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知識為基石,現代科技做利器 青農創新翻土,在地永續路上的挑戰

瀏覽數:40
關鍵字:


【文/楊毓馨 圖片提供/達志影像】

  在當今的社會脈絡下,農業不僅是一種生計方式,更是文化和傳統的傳承。許多青壯世代選擇從農接手家業,將農業視為事業經營。此現象不僅發生在台灣,全球許多地方也呈現類似趨勢。在日本,日本政府即積極推動農業革新,鼓勵年輕人從事農業,以振興農村經濟並解決人口老化問題;在台灣,青壯年從農的現象也逐漸受到社會重視。

  「青農」是青壯世代的農業從業者,根據調查,出身農業家庭第二代或第三代的青農,佔比約70% 以上。他們肩負著傳承與創新的雙重使命,不僅是在地扎根的實踐者,更是生態系統的再生者。

  當我們談論青農創新翻土,不只是農業技術和方法,也是探向永續發展、地方社區和環境的疆土。連接傳統與現代、農業與地方發展的青農,如何為地方經濟帶入新契機?財團法人中國生產力中心在地創生事業部協理楊超惟、農業創新一組顧問師黃筠珊,在這個議題上,即提供實務的思考面向。

1.青農翻土
  陪伴是創業過程的重要沃土

  在台灣,農業的發展與傳承是重要的課題。許多青農身為家族事業的第二代或第三代,他們繼承了土地和資源,帶著新想法和技術準備經營農業,雖免除土地租賃的不確定性,仍須面對市場競爭、與前輩溝通困難等多重挑戰。

  楊超惟協理表示這群農二代、農三代們渴望運用多元網絡行銷、改善生產流程、探索新的農業技術,實踐現代化農業。然而,正逐步改變台灣農業面貌的過程中,溝通成了一個關鍵節點。年輕農民與他們的父母、祖父母之間的溝通不良,導致理解和合作的障礙。長期進行青年農民專案輔導計畫,黃筠珊顧問師提及,初期輔導多數時刻,即是處理家庭溝通問題,陪伴極為重要。

  黃筠珊補充:「陪伴是創業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就像有人一直在你身邊一樣。」不同產業別各有其生態,農業的工作並不像工廠作業的規律流程,而是需要根據農民的實際情況,提供客製適切的輔導,運用社群工具,與農民保持聯繫。這種陪伴式的輔導不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一種情感上的支持。社區中的導師、長輩和同行,都可以成為青農的陪伴者,共同走過農業創業的挑戰路程,進一步進行創新翻土。

創新翻土- 螢火蟲書屋

翻土故事

01# 重拾地方螢火蟲棲地
02# 發展微型農村婦女經濟
03# 建立新舊世代陪伴支持系統

希望重拾在石碇十八重溪山村的兒時記憶,螢火蟲書屋店主葉家豪從一人淨山到號召山友加入,逐漸累積1 千多位志工參與,起初為讓大批志工有方便如廁之地,租下年久失修的礦工老屋,之後延伸建置出書屋空間。葉家豪將書屋結合柑仔店,以社會企業形式販售地方小農食材、舉辦食農教育、生態旅行,對內集結在地青農、農村女力、礦工餐廳等。

擁有農學背景的他,並觀察石碇環境後開始租地種菇,打造石碇專屬的香菇經濟,透過與石碇農會合作,輔導當地家政媽媽班製作靈芝香菇水餃,電商宅配販售的收益支援書屋課後陪伴閱讀、淨山活動、淡蘭山徑修復,以創新翻土,匯聚共榮共好能量。

 

2.科技翻土
  省工效率設備解決人力荒

  科技的進步,使農業資訊的獲取和共享,變得更加容易。現代工具在農業場域的運用,如省工效率機具、智慧農業系統、結合達人經驗值的數位分身(Digital Twin),已可大幅提高生產效率和管理便利性,改善農業生產的條件,也提供更多的機會創新和發展農業事業。

  楊超惟協理說道,在台灣,省工效率設備的推廣,是為解決勞動力短缺的問題,進而提高農業生產效率。許多傳統的農業工作,如茶葉採摘和蔬菜種植,已經可以透過機械完成作業。不僅節省人力,也提高產品的一致性和品質。例如,茶葉採摘機器可以快速地採摘茶葉,而不會像人工採摘那樣選擇性地、只採摘一心二葉嫩葉。然而,這也意謂採摘的茶葉可能包含較多的老葉,進而影響茶葉的品質。因此,一些專注於高品質茶葉生產的茶農,仍然選擇手工採摘,以確保產品的品質。

  在台灣,省工效率設備的運用,不僅限於採摘工作,還包括土地耕作、種植、灌溉和收穫等各個階段。例如,蔬菜移植機可以自動將幼苗種植到田裡,而智慧監控系統則可以監測作物的生長狀況,並依據氣象條件自動調整水分和肥料的供應。

  儘管科技化帶來許多好處,挑戰也隨之而來。一來,並非所有農民都負擔得起昂貴的農業機具,這將可能加劇農業生產的不平等。另一方面,機械化可能導致某些傳統農業技術和知識的流失。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台灣的農試驗改良場,正努力開發更適合本地條件的農業機械,也持續推廣農業機械化,並提供技術支援和培訓,以幫助農民適應新技術。農業部也積極推動農業機械化和現代化,改善農業缺工問題,並扶植青農投入農業,包括代耕隊、新農民培育計畫,培育更多的農業人才。

科技翻土- 科技養鵝青農蔡英地

翻土故事

01# 推動非開放式禽舍養殖技術
02# 推動老農閒置畜牧場出租改建
03# 提出零出資整場改建方案

「最傳統的產業,也有機會通過創新和科技,實現轉型和升級。」

蔡英地的故事是一個關於創新和轉型的啟示。從財務專業到養鵝產業的轉變,他利用在科技業公司的財務背景,結合傳統家業與現代科技,創造出一個獨特的商業模式。這個模式不僅包括非開放式鵝舍的建立,還有實現農業綠能共生的可能性,在畜試所技術人員的協助下,這種創新的養殖方法不僅提高了鵝的生存率,透過屋頂太陽能,也為農舍帶來了額外的收入來源。

將傳統農業與現代科技結合,創造出新的價值和機會。蔡英地的成功不僅在於他的創新思維,還在於他對商業模式的精確計算和規劃,因而吸引許多青農的注意,願意接受這種新型態的農業經營方式。然而,對於習慣於傳統方法的老農來說,這種轉變仍然是一個挑戰。

此外,蔡英地的創新不僅限於養鵝方法,他同時建立加工場和行銷通路,將產業鏈完整串聯,這使得他的產品能夠穩定出貨,並且在地方創生中獲得了許多獎項。即使是在面臨如禽流感這樣的重大挑戰時,以科技創新,也能找到新的生存和發展之路。

 

3.政策補助
  是須爭取也須斟酌的沃土

  青農的培育目的並非僅為了地方創生,而是為了解決農村人口老化和就業問題,以及整個產業環境的挑戰。面對台灣農業政策, 近年經歷顯著的變革,特別在疫情之後,政府對於農業的支持和補助措施有了重大調整,也是政府對於農業勞動力不足、農業結構僵化、農民收入保障等問題的回應。

  為進一步支持青年農民,政府並推動農民健康保險、農民職業災害保險、農業保險和農民退休儲金等福利措施,建構完整農民社會經濟安全網的一部分,保障農民的健康和經營風險,提高農業的吸引力。

  在資金支持方面,政府提供的補助,對於農民而言是重要的決定因素,同時也帶來一些省思。例如,可適度依據不同經營階段,爭取適配的輔導資源。政府在提供補助的同時,也需要通過稅法等措施平衡調節,確保補助能夠達到預期的效果。

  農業政策的目標是支持農民能夠維持生計,鼓勵產業升級和創新。這意謂政策不僅關注外銷量,而是要確保農民能從他們的農業活動中獲得穩定的收入。

  農業政策另一個重要方面,是產業的市場化和商品化。政府鼓勵農民進行產品加工和市場開發,以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包括推動農產品冷鏈物流供應體系的建置,減少損耗並確保到貨品質,從而穩定國內市場產銷並促進農產品外銷。以農民團體為專區經營主體,政府給予專案輔導,以維護優良農地,並建立安全農業的生產基地。這些政策與措施的目的,即是為了幫助農民與農企業,在面對市場變化與國際競爭時,能更有彈性與競爭力。

4.當青農蛻變企業農
  輔導機制接軌

  青農的創新不僅僅停留在田間,還涉及到產銷鏈的各個環節。建立一個共榮的價值鏈。

  台灣的農業外銷政策,透過整合資源、提供輔導及獎勵措施,協助農民及業者開拓海外市場,提昇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政府透過建立外銷平台,解決生產、分級、包裝、運輸報關檢疫等供應鏈環節的問題,協助小農媒合外銷通路,提高農民收益外,政府也推動農產品外銷品牌建立,提昇產品形象及曝光度,並透過參加國際食品展等活動,與國外大型通路建立直接出口網絡。

但當農民或農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尤其開始涉足資本市場或國際貿易時,他們可能會遇到政府輔導的瓶頸。因為一旦農民或農企業的業務擴展到一定程度,可能不再符合某些政府補助或輔導計畫的資格。這種情況下,農民或農企業需要更多的支持,應對更高層次的挑戰,如國際市場的競爭、產品標準化、以及生產效率的提昇。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政府可能需要考慮設立專責的單位來支持這些農企業的成長與發展,並提供更多元化的輔導服務。包括幫助他們在國際市場上建立國際品牌、提昇產品質量、進行技術創新。同時,也需要有策略地思考,如何平衡小規模農戶與大型農企業之間的關係,確保所有農業參與者都能從政府的政策中受益。

  楊超惟協理補充,在這樣的背景下,一些企業家選擇通過創建農業生產合作社或公司來整合資源和技術,以提高效率和競爭力。他們透過農業生產合作社與當地農民合作,共同開發和銷售產品,並以公司形式來進行市場推廣和外銷。這種模式不僅有助於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也有助於農民獲得更穩定的收入。

  然而,台灣農業面臨的挑戰,包括小農生產成本高、傳統外銷觀念須更新、外銷供應品質與數量不穩定等問題。這些挑戰,要求政策必須更加靈活,以適應不同農民的需求和市場的變化。

  對於農民而言,外銷不僅僅是擴大規模出口的部分,而是定期向海外餐廳供應優質產品,這對他們來說或許才是一種可持續性的經營模式。台灣的農業政策和支持措施,也正致力於創造有利於青農成長和發展的環境,透過提供必要的資源和訓練,以及改善農業生產條件,促進整個農業部門的現代化和永續發展。這些努力不僅有助於提昇台灣農業的競爭力,也為農業工作者和他們的家庭帶來了更多的安全感和福祉。

在地農夥伴- 農業生產合作社

農業生產合作社功能

01# 多元化經營策
02# 提供教育與體驗
03# 農業結合文化的商業模式

在台灣農業發展中,農業生產合作社與農會扮演著重要角色。這些組織不僅提供技術支持和資源,並促進農民之間的合作,將產品推向市場。台灣擁有豐富的農業輔導資源,從技術支持到財務援助,農業部提供一系列服務支持農民和農業生產合作社。例如,農業部提供的青年農民輔導平台,提供從農資源、農業資訊等各類資訊,幫助青年農民在農業領域收穫成果。

農業生產合作社的成功,在於其多元化的經營策略和對質量控制的嚴格要求。透過產銷履歷制度,追蹤每一個產品從生產到收穫的過程,包括施肥和使用農藥的時間,確保產品的安全性和可追溯性。

此外,還能提供必要的文件和標準作業程序,協助農民符合內政部對申請農業生產合作社的要求。農業生產合作社之間的策略聯盟,有助於避免不必要的競爭,確保資源得到有效利用,並吸引政府和金融機構的支持,為農業創新和發展提供資金。

農業生產合作社不僅提供一個組織化的平台,讓農民能夠共同銷售和推廣他們的產品,並提供教育和體驗活動,如採摘體驗和農業教學,藉此提高消費者對農業的認識和興趣。

在台灣,農業與文化的結合,已成為一種創新的發展模式,像是新社地區農會和農業生產合作社,就是一個多元化發展的典範,在新社地區以其豐富的農產品而聞名,如香菇、文心蘭和柑橘類水果,不僅在當地市場上受歡迎,吸引許多遊客前來體驗農業活動和學習,也進一步提昇當地經濟,為農業產業化鋪平道路。

 

70% 農二代
近7年出生200青農寶寶

黃筠珊分享, 近7 年間, 百大青農有200 多個青農寶寶出生,這反映了青年返鄉從事農業的趨勢,呈現經濟穩定下,青農更願意在地扎根、安身立命的生活願景。

她認為,這種現象是經濟活力的注入,未來可能逐年增加。青年返鄉從事農業,不應被視為失敗後的選擇,而應視為事業的選擇。這是一種對傳統農業的新詮釋,也是對農業未來的一份期許。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能力雜誌》2024年6月號,非經同意不得轉載、刊登】

更多資訊請參考...
{{item.title}}
生產力中心提供的活動資訊
{{item.title}}
相關出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