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掉一萬小時法則:四個步驟讓你20小時學會一項技能


  最近偶然間遇到一位退休將近10年的老顧問,聊起退休生活的種種。原以為他會過著清淡恬適的生活,沒想到這位老同事在退休後除了每週工作三到四天之外,還學會了游泳、彈鋼琴等種種的不同技藝。老顧問甚至還拿出手機秀出一段彈鋼琴的錄影短片跟我分享,以證明其所言不虛。

  看見他退休生活過得多采多姿,我不禁納悶他不只是沒有賦閒在家,而且還學會了多種不同的技能,他是怎麼學會這樣多元化的技能?私下問他怎麼學習時透露了兩種不同的訣竅:第一個是多運用現在的網路或工具書裡種種輔助學習的資訊,例如:教學短片或者是示範影片;第二個竅門是不要怕嘗試新鮮的事物,盡量抱持大膽的心情多方嘗試,而且要務必親自動手去做才能夠快速的學習。

  究竟要學多久才能學會一項技能呢?經過這次晤談之後,好奇心驅使我蒐集調查了各種有關學習的理論和說法,發現真的是眾說紛紜。而其中最有名的理論叫做「一萬小時法則」。這個理論來自於「刻意練習(Peak: Secrets from the new science of Expertise)」一書的作者安德斯、艾瑞克森(Anders Ericsson),最初是在他1993年研究「卓越成就者」的成果所提出。他研究的是職業運動員、世界級的音樂家、西洋棋大師他們這類的頂尖人士如何習得超高的技能,並達到某項專業領域的頂尖位置。

  艾瑞克森的刻意練習(Deliberate practice)理論,在2007年被暢銷書作家麥爾坎‧葛拉威爾(Malcolm Caldwell)在紅極一時的成功祕笈「異數(Outliers: The story of success)」一書中引用。這本書在美國暢銷書排行榜連續三個月蟬聯第一名,之後這個理論便成為眾所周知的一項學習法則。這本暢銷書將刻意練習理論通俗化,一時之間,刻意練習成為世人皆知的話題。但葛拉威爾在《異類》中以「一萬小時法則」過分簡化及延伸艾瑞克森等人1993年的研究,也讓人們對刻意練習的理解產生一些迷思。

  原本艾瑞克森真正的核心論述是:「若要在某項非常競爭的專業領域中成為頂尖高手,得花上10,000小時的苦練,才能夠達到這樣的境界。」但是當「異數」一書中一萬小時法則被社會大眾普遍的接受之後,大家的認知卻變成:「若要成為某項技能的專家,得花10,000小時的時間練習」,然後又簡化成:「要學會某項工作,得花10,000小時才能變成好手」,最後再簡化成:「學會某件事情要花10,000小時」。

  我們可以看到資訊在這整個過程當中如何被一般化,一部分是因為學習者不明就裡,囫圇吞棗、大而化之;另一部分則是因為以訛傳訛,所以一萬小時法則最後竟變成:「學習任何事情都得花上10,000小時」。

  一萬小時有多久呢?如果以一份全職工作換算,是要五年的光景,那是一段很長的時間。如果學習任何一項技能都要花上10,000小時,那麼學習將成為一項艱難的任務,任何想轉換工作領域甚至只是想習得新技能的人都將望之卻步。於是我在研究了諸如「快速學習」、「加速學習」、「極速學習」等眾多近年流行的快速學習理論,經過彙整這些研究的成果之後,發現學習技能最快的方法只要20小時的時間,而且它所提供的四步驟快速學習非常簡單可行。

  在介紹快速學習的四個步驟之前,讓我們先比較快速學習和一萬小時原則有何不同。首先讓我們用學習曲線來說明。圖一是一般常見的學習曲線圖,圖的縱軸代表學習績效,也就是我們學習的成果;橫軸則代表學習的投入,也就是我們得花多少時間來練習。在剛開始的期間由於對學習的技能不熟悉,通常要花一段時間來適應,這個期間稱為緩慢開始期(Slow beginning)。接下來的期間我們會進入加速提升期(Steep acceleration) ,在這個期間因為已經逐漸適應技能,只要花一點時間學習,我們的成績效就可以因為經驗累積而快速的成長。

  到了下一段期間會慢慢進入所謂的學習的高原期(Plateau),這個時候因為已經習得該技能大部分的要素,我們得花很多時間才能再精進學習的效果。

圖一:學習曲線圖

  所謂的有10,000小時原則,指的就是在高原期的這段時間,若要精進我們的技藝,或者是要練成大師級的技能,可能要花很長的時間且累積很久很多的經驗才能夠達到。但是,我們若只是想學習一般的技能,比如說:初級的英文能力、或者是用吉他彈一首曲子、或者是學習毛筆字這類的技能;我們並不需要大師級的績效,因此我們也並不需要投入一萬小時。其實根據學習曲線,在初期的這個階段只要想辦法縮短緩慢開始期的時間,並且巧妙利用快速提升期迅速提高學習效果,我們就能夠很快速的累積經驗來提升我們的技能。

  本文主旨就是要探討如何有系統的來達到初步的技巧的學習,我們整理快速習得技能的步驟如下:

  1. 分解該項技能

快速學習的第一個步驟就是把要學習的技能分解成許多小工作或技巧,然後再篩選出最重要的技巧,而且把它們練得純熟一點。這裡所謂最重要的技巧包含使用頻率最高的要素(例如:日常英語會話30個常用句型) ,或者是影響該技能成敗的關鍵要素(例如:學習楷書必練的永字八法)。只要能掌握這些重要技巧,學習者即能瞬間展現該技能到達一定的水準。

  1. 學習如何自我矯正

盡量去找到3到5項輔助學習的工具或是資源,比如:書本、DVD或者是線上課程,然後盡快學會自我察覺、自我矯正。千萬不要被「要讀通10本書才能精熟一樣技能」這種說法給耽擱了。因為要讀過10本書甚至是20本書這件事情本身就會延遲你的學習速度。所以在第二個步驟只要學到剛剛好足以自我矯正的地步就好了。

  1. 移除學習的障礙

盡量把會分心的事情移開,闢如:手機、電視、或者是網際網路之類會讓你分心的事物。這樣的話,你就可以好好的專心學習這項技能。

  1. 至少練習20小時

當我們開始學習一項新技能的時候,經常會碰到所謂的撞牆期或者是學習障礙。如果能夠至少學習20小時,那麼就可以克服初期的障礙,並且養成持續練習的習慣。這樣一來就可以真正的體驗這項技能的訣竅了。

  透過上述4個步驟,我們可以更迅速地掌握某項技能的要訣,在短時間內學習一項有用的技能,並應用在工作或日常生活中。

更多資訊請參考
教育訓練網

CPC整合內外部顧問、講師、學者及專家,透過公開班及廠訓,為企業界培育無數傑出人才。培訓內容包含:經營領導、策略規劃、ESG永續發展、智慧製造與數位應用、生產/品質管理、行銷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研發管理、設計創新、財會與內控管理、專案管理、勞工與消防安全、公共工程品質管理、語言進修等。

猜你喜歡
*
演奏成功練習曲》成為專家前的1001次練習

員工是企業的根,員工能力是員工的根,而員工能力的養成則須仰賴不斷學習及重複練習。企業在培訓員工除了宣導重複練習的重要性及塑造學習的文化外,更應訂定驗收考核之機制,如此才能確實落實員工基本功,減少出錯及重工之比例。練習最重要的意義,是從行動得到成就感,產生自信,從完成一件事開始,建立積極面對人生的態度,產生更多的能力。持續練習的關鍵,便在於找出「愛上練習」的方式,讓練習變成如嗜好一般愉快而自然。

*
擁有專業技能 挑戰多職零工人生

前陣子因新冠肺炎持續不斷延燒,民眾減少外出用餐及採購民生用品,外送量明顯大增,業者為了滿足這塊服務缺口,各大外送平台紛紛在報紙上刊登徵才廣告,讓許多因疫情放無薪假、失業或是想要擁有彈性工時的民眾,進而加入外送平台行列,間接使得零工經濟趁勢崛起。

*
王品集團》 今晚我想來點……數位學習

疫情期間餐飲業面臨重大挑戰,然而以細膩服務聞名的王品並未停下腳步,利用線上大平台、遊戲化學習、虛實整合等讓培訓不斷線,還上架KUSO影片們讓員工超愛上線學習、進修,端出一道道「數位學習」的好菜。

*
台vs.美合理使用大不同》 數位學習如何迴避侵權風波?

1. 美國TEACH法案規定,非營利教育機構與老師在線上或遠距教學中得以合理使用「合法重製物或合法取得」的作品,使教學設計更富創意與變化。
2. 由於台灣著作權法並未採行類似美國TEACH法案的特殊豁免規定,不論是學校或是採行數位學習的業者都需要先訂定其內部的利用規範,以免面臨侵權指控。
3. 企業界教育培訓時若採用他人數位內容,建議先與服務提供者及授課講師簽訂契約,確保無侵害他人智慧財產權情事,並徵得講師同意再錄音錄影、置於公司網路,同時限制員工下載與外傳。

您可能會有興趣的出版品
您可能會有興趣的課程
{{c.area}}
{{c.title}}

上課時間 {{c.startDate}} ~ {{c.end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