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教於樂-運用活動體驗學習

- 撰文者:
- 2016/03/18 瀏覽數:5804
由於企業對員工能力發展的重視日益增加,使得對教育訓練的實施方式及成效追蹤也開始會進一步探討,期望使訓練能夠真正對員工及組織發揮效益。
由於成人教育有別於過去學校教育方式,為引發學習動機及提高學習成效,因此有越來越多企業喜愛透過體驗學習來作為訓練規劃的方向。何謂「體驗學習」呢?體驗學習最早被解釋為:做中學,係指一個人透過直接體驗來獲得知識、技能與學習價值(AEE,1995)。
廣義來說,能夠利用一個媒介,使學習者從親身實際參與過程中獲得經驗、領悟或體會,均屬於體驗學習的範疇,而常用的學習媒介包括實物、短文、故事、影片或活動等。
其中以活動是目前最廣為運用的體驗學習方式之一,因為活動大多具有趣味性及挑戰性,較能引發學員高度參與而引起共鳴。不過活動體驗學習並非僅僅玩個遊戲便能產生預期效果,就個人經驗而言,大致可依序藉由下列4個步驟展開,才能發揮成效:
- 需求掌握
首先必須掌握訓練目的,要事前與派訓單位承辦人或主管訪談,瞭解其訓練期望達成狀況或預期產出,例如促進團隊合作及運作、溝通協調的要領與觀念、行銷或研發人員的創意啟發、同仁彼此間的知識分享與利用等。
然後再蒐集與未來活動設計有關的資訊,例如辦理動機或緣起、參訓成員基本資料、過去是否有類似體驗學習經驗等,如此才不會為了玩而玩,失去原本訓練實施的目的。
- 盤點設計
有了明確的訓練需求後,便可開始盤點哪些活動參與過程中較能達到期望目的,然後再依據場域(室內/戶外)、學員個資(年齡分佈/學歷背景/職階...)、產業特性、活動型態(動/靜)、投入經費等條件收斂至特定活動後,最後再思考是否還需要微幅調整設計及配套準備(道具/場地...)。
- 帶領體驗
當所有活動都定案後,便是正式實施帶領。在活動實施前務必要確認所有道具、場地、動線或防護等配套措施是否都就緒定位。
帶領時要先將活動規則說明清楚,以免造成混亂而影響體驗目的及後續探索。而參與人數較多時,通常除了帶領者外,還需要幾位助教從旁觀察、督導及防護,較能綜觀全局,掌握一些學員較難查覺的行為或狀況,便於後續回饋。
另外,由於活動特性與熟稔度,不同活動可能需要不同帶領者較能帶動氣氛與進行順暢,這也是活動體驗學習可能需要較多講師投入的緣故。
- 探索回饋
活動體驗學習與團康活動最大的區別便是此步驟。大部份團康活動目的是提高參與成員熟悉度及體驗當下活動感受。
而企業所運用的活動體驗學習,雖然也可能藉由團康活動作為媒介,但更重要的是活動參與完成後,透過系統性的引導思考與對話,使所有成員能夠分享對此過程的感受與觀察,並進而將活動的體驗投射於自己的工作或生活,使其強化認同或有不同的認知,而滿足原本的訓練需求。
倘若帶領者能夠有效引發意識流激盪,往往能夠給參與者強烈的迴響與感動。
活動體驗學習可單獨實施,亦可結合其它訓練主題或目的整合規劃進行。例如願景或策略共識營,雖以建立願景共識或進行策略規劃為主,但為了容易凝聚共識及產生認同,或者在策略導引中,能夠引發不同的思維或對策等,若能事前嚴謹地設計,利用適當的活動穿插於共識營進行過程中實施,然後再由串場帶領者將參與者的活動心得回饋與前後議題連結,確實可相輔相成。
雖然活動體驗學習廣為業界喜愛與運用,但若無類似上述步驟展開及有經驗的帶領者,很容易使活動流於形式,也許參與者還是能夠得到些許收穫與快樂,但對學習與能力提升則十分有限。
另外,坊間有許多訓練課程動輒加入活動體驗,但許多活動似乎看不出來對此訓練主題的連結性與助益,或許為了提高學習動機或避免排斥參訓是一種手段,但活動體驗多需要相當時間,難免會喧賓奪主,反而影響應有的訓練內容。
因此,如何搭配得宜,善用活動體驗寓教於樂,也是未來訓練規劃人員必須留意之處。
企業內訓服務
引領前瞻學習成長文化、推動創新知識價值方案,是CPC的使命也是我們永遠的承諾。一站式的企業內訓服務:滿足企業委訓需求,量身規劃打造專屬性課程並提供完備的委訓服務。
教育訓練網
CPC整合內外部顧問、講師、學者及專家,透過公開班及廠訓,為企業界培育無數傑出人才。培訓內容包含:經營領導、策略規劃、ESG永續發展、智慧製造與數位應用、生產/品質管理、行銷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研發管理、設計創新、財會與內控管理、專案管理、勞工與消防安全、公共工程品質管理、語言進修等。
猜你喜歡

Niceday玩體驗網路平台透過嚴選體驗課程,以玩樂的方式打破組織層級,帶給員工用新角色的想法、做為來完成共同目標。創立至今短短3∼4年,這種玩出競爭力的營運模式,深獲個人與企業的歡迎,已經擁有「億來億去」的規模,成為教育訓練市場熠熠生輝的明日之星。

「寓教於樂」,不只是單純的玩遊戲獲得樂趣,在教學的過程中,透過設計融入遊戲因子,不但可提高學習者的動機與專注力,並創造出一個正向積極的學習歷程,令其於過程中所應用的知識、技能或情意,獲得學習與成長。

對於企業辦理內訓或是培訓機構而言,不管是哪樣XR科技的導入,還沒有到急迫需求的時間點,但若是能在大量普及前,能夠先有概念或是實驗性的導入經驗,較有可能在後續競爭開發中搶得先機。除了科技本身的發展,還要注意到其他趨勢的發展,是否會影響到培訓導入XR科技的需求性,又或者人工智慧時代來臨,專家紛紛預測人類工作會被取代,有些預測一半以上工作會消失,是否意味著,這些失業的人得要重新學習其他專長? 而這些人,也許不會回到教育體系學習,目前的職訓體系是否能接納這麼多人?以及現有的職訓內容,是否也會在失業潮被淘汰,而新的職業需求、職業培訓應運而生?這些是否能成為XR科技發展之處?

卡內基(Andrew Carnegie)曾說:「帶走我的員工,把工廠留下,不久之後工廠的地板就會雜草叢生;拿走我的工廠,把我的員工留下,不久後,我們就會打造更好的工廠。」
{{c.title}}
上課時間 {{c.startDate}} ~ {{c.end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