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業如何推行QCC作問題點改善

- 撰文者:
- 2016/01/26 瀏覽數:11702
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 簡稱QCC)活動,主要是指公司內,工作性質相似或相關人員,共同組成一個小團隊,藉由全員參與並透過自動自發的精神,運用各種改善手法,對產品品質加以改進。品管圈活動基本上也是屬於廣義的教育訓練,在不斷的活動與交流過程中來吸取他人的長處,彌補自己的不足,以充分發揮團隊精神,進而達到人才培育的目的。
因此,在公司年度方針展開時,可以將品管圈活動納入年度方針、目標及方策外,各部門也依上級指示,逐級展開到基層人員,希望能透過全員的熱烈參予,以期對公司在Q(品質)、C(成本)、D(交期)、M(士氣)、S(安全)的績效有相當程度得貢獻。
企業的永續經營即是「持續不斷改善」,改善的基礎必須有一群優秀的人才在執行,而優秀的人,就必須靠良好的教育訓練來加以培育,QCC在活動中,善用各式IE手法來改善,並藉此對問題作解析,都可以算是很好的培訓工作。
圖中表示了各階層員工,全員改善的圖,在高階主管來講是專案改善,專題改善,屬於中級主管的改善,而基層員工就是品管圈的改善,目前這種以問題解決型的QC STORY來做問題點分析及改善,對各公司來講,是最通俗的改善方式,由最基層的員工,由下而上的改善方式,最容易達成全員參與,融入全員品管,持續不斷改善的氛圍中。
目前台灣仍屬員工100多人的中小企業居多,若要以委員會形式推動,恐怕很多小公司因人力問題會流於形式,所以可以換個角度,相同的以PDCA管理循環為基礎,QC STORY、QC七手法為工具,依任務編組,組成專案式的QCC品質改善小組,改以種子圈的方式開始推動,應該更能比較落實。
對此,我以QC歷程法,來做為解決企業問題點及改善的方法:
- 主題選定
選擇的主題為依公司方針項目或目標、所屬部門的任務及自己的職責、與應有狀態的比較、給後製程添麻煩…等問題點,再依問題點評價表,如可行性、必要性、重要性、迫切性…等做評價,分數最高者當作主題。
- 現況把握
調查過去的數據,同時收集新的數據,作業的流程或製程情況,依時間系列觀察製程,掌握其變動或變化,進行層別(依場所別、人員別、機械別、材料別、方法別等),找出問題點,一般可先製成作業流程圖及柏拉圖分析。
- 目標設定
好的目標必須具有達成的可能性、對結果應有適當的評價尺度、應充分檢討與上級方針或其他部門之關連性及須獲得有關人員之理解與信賴等條件。
- 要因分析
使用特性要因圖法(魚骨圖),以4M1E(人員、機器、物料、方法、環境),經腦力激盪,去分析特性與要因之關係,分析結果決定最後的問題點作為對策項目。
- 思考對策及對策實施
對策案係經由創意思考而產生,須是圈員能夠達成者,否則將成為空談的口號,對策必須是長久有效,可持續維持效果者,並經上級認可後才可以實施。
- 效果確認
進行效果確認時,應就改善前後加以層別,並以柏拉圖及管制圖等進行比較與檢討。
- 標準化與維持管理
制定或修訂有關作業方法與管理方法的標準,嚴格遵守作業標準,有效運用管理方法防止不良再發,實施教育訓練讓大家明瞭新的方法、確認改善效果是否持續維持。
結論及未來市場變化的因應:
不管是品管圈或是專案品質改善小組,都是為持續不斷改善為前提做品質提升,但企業目前所遇到的課題,包含營收的提升、國際競爭力的強化、品質問題的消除、環保問題的因應等,此外,在職場上第一線員工則是因效率化、COST DOWN,使得人員減少,薪資水準停滯、非正職員工增加,帶來流動力增加、工作意願低落等問題,面對這些問題,日本QCC總部提出了相對應的新QCC活動─e-QCC(e:evolution進化)。
- 變化1 技術的傳承
非正職員工的增加、需求的多變化、產品及服務生命週期的縮短、新技術開發所引發的競爭問題等,需要以確實的能力提升、訣竅(know-how)的累積來因應。
- 變化2 速度
短期性經營成果的重視與偏離實務的形式化活動,為對此做出因應,則強力要求必須具有與經營者及管理者合為一體的速度,以及能夠確實產出成果的活動。
- 變化3 全部門參與
因應社會的複雜化、速度化,而要求營業、研發、管理等間接部門及服務業,都能推行。
茲將e-QCC推行的5要點摘要如下:
- 高階主管的承諾與經營資訊的共有化。
- 與經營課題相連結的課題及主題選定。
- 彈性的小組構成及快速的改善力。
- 成果的共有化(訣竅的累積)與活用。
- 透過活用以提升「個體」的價值。
面對高倍速時代,世界正面臨一個遊戲規則不斷改變的環境,舊有的傳統與習慣不斷的被新的變化衝擊與顛覆,而以前所學的知識、經驗及能力也有可能很快就會過時,或是落伍,甚至被環境所淘汰,個人及企業必須在經營上作根本的改變,才有可能轉危為安,所以企業內部,若能以QCC自動自發、持續不斷改善的精神作為運轉動力,企業才能夠長長久久,永續經營。
【參考文獻】
- QCC推動者指導手冊。作者:細谷克也、町田勝利編著,佐藤直人、下田敏文、長谷川滿機、力久伸一著、蔣永明譯。
生產力再造卓越經營服務團
以總和生產力為核心理念,輔以精實生產手法,協助企業從自我診斷、規劃發展藍圖到實踐智慧生產,運用IOT、MES+等技術與系統,建構科技化智慧經營與生產管理體系,使生產營運最適化、價值最大化,提升企業競爭力。
企業內訓服務
引領前瞻學習成長文化、推動創新知識價值方案,是CPC的使命也是我們永遠的承諾。一站式的企業內訓服務:滿足企業委訓需求,量身規劃打造專屬性課程並提供完備的委訓服務。
猜你喜歡

介紹基本QC七大手法及新QC七大手法適用領域之外,並以餐廳經營為例,敍述看似簡單的QC手法,只要運用得宜,不但能夠管制服務流程,維持穩定服務品質,就能獲得現場改善,並協助領導者進行判斷及決策。

品質的定義只是一種以經濟手段製造出最有用的產品,品質是一種符合需求者,讓消費者或使用者滿意,就符合所謂的「品質」,在顧客定義自己本身的品質之後,產品不僅僅符合顧客需求,如能超過了顧客預期的價值,那或許就能衍生更多附加價值的產品出現。

在海外建造生產、供應鏈,雖可為企業帶來成本或運輸、稅制等優勢。然而針對海外工廠的管理,如何克服母公司鞭長莫及的實際管理障礙、因地制宜培育當地員工成為公司資產,便是決定企業跨海經營能否成功的關鍵……

QC七大手法又稱為QC七工具,一般指舊QC七手法,即層別法、檢查表、柏拉圖、因果圖、管制圖、散佈圖和直方圖。其用途十分廣泛,主要是用於品質管理及改善,但也可用於企業管理的方方面面。
{{c.title}}
上課時間 {{c.startDate}} ~ {{c.end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