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歲時代成為常態 G.G世代變成一門好生意

瀏覽數:54


【文/廖志德 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很多人都怕老,因為我們對高齡者的生活普遍存在一種錯誤的想像, 認為人老了容貌就愈來愈醜陋,對很多事情逐漸力不從心,變成需要別人從旁照顧。的確,從某種角度來看確實如此,年紀大了身體功能衰退是必然的,死亡也是必然的。

  然而,如果用這樣心情來規劃自己的老年生活,那麼人生是黑白的;如果用這樣的態度來回應社會的需求,那麼我們的企業便無法善盡社會責任:為顧客創造更美好的生活型態。全球長壽研究權威史考特(Andrew J. Scott)在接受媒體採訪的時候指出:「今日出生在已開發中國家的兒童,每兩位就有一位可以活到100歲。」好消息是活到100 歲不在是夢想,成為多數人都可以企及的人生目標;壞消息是活得「久」不代表過得「好」,如果未能妥善因應現實的挑戰,未來的情境將是勞動力嚴重缺乏、高齡長者貧病交困、年輕世代面臨工作與家庭兩難的多重困境。

  根據衛生福利部的資料指出,2022 年8 月底,超過65 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已達400 餘萬人,未來還會持續攀升。台灣在今年步入「超高齡社會」,每五個人就有一個是超過65歲以上的長者。

  高齡化社會的浪潮正入侵我們的日常生活,而比台灣更早進入人口老化的日本,有許多的社會問題及解決方案都值得我們深入探討與借鏡,例如,高齡者財務狀況不佳、生活無法自理、在宅孤獨死亡、超過65 歲的刑事犯罪增加等,種種難以解決的社會困境。台灣社會未來五年、十年將會遭受同樣的衝擊。然而,我們無須過於悲觀,危機同時也是商機,推動創新解決高齡化問題是未來企業的新藍海空間。

高齡化社會的衝擊
勞動力流失危機

  解決高齡化問題是需要時間的,就像植樹一樣不能揠苗助長,要有耐心陪伴萌芽茁壯,我們提出的解決方案向下扎根,逐步站穩腳步,慢慢地發揮其社會影響力。

  愛因斯坦有句話說得好:「什麼叫瘋子,就是不斷重複做同樣的事情卻期待不同的結果。」當高齡化問題的解方無法正本清源,無法徹底解決問題發生的根本原因,或者完全行不通的時候,要懂得適時轉向或放棄。

  我們要在健康服務的新道路上進行探險,設法為現有的商業模式融入新的設計元素,為美好的未來開一扇新的門窗,保留更大可能性的開放空間去嘗試,去冒險。

  高齡化社會所帶來的負面效應中,以勞動力大幅減少對社會的影響最大。

  導致勞動力不足的重要因素有三,少子化是主要原因。其次,伴隨著台灣有史以來最大的退休潮,使得企業大幅缺工的現象更加顯著。第三,就是隨著人口老化有愈來愈多的人無法生活自理,需要照顧的人口不斷向上攀升的同時,使得「離職照顧」成為社會的常態。從一個統計數字來看,情況恐怕不容樂觀,

  那就是國人失去自理能力、無法自行活動、臥床或失能的時間長達八年,如果以台灣平均壽命80 歲的數字來估算,一個人的生命當中有十分之一的時間是需要他人從旁照顧的。

  因此,想要避免勞動力繼續流失,可以分為「治標」與「治本」兩種做法。治標是建立主動關懷的長者照顧體系,設法讓面臨長者失能或失智壓力的上班族無需離職就能夠照顧好自己的家人。賴清德總統提出的長照3.0 就是朝這個方向前進,屆時將設計並建構新型態的服務體系與模組。

  最近DeepSeek 引爆的開源低成本AI 高效能模型,或許有助於刺激、加快AI 應用的普及性,未來醫療院所如果能夠妥善運用AI 代理人(AI Agent) 主動關懷就醫的潛在失能長者,有效彌補長照服務人力嚴重不足的現況,同時主動提供健康服務方案給照顧者,將有助於長者失能狀況的延緩,還有可能促進復能。化被動為主動是未來長照服務的關鍵思維。

年長者≠包袱
新視角啟動新商業模式

  過去我們的社會把較多的力氣花在治標的解決方案上面,健康服務大多著重在醫療與照顧的層面,目前國人的健康餘命是72 歲,不健康生存年數高達八年,設法延長社會大眾的健康餘命,協助長者優雅有尊嚴的度過人生最終的篇章才是王道。

  政府及企業要認知到「百歲時代」的世紀已經來臨,有許多人到了80 歲、90 歲、甚至超過100 歲依舊活力十足。然而,對於年長者的刻板印象深植人心已久,使得面對高齡化議題的商業提案多數聚焦在防跌倒、防失智、防走失、防社交疏離、防營養不良的傳統窠臼當中。

  推廣慢活運動的趨勢專家歐諾黑(Carl Honoré) 在《終極慢活》書中感到洩氣地指出:「因為每一項產品、每一份提案、每一個商業計畫,前提都一樣:假定人『老』了,就一定會孤單寂寞、體弱多病、健忘、失去行動能力、悲傷或心靈脆弱,或以上皆是。」觀念的轉變刻不容緩,高齡者不應該是負債,而是資產,年長者不應期待別人的照顧,而是與年輕世代共創未來。

  迎接百歲時代的美好新世界,企業首先要擺脫年長者是包袱的舊觀念,採取新視角設計高齡化解決方案的商業模式,運用新的思維來推動健康服務創新。

AEON 洞察百歲趨勢
G.G= 人生最美好的世代

  比台灣更早邁入超高齡社會的日本有許多精彩案例值得借鏡,其中亞洲最大的零售商永旺集團(AEON) 針對相關課題推動商店、產品及服務的改造計畫,引起相當多的關注。永旺洞察到百歲時代的發展趨勢,並且早在2013 年推出G.G Mall 的概念店,以因應商圈人口逐漸老化的趨勢,邁向大都市圈、邁向東南亞、邁向55 歲以上的高齡化市場、邁向數位化是永旺當時提出的四個策略發展主軸。

  永旺原本的主要顧客群是鎖定有小孩的家庭,後來配合日本人口結構快速老化的社會現象,該公司開始研究樂齡世代的需求與偏好,從市場調查淬鍊出「健康」及「社群」兩大關鍵議題,然後據此開發出全新概念的購物中心,G.G Mall 主要針對中高齡客群的生活型態來設計,新型態空間規劃的重點不是賣物而是賣事,開發團隊試圖把樂齡世代想要做的事、喜歡做的事搬到賣場的經營空間。

  至於為什麼用G.G 來為新改造的購物中心命名呢?原來G.G(Grand Generation) 指的是日本戰後嬰兒潮隨著時光推移逐漸老去退休的世代,由於這個族群不喜歡被稱為年長者,因此作家小山薰堂就提出Grand Generation 的說法來取代,引用其「最上層、最高級」的深層寓意,意指G.G 世代是人生最美好的世代,小山薰堂的倡議是:「不要只是擔憂高齡化社會的到來,國家有必要思考促進這個世代消費的構想。」


圖說: 亞洲最大的零售商永旺集團(AEON),配合日本人口結構快速老化的社會現象,曾開發全新概念的購物中心,滿足樂齡消者生活需求。

G.G 世代 賣事不賣物
滿足樂齡對美好生活的渴望

  後來G.G 被永旺用來命名55 歲以上的中高齡顧客族群,進而發展出G.G Mall 的概念店,並且陸續在東京、千葉、名古屋等地設立三個經營據點,原先的計畫是在2025 年改造完成100 個滿足樂齡消費者生活需求的購物空間。

  新型賣場推出時最為人津津樂道的特色是營業時間,由於年紀大的顧客通常習慣早起,因此G.G Mall 配合年長者的時間提前在早上七點營業,比起一般的購物中心要提早兩到三個鐘頭,並提供商品早鳥折扣,只要在早上07:00 到09:00 進行消費就享有優惠價格。

  大清早來到G.G Mall 看到的景象很特別,公共活動空間有人帶領高齡長者做健身操、有氧運動,有人繞行商場健走,有人在喝咖啡看報紙,有人在美食區吃早餐,相當符合日本「asatomo」流行語的發展趨勢,這個字的意思是早上的朋友,在日本年長者早晨會相約運動、吃早餐、買東西,G.G Mall 的出現正好迎合「asatomo」的市場「空白處」。

  永旺喊出的口號是:人生後半場更有趣,你值得擁有人生最美好的時刻。秉持這樣的理念,G.G Mall 提出的主要設計概念是門市空間不只是販賣商品,更重要的要販賣「事物」的體驗,目的是提供新的場域,回應樂齡族群對於永保健康、保持年輕美麗、度過高品質時光的期待。

  因此,G.G Mall 除了備齊優質商品之外,還要舉辦中高齡族群喜愛的活動,商品自然是根據高齡者需求進行嚴選,除日常生活必需的小包裝食物、服裝、鞋子、飾物等項目,還要配合這個年紀的特殊性進行進行品類規劃,例如少油少鹽食物、保健食品、護膝、健走杖等項目。

  由於高齡長者身體功能通常有弱化的現象, 因此G.G Mall 採用通用設計(Universal Design) 的概念來規劃賣場,標示要直覺容易辨識,字體要大,目標是營造所有年紀的小孩、年輕人、中年人、老年人、身障朋友都同樣容易理解與使用的空間。例如,樓梯加裝安全扶手,清楚標示台階的總數和走過的步數,走道寬敞並設置大量座椅,方便老人家走累了可以隨時休息,展示櫃及桌椅依據G.G 世代的人體工學,刻意降低高度。購物車則重新設計改良,配置容易操控的360 度旋轉萬向輪,重量減輕30% 更容易移動,推手處設有彎勾可以掛購物袋。

借鏡日本
長壽商機新思維

  看完永旺G.G Mall 的案例,回頭想想台灣應該何去何從,有何可以借鏡之處,有哪些部分要進行本土化,政府及企業應該如何更正面積極的迎向百歲時代呢?許多的大哉問等待著我們一一去解答。除了建構更完善的長照服務體系,政府及企業可從不同的角度來思考高齡化社會的健康服務策略,宜從解決問題轉移到預防問題,宜從照顧長者的單一思維到開發長者未來發展可能性的多元思考。

  日本比台灣早步入高齡化社會,類似永旺G.G Mall 的案例很多,值得研究但不宜貿然抄襲,經營新型態的商業模式要因地、因時制宜才行,畢竟不同的生活背景及民族文化造就不同的顧客行為偏好,台灣廠商在借鑑其他國家的做法時要同時吸取別人的成功及失敗經驗,不要看到短暫的爆紅現象就原版、原樣照搬,要從更高的視野來觀察底層的設計思考原則與邏輯,不要只在表層的門市設計及商品組合下功夫,否則很容易畫虎不成反類犬,未經深度探索及設計的模仿行為失敗機率很高。真要抄別人的做法,要像三星學蘋果:抄襲的同時更要超越!

  推動長壽社會的創新不能好高騖遠,不能故步自封,不能盲目學習,要合理均衡的分配時間與資源,與其完全聚焦在照顧高齡長者上面,倒不如分散部分的投資來協助樂齡族群照顧好自己的身心狀態,運用百歲時代的觀點重新設計自己的第二人生,而所謂的銀光經濟不是要銀髮族把錢花光光,而是要集合跨領域專業來設計嶄新的商業模式,促進銀髮族在生命的後半場持續發光發熱。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能力雜誌》2025年3月號,非經同意不得轉載、刊登】

更多資訊請參考...
{{item.title}}
生產力中心提供的活動資訊
{{item.title}}
相關出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