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味上桌 從庶民餐桌到國際舞台 打造台灣味譜的餐飲敘事


口述/邱宏祥 採訪/楊毓馨 圖/邱宏祥、達志影像

2024年,台灣餐飲業營業額首度突破一兆元,創下歷史新高。在這波數字榮景背後,更值得關注的是,台灣餐飲品牌如何在轉型浪潮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文化定位與國際競爭力。

長期推動餐飲品牌創新轉型、財團法人中國生產力中心跨域創新與品牌行銷事業部協理邱宏祥,以三十餘年跨足設計與餐飲的實務經驗,剖析「台灣味」的文化轉譯、品牌策略與永續實踐。

台灣味的文化根源
從土地出發的敘事力量

「所有的飲食文化都是從當地慢慢醞釀出來的。」真正的精緻餐飲(Fine Dining) 並非烹煮昂貴食材,而是回到料理的本質,用當季、當地最好的食材,烹調出最合時宜的味道。

強調「食在地、享當令」,邱宏祥的觀點與米其林進入台灣後帶來的影響形成對話。2018年,米其林美食評鑑進入台灣,為餐飲業注入國際標準與高度關注,也促使業者在食材選用、技術精進與服務體驗上全面升級。與此同時,這股外來的評鑑力量也讓台灣餐飲界出現反思:我們的「好吃」是誰定義的?

在米其林鎂光燈的簇擁下,反射出台灣餐飲界對自身文化定位與價值的認同隙縫,也引起本土業者與飲食評論界的探討。許多觀點指出,台灣餐飲不應只為評鑑而做,應回到文化根源,建立屬於自己的敘事與價值系統。這樣的思維也與邱宏祥的主張不謀而合,他認為台灣味的真正價值在於文化的深度與對土地的回應。他表示,「台灣餐飲必須深入本土文化,才能發展出不可取代的獨特性。」

台灣菜走向世界
必須先建立屬於台灣的味譜

在面對國際評鑑與全球化浪潮的過程,台灣餐飲業逐漸意識到台灣料理雖然風味多元、技法豐富,卻缺乏一套能夠被國際理解的味型系統。這種缺口不僅影響文化傳承,也限制了品牌的國際化發展。

邱宏祥指出,台灣料理的特殊性不應局限於食材產地,也與記憶、文化、風俗民情緊密相連。這促使業界開始思考,如何以系統化方式整理台灣味的核心元素,進而建立「台灣味譜」。

味譜系統化
五香二十六味的文化工程

「台菜也有香味環,就像咖啡一樣,每一道料理都有其香氣組合。」邱宏祥表示,在產官學界的共同推動下,「台灣味譜」如今已建構出四大要素、五大香氣與二十六味的系統。

根據邱宏祥的訪談,台灣味譜由三層架構組成:四大構成要素(在地食材、調味醬汁、料理刀工、風俗民情)、五大香氣分類(油香、醬香、料香、辛香、酵香),以及二十六種代表味型(如三杯味、紅糟味、滷味、酒釀味等)。從油香、醬香、酵香、辛香到料香,每一種味型都對應著台灣料理的歷史與生活記憶。例如,「三杯」原自江西,在台灣加入九層塔與米酒後,成為獨特的台灣味。

台灣味譜的建立,讓餐飲品牌能夠在菜單設計、空間氛圍與顧客體驗中,清楚傳達料理的特色與文化意涵。消費者不只是「吃得懂台灣味」,更能「記得住品牌故事」。他補充,這套系統不僅僅是整理味道,更是文化敘事的起點,使台灣味成為具有國際共鳴的餐飲語言。

從味道到體驗
品牌敘事的核心:好料、好吃、好體驗

「品牌是一種被感知的價值。」邱宏祥指出,品牌的成功不僅在於料理的美味,更在於是否能被理解、記住與分享。從進店辨識、用餐流程、料理呈現、食材香味、菜餚敘事,到離店後的回味與分享,這些環節構成消費者與品牌間的情感連結。台灣的美食從不匱乏,但如何讓消費者願意為其價值買單,一直許多業者經營上面臨的難題。邱宏祥提及,關鍵在於「物有所值」的經營學。

「品牌價值的概念,來自於它的認同。」從台灣味的轉譯到品牌認同的建立,他提出品牌經營三大要素:獨特性、體驗設計永續經營,成為台灣味譜落地的實踐基礎。「當料理不只是味覺的享受,更是文化的體現、土地的回應與季節的語言,消費者自然會感受到其背後的價值。」

【本文未完,更多精彩內容請見《能力雜誌》2025年7月號,非經同意不得轉載、刊登】

更多資訊請參考
能力雜誌

《能力雜誌》(Learning & Development),為中國生產力中心的出版媒體,以打造「經營管理的品牌+職場價值的推手」為編輯宗旨,提供讀者學得來的經管知識,以及容易用的職場技能,幫助讀者成為能動、能靜、能自主學習的職場菁英、專業經理人。

CPC線上書城

財團法人中國生產力中心提供完整的經營管理、顧客服務、人才培育、策略規劃相關書籍,以滿足企業不同層面的需求。

猜你喜歡
*
運用在地食材與飲食商機

全球食品服務企業之產品定位及品牌發展重點紛紛以健康訴求為核心,以在地天然的食材,簡單的烹調方式,滿足消費者為降低健康風險的飲食需求。然而要做到與大企業相當規模實屬有限,在成本的考量與消費者的訴求間,要如何追隨潮流創造商機?被稱為寶島的臺灣,因地理環境的關係本身就擁有非常豐沛的資源,若能有效運用在地食材,對企業、消費者及環境而言都是皆大歡喜的好事,不管是三聚氰胺、塑化劑、或是其它危害健康的化學添加物都不用再害怕出現在生活中。

*
打造「食當季X吃在地」的綠色餐飲

近些年台灣遇到食安問題的同時,帶動民眾對「吃」的重視。在日本,有一個農業實驗餐廳,其餐廳的所有食材均來自各地農家,透過平台連結大都市與鄉村小農,讓更多人認識自產的農產品,更實現「從產地到餐桌」的精神。

*
多元多變在地化 迎合市場精緻化》台灣軟食力 新南香

走在東南亞街頭,包著頭巾的少女正津津有味的喝著珍珠奶茶,遠處飄來熟悉的炸雞混雜著熱炒香氣,轉角又是一間台式早餐店,蘿蔔糕、蛋餅在煎台上翻炒著,再再顯示著台灣軟食力已經飄香到東南亞,究竟台灣的餐飲如何在競爭激烈的東南亞占有一席之地呢?

*
懂吃時尚品味 臺灣美食評鑑報你知!

人文風情多元的臺灣,為全球華人地區的文化中樞,唯有來到臺灣才有機會品嚐到最道地、最美味的中華料理與經典臺菜!因此,如何快速挖掘出最具中華傳統與臺灣在地食材元素的美食,也成為饕客們最想知道的探秘捷徑,本次將介紹包括:米其林指南、500盤、500碗及臺菜徵選活動等相關臺灣美食評鑑,讓您輕鬆解密美食尋寶踩點背後的美食評比機制!

*
THOMAS CHIEN 創辦人簡天才 「共好」永續方程式,熬出顧客、團隊、環境三贏

「永續」是當代餐飲業顯學,卻也令多數餐飲經營者在食材成本與環保理念間掙扎,擔心高昂的付出將侵蝕獲利,南台灣的米其林綠星主廚簡天才,卻早已將其視為一門能凝聚團隊、感動顧客的「好生意」。他是如何將看似減法的「綠色成本」,轉化為企業競爭力的乘法?成為務實的綠色理想家,與土地、員工、顧客共好,創造三贏。

*
The One 執行長劉邦初 從家出發的款待之道,五感六覺的台灣敘事風土

當全球餐飲業興起分子料理、精緻餐飲等創新,一股「復古」逆流乘著台灣的東方園林,成為最前衛的競爭力。The One 不向西方取經,而是深掘其承襲的場所精神,執行長劉邦初將幾近失落的東方待客之道,重新提煉為一門獨特的「款待哲學」。

您可能會有興趣的出版品
您可能會有興趣的課程
{{c.area}}
{{c.title}}

上課時間 {{c.startDate}} ~ {{c.end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