個人品牌的基石。
AI 時代的焦慮與變動
品牌力是穩定資產
在這樣變動快速的時代,個人的職稱、任職的公司,甚至所在的行業,都可能在未來十年內發生劇變。而唯一能夠跨越變局、持續增值的,就是你在職場中的「個人品牌」。
個人品牌的定義與職場意涵 「個人品牌」可以理解為他人對你可預期的信賴總和,例如,
|
「信賴」是職場中最穩固的資產,當技能可被複製,品格、信譽、當責精神就成為無法取代的稀缺資源。因此,經營個人品牌是這個時代中,每一位專業人士的必修課。
從品質管理到個人品牌的轉化邏輯
一個強大的個人品牌,背後有著嚴謹的邏輯。接下來,筆者將從品質管理的角度,探索個人品牌的養成邏輯。以「品質管理」三原則,轉化為打造個人品牌的行動框架:
品質管理三原則啟發 × 個人品牌養成
品質管理三原則啟發 × 個人品牌養成 1. 持續改善→終身學習與刻意練習 品質管理意涵 在經營管理中,不斷尋找可持續的改進點,以「P、D、C、A」管理循環, 加上標竿學習(Benchmarking),追求管理職能的卓越。 個人品牌轉化 此同「終身學習」與「刻意練習」。品牌力並非一蹴可幾,而是每天堅持比昨天進步1% 的複利效應。 今天是否多讀了一篇文章? 多增加一點之前不知道的知識? 是否在每次工作會議後進行反思並採取精進行動? 每一次微小的自我提升,都是在為個人的品牌加分。保持謙遜與好奇,相信自己永遠有進步的空間。 2. 全員參與→共好文化的創造者 品質管理意涵 品質管理已從過往產品品質的訴求,到整個組織的經營品質管理,是從經營 者到第一線作業員,每個人的責任。 個人品牌轉化 個人品牌不全然由個人所成就,是由所有協作者共同實踐與驗證的結果。個人的品牌力,體現在你如何對待上司、部屬、同儕、客戶、甚至辦公室的清潔人員。 能否讓團隊中的每個人都感覺被尊重、被賦能? 能否創造一個「共好」的環境,讓團隊的成功優先於個人的功勞?並感謝團隊夥伴? 一個能照亮職場、能讓「全員」因你而有更好的向心力,才是好的個人品牌。 3. 顧客導向→以貢獻為核心的職場思維 品質管理意涵 所有流程的設計與改善,最終都應達到「滿足並超越顧客的期望」。 個人品牌轉化 廣義地定義你的「顧客」:主管、同事、合作部門。在職場上,任何需要你服務、支持與產出的人,都是你的顧客。如: 直屬主管是你的顧客,他需要你提供可靠的成果與建議。 團隊成員是你的顧客,他們需要你提供清晰的方向與成長的機會。 合作的部門是你的顧客,他們需要你提供順暢的溝通與信守的承諾。 當個人把焦點從「我想要什麼」轉移到「我能貢獻什麼」時,個人的品牌價值便會自然提升。 |
品牌力的制度化與可衡量性
在理解品牌力的本質後,我們進一步思考如何制度化與如何衡量。透過前述品質管理的三個原則,個人品牌力就可以將其「制度化」為個人的行為準則,並透過「可衡量」的指標來檢視。
- 制度化
建立個人品牌手冊
為自己建立「品牌手冊」,像是寫下個人的核心價值觀、溝通準則、工作承諾(如:絕不推諉責任、培育部屬成長⋯⋯),以及展現在外的形象。
- 可衡量性
品牌力KPI思考方向
品牌力的衡量,不在於管理者管理多少人,而在於「被信賴的半徑」。如下個人品牌力的 KPI可以思索:
有多少人會主動來尋求我的建議? 當發起一個專案時,有多少人願意響應? 組織面臨危機時,是否被視為可依賴的重要幹部? 有多少年輕同仁,視你為職涯發展的典範? |
【本文未完,更多精彩內容請見《能力雜誌》2025年8月號,非經同意不得轉載、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