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在敏捷開發下的反思:如何舉辦一場回顧檢討會(Retrospective)
- 撰文者:
- 2025/10/20 瀏覽數:389
回顧這幾年,發現許多團隊在導入敏捷時,往往把重點放在「如何快速交付」,卻忽略了敏捷精神中最核心的「持續改進」原則。而貫徹這個原則的關鍵,就在於每一場 Sprint 結束後所舉辦的「回顧檢討會(Retrospective)」。
常說敏捷開發並不是單純的工具或流程,它更是一種心態。在 Scrum 這個框架下,我們習慣了短週期迭代、快速試錯、快速學習。然而,如果只是埋頭苦幹,而不去回顧、反思,那麼再快的速度也可能只是在錯誤的道路上狂奔。回顧會議正是敏捷方法論中不可或缺的「停頓點」,它讓我們能夠跳脫日常的忙碌,從更宏觀的角度審視過去的 Sprint,找出做得好的地方,並思考如何優化流程、提升效率,為下一個 Sprint 注入更強的動力。
敏捷宣言第九原則,精闢地闡述了回顧會議的重要性:「團隊定期思考如何變得更有效,然後相對地調整方法。」這句話不僅是指導原則,更是團隊成長的基石。你可以將回顧會議視為品質管理 PDCA 循環中的「Check」步驟,兩者有異曲同工之妙,目的都是為了持續改進。
如果你所在的團隊正在實踐 Scrum,那麼每一個 Sprint 結束後,Scrum Guide 都明確要求舉辦 Retrospective,這是 Sprint Review 之後、下一次 Sprint Planning 之前的重要環節。會議的時長會根據 Sprint 的長度來決定,例如,一個為期兩週的 Sprint,通常會安排兩小時的回顧會議。
一場產品回顧檢討會如何規劃,才能夠真正地為團隊帶來價值呢?
誰應該參與回顧檢討會?
最理想的參與者是那些直接參與該 Sprint 產品交付的所有 Scrum Team 成員。這通常包括Product Owner、開發人員(涵蓋前端、後端、使用者介面和使用者體驗設計師…等)、Scrum Master。
為什麼是他們?因為回顧會議的本質是共同學習和改進。只有真正參與了開發過程的成員,才能夠從各自的視角,提出最真實、最深刻的觀察和體會。
然而,根據以下特定情境建議部分夥伴參與,例如:
- 非核心成員的參與
有時,會遇到團隊詢問是否應該邀請負責 Code Review 工程師、專案經理、主管、DevOps 人員參與。建議通常是持謹慎態度。如果這些角色的參與會讓團隊成員感到拘束,或他們的討論內容與 Sprint 的實際執行細節關聯性不高,那麼他們的缺席可能更有助於團隊坦誠的溝通。
e.g.,主管通常關注方向和目標,不太介入執行細節;DevOps 人員主要負責部署與維運,對具體的產品開發流程理解有限。我的原則是,讓那些能為討論帶來直接洞察力、並願意共同承擔改進行動的人參與。
- 確保全員參與
即使不是 Scrum Team 的核心成員,如果他們在該 Sprint 中對產品交付有直接影響,也可以考慮邀請他們以旁聽或限時分享的方式參與,但務必確保核心 Scrum Team 的討論空間和安全感。
回顧檢討會的進行方式與流程
既然確認會議的目的與參與者,接下來就深入探討如何有效率地執行一場回顧會議。
- Step 1:主持人選擇/職責
Scrum Master 是最適合的人選,因為他們負責確保 Scrum 框架的執行。但如果團隊沒有專職 Scrum Master、Product Owner或Senior Developer都可以輪流擔任。我甚至會強力鼓勵團隊成員輪流擔任主持人,這不僅是培養團隊領導力的好機會,也能帶來不同的視角和引導風格,豐富會議的內容。
一位優秀的主持人,需要具備以下幾項關鍵職責:
- 時間管理
回顧會議的時間應預先設定並嚴格遵守。例如,一個兩小時的會議,每個環節都應有明確的時間分配。主持人需適時提醒,確保討論不偏離主題,避免冗長或無效的對話。
- 氣氛掌控
回顧會議本質上是「檢討」,但絕不能變成「批鬥大會」。當討論變得緊張或個人化時,主持人需介入緩和氣氛,引導回歸正軌。這需要極高的情商和溝通技巧。
- 理解與共識
主持人需要主動澄清語意、歸納發言、甚至幫助表達不流暢的成員組織語言,確保所有與會者對討論內容有共同的理解。
- Step 2:型式風格
目的是為整場會議奠定一個安全、開放和建設性的基調。尤其當團隊成員變動頻繁或回顧會議不那麼頻繁舉行時,這一步驟更是不可或缺。
通常會引導團隊宣讀以下幾點,這些話語充滿了敏捷精神的核心價值:
- 無論我們在過去的 Sprint 中發現了什麼問題或不足,我們都應堅信,在當時所知、所擁有的技能和能力、以及可用的資源和客觀情況下,團隊中的每個人都已經竭盡全力。這是建立信任和安全感的基石。
- 將討論內容去個人化,避免互相指責或抱怨,專注於流程、工具或溝通模式的問題。
- 每人經驗和視角都是寶貴的,即使不是親身經歷或同意的觀點,也應給予尊重和傾聽。
- 回顧會議的目的是為了未來做得更好,而不是為了找出「戰犯」。
這些原則不僅僅是口號,它們是確保團隊成員能夠放心地分享、討論,並最終達成共識的基礎。
- Step 3:剖析 Sprint 「過去」
在確認團隊具備安全感後,即可進入回顧核心討論環節。通常會引導從三個維度進行思考:
- 哪些方面「做得很好」?
- 會請團隊成員在白板上列出所有他們認為在過去這個 Sprint 中值得肯定的地方。這是一個正面表述的環節,目的是肯定團隊的努力、識別成功模式、並提升士氣。
- e.g. 在開發【基礎設施資料建置與評鑑作業】時,可能有人會提出:「這次資料計算的速度比預期快很多!」或者在【工程管理整合資訊系統】中,有工程師會說:「這次跨部門溝通非常順暢,需求變動都能及時同步。」
- 正向的經驗是團隊寶貴的資產,值得我們思考如何將其複製到未來的 Sprint 中。
- 哪些方面「可以做得更好」?
- 這是回顧會議的重點,也是最容易陷入負面情緒的環節。因此,主持人需要使用「正面表述」。e.g. 各位除了做得好的地方,接下來我們來思考一下,有哪些方面,我們『可以做得更好』?
- 這個階段的目標是列出問題,而不是立即解決問題。若有人急著提出解決方案,可引導他們:「這個解法聽起來很棒!稍後在『下個行動』環節再深入討論它。」
- e.g. 在「物價調整指數系統」的開發中,可能有人會說:「這次流程的自動化程度可以再提升。」或「在某些特殊材料上的計算邏輯上,可以再花更多時間溝通。」
- 團隊可以嘗試改善的是什麼?
- 可列出所有可以改進的事項後,會引導團隊進行分類和整理。若提出的項目不多,可針對每一類進行深入討論,集思廣益,找出具體的改善方法。
- 討論過程中,應不斷提醒團隊:「如何」改善,而不是「誰」導致了問題。
- Step 4:Action Plan:反思轉化為行動
也是回顧會議精髓所在,衡量一場回顧會議是否有效的關鍵指標。如果沒有具體的行動計畫,那麼回顧會議就只是「抱怨大會」或「紙上談兵」。
確保每個被選中的改進事項都轉化為清晰、可衡量、可追蹤的行動計畫,包含以下要素:
- Accountable Person
每個行動都必須有明確的責任歸屬。這確保了改進措施不會流於形式,而是有人負責推動執行。
- 具體行動描述
行動計畫必須是可執行的具體步驟,而非模糊的概念。e.g. 不是「加強溝通」,而是「建立每日 15 分鐘的技術問題討論會」。
- 預計完成時間
為每個行動計畫設定一個合理的完成時程或里程碑。
- 整合至Nest Sprint追蹤
對於小型、能在下一個 Sprint 中完成的改進措施,建議將其作為獨立的任務納入下一個 Sprint 的待辦列表。這樣可以確保團隊在 Sprint 中為其分配時間和資源。
對於較大或需要長期持續的改進措施,我們會將其記錄在團隊的「持續改進清單」中,並在每次 Sprint Review 或下一次 Retrospective 中定期追蹤其進度。
進階技巧:讓回顧會議更具深度與趣味
在實踐中,也可透過進階技巧,讓回顧會議從「例行公事」轉變為「團隊成長的加速器」。
- 焦點討論法 (ORID):深入問題的本質
職涯中多次運用 ORID (Objective, Reflective, Interpretive, Decisional) 方法引導團隊,效果非常顯著。ORID 提供了一套結構化的提問框架,幫助團隊從淺層的現象深入到問題的本質,並最終制定出有效的行動。
- Objective
提問範例:「上個 Sprint,你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發生了什麼事?」
目的:讓團隊成員陳述純粹的客觀事實,不帶任何判斷或情緒。e.g. 「物價調整指數系統」的開發中,某工程師說:「上週五,我們的自動化測試流程跑了 3 小時,但其中有 50% 的案例失敗了。」
- Reflective
提問範例:「針對這些事實,你當時有什麼樣的感受?是什麼讓你感到驚訝/沮喪/開心/鼓舞?」
目的:引導團隊成員表達他們的情緒和內在反應。有助於理解問題背後人性層面。e.g. 針對測試失敗,工程師會說:「我覺得很挫敗,因為我們花了很多時間在測試,但結果卻不如預期。」
- Interpretive
提問範例:「為什麼你會有這些感覺?這件事對你來說有什麼重要意義?你從中領悟到什麼?」
目的:從中提取有價值的洞察,這是從「發生了什麼」到「為什麼會發生」的轉變。e.g. 「我覺得挫敗是因為這顯示我們對測試覆蓋率的評估不夠準確。我領悟到,我們需要更明確地定義『Definition of Done (DoD)』中關於測試的標準。」
- Decisional
提問範例:「針對這些領悟,我們可以做些什麼?下一步的行動計畫是什麼?」
目的:從「為什麼會發生」到「我們該怎麼辦」的轉變。e.g. 「我們可以做的是,下個 Sprint 進行一次全員的測試策略討論,並更新我們的DoD,明確自動化測試的覆蓋率要求。」
ORID分層討論,能有效地引導團隊從表象深入到本質,確保最終行動計畫是基於深刻洞察的。
敏捷心態與持續學習
在敏捷實踐中深深體會到,Scrum 框架下的節奏確實非常快。作為PM必須在短時間內做出大量決策,並確保團隊的交付能符合市場和公部門客戶的實際需求。這其中,回顧會議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它是我們「快速吸收、快速迭代、快速試錯」理念的重要體現。
職涯中踩過許多「地雷」。e.g. 沒有在 Sprint Planning 前與工程師充分討論技術細節,導致估時不準確、因為公部門需求的特殊性,過於追求功能完整而忽略了Minimum Viable Product, MVP的概念。這些問題的發現、反思與改進,都離不開每一次回顧會議的檢討與學習。
身為PM雖然大部分需求在事前已經確立,但在公部門專案中,難免會有突發的政策變動、Bug 修復或客戶提出的緊急需求。這時候,即使需要在 Sprint 過程中臨時抽換 User Story,也必須保持高度的彈性。及時向團隊和所有相關利害關係人同步變動,清晰解釋原因,並確保所有重要需求,無論是暫緩還是加速,都有被妥善安排或給予明確回應。這種透明度和預期管理,是建立信任的關鍵。
最後Retrospective不僅僅是一個 Scrum 事件,它更是團隊學習、成長和持續改進的生命線。深信精心策劃和引導每一場Retrospective,不僅能讓團隊更有效地工作,也能讓產品更貼近用戶的真實需求,最終為公部門帶來更大的實際價值。這是一場需要耐心、同理心、持續學習和不斷調整的旅程,但每一次的回顧與成長,都讓我堅信敏捷的價值,並持續為團隊注入前進的動力。
【參考資料】
- Agile Retrospectives中文版:這樣打造敏捷回顧會議,讓團隊從優秀邁向卓越 (作者: Esther Derby, Diana Larsen;出版日期:2022/08/30)
- Neuromagic - ニューロマジック, 敏捷開發中執行回顧會議的5種方法
- ProjectUp 專案管理生活思維, 談「回顧(Retrospective)」:團隊如何尋找下一步行動的改善機會
- 專案經理雜誌, 敏捷回顧會議,團隊處理關係的衷心時刻
- HPX-GOV 英國政府數位服務研究小組, 進行回顧會議 (Running retrospectives)
~~作者推薦~~
- 〔CPC課程〕
- 敏捷管理實戰班
- 深入淺出專案管理之敏捷式開發 Scrum
教育訓練網
CPC整合內外部顧問、講師、學者及專家,透過公開班及廠訓,為企業界培育無數傑出人才。培訓內容包含:經營領導、策略規劃、ESG永續發展、智慧製造與數位應用、生產/品質管理、行銷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研發管理、設計創新、財會與內控管理、專案管理、勞工與消防安全、公共工程品質管理、語言進修等。
猜你喜歡
一流企業生存之道,乃在實現「精實-敏捷」(lean-agility)。如果企業不導入服務導向架構(SOA),企業在未來就會沒有競爭力。借助IFS ERP(SOA架構)可實現精實-敏捷(Lean-Agility)企業
現代人在職場上往往不只一個專案在手,為了能有效率的處理專案並為客戶創造更高價值,每個人都極為想要了解是否有更好之管理方法。Scrum,堪稱是敏捷式開發之中最具代表的模式之一,希望透過全隊通力合作,避免專案中各種浪費並即時改善調整錯誤。
身為同時跨新加坡、台灣兩地的科技公司,鈦坦科技在組織營運與決策上不僅奉行敏捷,還有自家獨到的「SECRET祕密方法學」,混合出今年疫情升溫前及時預應佈局的超前決策,在猶如神算的背後,其實他們已經提前預演了1年的時間……
這篇文章探討了敏捷開發中的兩種主要方法:Scrum 和 Kanban。敏捷開發旨在幫助團隊快速適應變化並提高開發效率。Scrum 透過短週期(Sprint)來交付產品增量,並強調結構化的流程,包括 Sprint 規劃、每日站立會議、Sprint 回顧等。Kanban 則強調可視化工作流程、限制在製品 (WIP),以及持續流動的工作方式,更適合需求變動頻繁的團隊。無論選擇哪種方法,關鍵都在於持續學習和改進,以確保敏捷實踐能為團隊帶來實際價值。
{{c.title}}
上課時間 {{c.startDate}} ~ {{c.end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