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在地食材與飲食商機


 

  近幾年國人健康飲食意識逐漸抬頭,愈來愈多人願意付出更高的代價來購買市面上強調健康的食品,如:有機蔬果、保健食品…等等,更有環保人士強調吃素不僅能幫助身體健康更能減少對環境的汙染,減少在畜牧過程中所產生的碳排量。

  民國97年三聚氰胺事件在中國大陸爆發,當時殃及不少臺灣烘焙業者造成極大影響,也引發國人對於食品安全之重視,在臺灣原有食品GMP(食品良好作業規範)的加持,卻在民國100年臺灣爆發塑化劑事件後,也難保證掛有GMP認證的食品廠,生產的產品是百分之百安全無慮的,無不讓人省思食品工業所帶來的隱憂。

  食品企業為省下產品成本,將原有使用原物料換成更便宜、可以更大量製造的原物料去替代。在追求利潤的同時,大量運用化學添加物,食品成份標示皆是非食品或化學相關人士看得懂的專業品名,消費者無從得知成份對人體是否有害,誤食危機仍會層出不窮。

  在執行專案的過程中與某位學者合作,閒聊間他笑著說:「食品業輔導的愈多,市面上的加工食品也愈來愈不敢吃,甚至在多年以前,開始自己動手做麵包、盡量避免外食。」除此之外,一位因工作關係認識的友人也不時叮嚀:「呷天然ㄟ尚好。」他正是眾多食品企業中,負責研發產品的其中一員。

  因此,如何讓國人能在安全、安心的環境中,健康自在的生活、享用食物,建議使用在地食材,在地食材所帶來的好處可從4大面向論述之:

  • 生產面

若能直接向在地購買食材,則所投入的每一分錢將留在當地,即能活絡當地經濟且有利於當地發展。在地食材供應鏈合作下,亦能促進製造商協助生產端改善生產技術、進而提升產品品質之穩定(如:農業產銷班、有機農場)。

  • 製造面

使用在地食材,有助於企業降低產品原物料成本(包括:降低食材耗損、降低運輸成本),亦能降低化學添加物使用,避免食品安全性之產生,有助營運控管。另外,綠色採購概念則有助提升企業社會責任形象。

  • 消費面

環保意識抬頭,對於「食物哩程」、「負責任消費」的概念逐漸被消費者所了解、注重,因此,許多消費者對其購買商品,不再只限於商品本身,亦著重商品背後,從原物料來源到生產、製造之安全性,或是其所善盡之社會責任。

  • 環境面

採用在地食材能降低運輸的消耗與空氣污染,減少碳足跡,降低化學物質對於大自然之危害。

  以摩斯漢堡為例,為求食材品質與穩定和農民進行契作直接採購,使用臺灣各地具生產履歷之食材,如:使用臺東縣鹿野鄉有機米產銷班的有機米、臺東縣關山鎮蔬菜產銷班第3班的牛蕃茄、使用彰化縣產出符合CAS優良食品之雞蛋…等等,並於每年2月到4月的蔬菜盛產季舉辦樂活早市的活動。

  將健康、美味的食材回饋給消費者,讓消費者在家也能享用到與摩斯漢堡同等級的食材,支持臺灣農民、為消費者把關,這便是使用在地食材最佳的企業典範。

  然而要做到與大企業相當規模實屬有限,在成本的考量與消費者的訴求間,要如何追隨潮流創造商機?以嘉義市心宜草堂餐廳為例,即秉持「新鮮、健康、品質、簡便性、創意」5大精神為經營理念。

  為確保蔬菜品質來源,自行栽種部份蔬菜,其餘皆來自嘉義在地新鮮採購的農產品,菜單內容也隨著季節變化彈性調整,自成立以來,由於他們的堅持及理念,吸引不少強調健康養生的顧客,一傳十、十傳百,默默的在嘉義市當地累積名聲,在現代忙碌的生活環境下,可確切得知消費者偏好食用當季、當地之食材,在享用美食之餘亦能兼顧自身的健康。

  綜合上述,全球食品企業之產品定位及品牌發展重點紛紛以健康訴求為核心,以在地天然的食材,簡單的烹調方式,滿足消費者為降低健康風險的飲食需求。

  被稱為寶島的臺灣,因地理環境的關係本身就擁有非常豐沛的資源,若能有效運用在地食材,對企業、消費者及環境而言都是皆大歡喜的好事,不管是三聚氰胺、塑化劑、或是其它危害健康的化學添加物都不用再害怕出現在生活中。

 

【參考資料】

  • 2012年值得關注之食品服務趨勢
  • 摩斯漢堡BLOG
更多資訊請參考
AKM農業資訊平台

AKM農業訊平台由財團法人中國生產力中心在地創生卓越經營服務團所經營,旨在整合過去合作的產、官、學、研顧問專家,提供青年農民、產銷班、農民團體、農企業客製化的服務,進而提昇農業附加價值與生產力,共同開創台灣新農業時代。同時,將台灣農業科技實力擴散至海外,促進國際媒合交流,接軌馬來西亞、印度、新加坡、泰國、印尼、日本、澳洲等農產貿易市場。

猜你喜歡
*
打造「食當季X吃在地」的綠色餐飲

近些年台灣遇到食安問題的同時,帶動民眾對「吃」的重視。在日本,有一個農業實驗餐廳,其餐廳的所有食材均來自各地農家,透過平台連結大都市與鄉村小農,讓更多人認識自產的農產品,更實現「從產地到餐桌」的精神。

*
尋找台灣味在地美食-田媽媽美食餐坊

在台灣各鄉鎮幾乎都看的到以田媽媽為名的餐廳,「田媽媽」她不僅是餐廳,更是一群有著堅強毅力與創業精神農家婦女的代稱,遊客們只要看見標明著田媽媽專用識別標章,就是在地的優質、安心飲食保證。如何做好說菜的藝術、用餐環境氛圍與擺盤設計,也就是現在常說的儀式感建立、讓用餐成為感動與享受,銷售的不僅是餐點,更也肩負著在地人的飲食文化傳承。

*
農會農民直銷站:小農、食農教育士和消費者的在地對話交流場域

說明農民直銷站成立背景及目的,藉由消費者問卷解讀目前差異化特色,後將參訪經驗所見的農民直銷站分為五大類:傳統型、超市型、旅遊型等,並以假想一個年輕族群,描繪其生活樣態,提出以顧客為導向的經營方向。

*
[地方創生] 智屏優農以創生創意翻轉在地產業

屏東縣政府結合公私部門在潮州鎮建立符合國際標準的農產品加工廠,推動農漁產品的國際化和冷鏈技術。枋寮地區農會透過智慧化產銷設施提升芒果和蓮霧的市場競爭力,而佳冬鄉農會則以蓮霧為核心,發展多功能的農產品經濟,包括加工和體驗活動,提升地方創生和農業競爭力。

您可能會有興趣的出版品
您可能會有興趣的課程
{{c.area}}
{{c.title}}

上課時間 {{c.startDate}} ~ {{c.end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