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餐廳如何創新轉型,拓展外帶餐飲市場

- 撰文者:
- 2023/04/19 瀏覽數:200
有鑑於疫情改變了消費者飲食習慣與消費樣態,影響到店用餐人數下降,外帶、宅配餐食模式成為日常的消費需求,加上俄烏戰爭致關鍵食材調漲等問題,促使消費者健康意識提高,更注重食材來源、環保包材等議題,促使餐飲業者經營策略大幅調整,銷售型態更多元、彈性轉變出新經濟模式。
為促進國內餐飲產業因應市場需求拓展多元商機,經濟部辦理「盒餐徵選活動」,鼓勵業者以臺灣米食為主題開發優質盒餐,共徵集302家業者參與徵選,各種多元豐富餐盒料理紛沓而出,包含臺式風味,異國料理、原民特色等各樣風味盒餐。同時也觀察到過往無法外帶、宅配的餐廳或餐酒館也推出外帶餐盒,將精華料理濃縮裝進一個個設計精美的餐盒中,如燒烤店或高級飯店推出精緻便當,質感火鍋店也推出個人鍋物的選擇。
其中最多業者選用的米種是飽滿黏性佳的臺梗9號米,再來是香氣十足的臺農71號米,而帶有Q彈、軟黏的臺南11號米亦不遑多讓。如知名的悟饕池上飯包,特選淡雅香氣的高雄147號米,利用五彩繽紛的蔬菜達到視覺的饗宴;結合公益、健康的忠孝庇護工場,採用天然有機的臺灣糙米,並搭配臺灣當地食材無添加料理而成健康盒餐;嘉義的隱藏版美食新明津創意美食餐廳,嚴選營養黏性佳的臺梗16號米,搭配自家栽種的苦茶油,結合土雞腿肉和老薑母片慢工細細烹煮香醇濃郁三合一拌飯好滋味;臺中質感文創早午餐一物立方,使用晶瑩飽滿的臺南16號越光米及紅藜麥,搭配傳統客家梅干扣肉調味,富營養價值又能開胃!
另外在盒餐包裝使用上,業者也考量到因外帶移動、水氣及溫度產生的變化,在盒餐中作調整,如九宮格包裝設計,讓醬汁分離不影響食材口味、特製可微波的餐盒,讓消費者回家後可自行加熱,還原出餐時的美味、或是選用對環境友善的植纖餐盒等,讓評審們激賞不已!
因應禁止內用、大型聚餐等防疫政策的影響,促使餐飲業者在短時間的變化中對位市場需求調整經營策略,不只餐點的銷售型態更加多元、彈性,更導入數位科技應用進行數位轉型,將服務內容往更多元化發展。邀請您一起挺業者、享美食,更多優質盒餐名單詳見「2022年經濟部米食盒餐入選店家推薦手冊」。
猜你喜歡

究竟是閃亮名號品牌比較讓人嚮往,還是高評價品牌比較吸引人,在網路資訊快速傳播的時代,各項美食評鑑排行層出不窮,就是為了推廣美好的餐廳給更多消費者;每年美食界的盛事《米其林指南》(MICHELIN Guide)是許多消費者前往用餐的指標,每當入選公布後,在網路上總是會有許許多多正反兩派言論,並也有在討論『我比較想知道評審到底怎麼了?』、『好險~口袋名單依然在口袋』等等的發言。今天就來談餐飲評論這個產業,來找出相對客觀即可讓人期待的餐廳吧!

餐飲業邁向國際化之路,需要考量的因素包含當地消費習慣與購買力水準、人事成本、文化語言溝通難易度、產品服務接受度及在地供應鏈成熟度等。臺灣餐飲業若欲前往馬來西亞發展,需先了解當地市場,筆者彙整在當地考察之所見所聞、觀察體驗,供餐飲業者參考。

餐飲業面臨的人力資源短缺、供應鏈不穩定以及消費者需求變化等挑戰,對業者的經營帶來了重重困難,然而,這些挑戰同時也創造了新的機會。在面對不斷變化的市場環境,餐飲業者應持續探索新的商業模式和策略,以保持競爭力。最終,這些措施不僅有助於克服當前的挑戰,也將為未來的發展奠定穩固的基礎,實現餐飲業的持續性成長。

2023年臺灣餐飲營業額首度破兆,期待對位經濟部「境內關外」政策,透過吸引全球的觀光及商務人士來臺,同時結合美食與觀光體驗,讓國外人士從舌尖認識臺灣,注入更多國際消費商機。

在全球餐飲文化強調永續與在地性的趨勢下,台灣餐飲業也走向「覺醒」之路。從米其林的引進,到「台灣味譜」的建立,從庶民餐桌到精緻餐飲,「台灣味」正成為台灣品牌走向世界的語言起點。
{{c.title}}
上課時間 {{c.startDate}} ~ {{c.end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