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學經濟的真相 品牌爆紅的2 大永續策略


 採訪/吳俊毅   圖/達志影像

新奇、誘人的美食照,在社群媒體引發數萬個讚與轉發;氛圍感十足的咖啡店,成為網紅爭相朝聖的打卡熱點。這是我們身處的時代,一個由視覺主導傳播,由流量定義成敗的「美學經濟」時代。普普藝術大師安迪‧沃荷(Andy Warhol) 曾言:「在未來,每個人都能成名15 分鐘。」如今,這句話不僅應驗在個人身上,更成為無數餐飲零售品牌瞬間爆紅的寫照。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系吳師豪教授指出,當社群媒體已和現代生活密不可分時,商業模式正經歷一場劇烈地競爭與改變。過去,傳統餐飲業的核心體驗,是建立在嗅覺與味覺之上,需要長時間累積口碑,而味蕾上的驚豔,很難透過言語精準傳遞;然而,在手機的鏡頭下,視覺的震撼卻是即時的、無國界的。對於服務業而言,外表出眾的「高顏值商品」,或是「空間美感」強烈的場域,無疑成為品牌最容易被看見、也最容易跨越的「門檻」,吸引消費者的目光。

然而,這座門檻既是通往成功的捷徑,也可能是通往失敗的陷阱。吳師豪觀察到,許多業者陷入了「本末倒置」的迷思,將絕大部分資源傾注於視覺的雕琢,卻忽略了商業運營的根本。

美學經濟下催生的長尾價值

「所有零售業,今日面對的都是不忠誠的消費者。」吳師豪斷言,在一個選擇爆炸、資訊過載的時代,要求顧客對單一品牌保持絕對忠誠,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消費者的時間、金錢、乃至胃容量都是有限的稀缺資源,他們總是在尋找更新鮮、更優質、更具話題性的選擇。那麼,「美學經濟」帶來的火花,該如何延續,創造出品牌延伸的長尾價值。吳師豪提出了兩個看似矛盾、實則相輔相成的關鍵策略:「持續創新」與「品質一致性」。

策略1. 永不枯竭的創新活水

「招式若用老,顧客就不會再來了。」吳師豪以便利商店為例, 7-ELEVEN和全家標準店鋪平均陳列著2,500種商品,但每年汰換的品項竟高達1,000種左右。這意謂著高達40% 的年汰換率,早已讓便利商店從單純的「便利」功能,昇華為一個展示「流行」的空間。創新,是品牌維持長期吸引力的不二法門。

吳師豪提醒,創新的定義絕非僅限於驚天動地的發明,它可以是產品口味的細微改善,可以是服務流程的體貼優化,更可以是對消費行為的細膩洞察。物理學家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曾說:「所謂的瘋子,就是重複做同樣的事情,卻期待會出現不同的結果。」吳師豪引用此言,旨在強調創新的本質,往往並非源於顛覆性的技術突破,而是來自於對消費者未被滿足的微小需求,進行體貼入微的調整。無論是規格的彈性化、包裝的便利性,還是點餐流程的順暢度,這些看似細節的優化,正是驅動品牌持續前行的活水。

他以鼎泰豐為例,「過去,小籠包都是一籠十顆。但對於僅有兩位用餐的顧客而言卻很困擾,想點餐卻又吃不了這麼多顆。」然而,今日的鼎泰豐,特殊口味的小籠包可以單點一顆嚐鮮,如松露口味。這看似微不足道的改變,背後卻是深刻的顧客關懷,是一種真正解決消費者痛點的創新。

策略2.穩定,超越美味的一致性

然而,創新也是一柄雙面刃,尤其在幾乎沒有專利壁壘的餐飲服務業,任何成功的創新都可能在短時間內被大量複製。當產品一炮而紅,市場上很快就會出現一窩蜂的模仿者。吳師豪曾預言「酸菜魚」的「短命」週期,「試想,當全台灣每一家川菜館、甚至非川菜系的餐廳都能供應酸菜魚,並都強調『酸』與『辣』時,最初建立的獨特性在哪裡?」從早年的葡式蛋塔、甜甜圈,到後來的髒髒包,無不應驗了這個「現象級爆紅,海嘯級退潮」的殘酷宿命。

當創新的優勢被快速複製、稀釋,什麼才是品牌真正堅不可摧的護城河?吳師豪給出的答案是:「品質一致性」。

米其林星級主廚傑米‧奧利佛 (Jamie Oliver) 旗下餐廳集團於2019年在英國大規模倒閉,便是一個慘痛的例證。即使擁有頂級名廚的光環,一旦在快速擴張中無法維持各分店品質的「一致性」,精明的消費者依然會無情地用腳投票。反觀,能在全球100 多個國家展店四萬間門市的「麥當勞」,無論你身處紐約、東京還是台北的任何一個角落,點一份大麥克,你所得到的,將會是一種高度標準化、完全可預期的味道。

吳師豪認為麥當勞靠的就是「口味的一致性」,「這種品質的絕對可靠性,最終會轉化為一種深刻的安心感。」吳師豪強調。

【本文未完,更多精彩內容請見《能力雜誌》2025年10月號,非經同意不得轉載、刊登】

更多資訊請參考
能力雜誌

《能力雜誌》(Learning & Development),為中國生產力中心的出版媒體,以打造「經營管理的品牌+職場價值的推手」為編輯宗旨,提供讀者學得來的經管知識,以及容易用的職場技能,幫助讀者成為能動、能靜、能自主學習的職場菁英、專業經理人。

CPC線上書城

財團法人中國生產力中心提供完整的經營管理、顧客服務、人才培育、策略規劃相關書籍,以滿足企業不同層面的需求。

猜你喜歡
*
旅遊景點餐飲服務加值之道-餐飲敘事

疫情後台灣的觀光產業似乎又再興起,餐飲是遊客觀光體驗中最能創造記憶的一環,但台灣的各種餐飲,尤其是夜市街邊小吃,同質化的態樣越來越高,本文想透過讓餐飲服務說故事的能力,協助業者在經營場域中,用最小的成本來盡可能完成自身產品之敘事,給顧客留下獨特體驗以創造經營價值。

*
餐飲消費疫後趨勢新挑戰

臺灣多元族群社會帶動多元飲食文化,餐飲業蓬勃發展,但遭遇新冠疫情、食安事件衝擊,面對人力缺乏,消費意識轉變情形,建議餐飲業可重新思考自身的市場定位,轉以消費者為核心經營,導入科技輔助及結合食農教育議題推動餐飲體驗,為餐飲業走出一片天。

*
傳統市場經過政府資源挹注進行美學改造的轉變

傳統市場在城市街廓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不僅是商業交易的場所,更是一個地區城市文化的象徵和生活方式的反映。然而,隨著城市發展的不斷演進,傳統市場往往被現代化商場所取代,而這些市場常常陷入老舊、骯髒、潮濕的困境。傳統市場經過政府資源挹注進行美學改造的轉變,不僅可以提升市場的品質和吸引力,也可以促進城市發展和社區繁榮。

*
餐飲業的挑戰與應對:探索可持續發展的經營策略

餐飲業面臨的人力資源短缺、供應鏈不穩定以及消費者需求變化等挑戰,對業者的經營帶來了重重困難,然而,這些挑戰同時也創造了新的機會。在面對不斷變化的市場環境,餐飲業者應持續探索新的商業模式和策略,以保持競爭力。最終,這些措施不僅有助於克服當前的挑戰,也將為未來的發展奠定穩固的基礎,實現餐飲業的持續性成長。

*
設計獎不只是美學競技:如何策略性參獎,為品牌加值?

設計獎不只是美學競技,更是品牌價值提升的關鍵策略工具。本文作者多次擔任經濟部中小及新創企業署「中小企業體驗設計價值提升計畫」輔導顧問,帶領企業以輔導產出獲得國際獎項之肯定。本文擬透過實務案例與參獎建議,解析如何挑選適合的設計獎、準備高品質的照片與敘述內容,以及如何運用得獎資源強化品牌行銷,協助企業從設計競賽走向國際市場,創造長遠加值效益。

您可能會有興趣的出版品
您可能會有興趣的課程
{{c.area}}
{{c.title}}

上課時間 {{c.startDate}} ~ {{c.end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