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每個人潮都叫流量:以「目的地經濟」為核心的場域系統設計觀點
- 撰文者:
- 2025/05/21 瀏覽數:556
我們是否曾為了「到一個地方」而特地出發?不見得是因為它多熱鬧、多便利、多高級,反而常常是一種說不清的牽引力,一份記憶中的氛圍,或是來自朋友口中「你一定要去一次」的推薦。我們願意翻山越嶺去清境農場,只為體會一種雲霧中的放空;願意一大早搭車到九份,只為在小巷中吃碗芋圓;也會在社群上看到有人說「我為了那家鹹酥雞,特地去了土庫」,而跟風出發。這些例子並非偶然,而是一種正在成形的行為模式與經濟現象。
這樣的行動背後,其實並不完全是消費行為,而更接近於「地方參與」——我們用身體去認證某地的存在感,並在過程中與它建立連結。這些地方不一定有最棒的設施,卻總是有一種讓人願意走近、願意留下、甚至願意分享的魅力。那麼,這樣的「吸引力」究竟從何而來?它只是巧合的風格搭配,還是可以被設計與策略性經營的?
在過去的觀光與地方創生策略中,許多資源投注於活動、建設與行銷,但結束後場域往往回歸沉寂。政府與民間單位不斷重複「辦活動—衝人潮—流量消退—再辦活動」的循環,卻少有人問:「為什麼我們不設計一個本身就有吸引力的地方?」
於是,「目的地經濟(Destination Economy)」的概念逐漸浮現。它不是單指觀光經濟或活動經濟,而是一種從地點本身出發,將品牌、文化、體驗、商業與治理視為一體的系統性設計策略。換句話說,它不是讓某個時間點發亮,而是讓某個地方「持續發光」。
本文將循著這個核心觀點,帶大家逐步拆解「吸引力如何被建構」,並透過案例與設計工具,試圖釐清打造人潮磁場的真正關鍵。第一步,讓我們先認清那些常見但錯置的場域操作迷思。
現象觀察:地方場域與政策迷思
在設計顧問與政策輔導的實務中,我們常遇到許多地方在推動觀光或創生計畫時,面臨一種「短期熱鬧,長期無力」的困境。場域可能在活動期間擠滿人潮,但計畫結束、補助用盡後便迅速歸於沉寂。這並不代表當地沒有潛力,而是整體設計與經營邏輯出了問題。
常見的第一種誤區是:把「人潮」等同於「吸引力」。
為了達成 KPI 或媒體效應,地方單位往往傾向辦活動、找網紅、拉話題,快速引起注意。然而這種「借來的注意力」不具備內生動能,往往活動一結束、人就走了,場域也很難留下記憶與再訪理由。
第二種誤區則是:將地方營造視為「空間美化專案」。
政府補助常聚焦於招牌整新、牆面彩繪、街道立面更新等工程,但這些外在形式並未與地點的文化、居民的參與、訪客的體驗節奏真正串聯,結果往往是「看起來有設計,實際上缺乏生命力」。
第三個迷思則是:「內容就是體驗」。
許多單位會說:「我們有故事、有文化、有歷史」,但如果這些內容無法被轉譯成具備感官體驗、情境引導與角色代入的方式,那麼它們就仍只是靜態的資訊。好的內容不是印在看板上的字,而是能引發互動與共鳴的體驗流程。
這些現象指向一個關鍵問題:我們對「目的地吸引力」的認識過於片面,也缺乏一套完整的系統思維來架構場域價值。地方創生與觀光設計不是靠單點突擊或形式包裝,而是需要思考「整體系統如何讓一個地方變得值得前往、值得停留、值得記憶」。
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提出「目的地經濟」作為一種綜合性的場域設計思維,不是為了製造話題,而是為了重建地方與人的連結模式。這將是本文接下來的主軸。
目的地經濟是什麼?與體驗經濟的比較
「目的地經濟」(Destination Economy)這個概念,試圖回應一個核心問題:人們為什麼會為了一個地方,而不只是某項商品或活動,願意特地前往、駐足停留,甚至多次回訪與主動推薦?
這與我們熟悉的「體驗經濟」看似接近,但本質上有所不同。體驗經濟關注的是顧客在消費過程中獲得的情緒與感受,例如沉浸式展覽、主題餐廳、劇場式旅遊等,強調的是「我在這裡體驗了什麼」。而目的地經濟則更關注「這個地點本身的象徵意義與記憶價值」,也就是:「我曾來過這裡」,才是最大的價值。
從商業模式來看,體驗經濟多仰賴一次性營收(如門票、限定商品),而目的地經濟則強調區域性的長期串聯,包括住宿、交通、餐飲、導覽、商品與文化活動等,甚至延伸至房地產的增值、人口回流、創業機會等,形成可持續的經濟生態系。其目標不只是讓顧客留下錢,更是讓他們留下時間、情感與記憶。
舉例來說,京都的祇園不只是一處觀光景點,而是整體營造出一種可漫步、可發現、可再訪的城市節奏。你可能為了某家抹茶甜點而來,卻因為路上的町屋、藝伎轉角、和風小物店而願意多走幾步。這種「被地點吸引」的模式,已遠超過單點設計,而是整體場域感的成果。
目的地經濟也不只是一套空間策略,它同時是文化、品牌與治理的整合系統。它需要考慮如何建立品牌識別、對接顧客價值觀、設計節奏性的動線與體驗節點、規劃可持續的商業模式,並導入符合環境與社會期待的治理結構。
換句話說,目的地經濟不只是觀光的下一步,更是整合地方創生、文化轉譯與設計治理的系統思維。它的核心命題不是「如何吸引人來」,而是「如何讓人留下,並且記得」。
五大構面說明:目的地吸引力的系統性打造
.png)
目的地經濟的系統模型圖:
圖中內輪為「吸引力三構面」,象徵一地之所以讓人願意特地前往、願意停留體驗、願意主動分享;外輪則是驅動這些吸引力生成的五大關鍵構面,從意象到治理,構成一個能自我強化的人潮磁場系統。
若說「目的地經濟」是場域經營的全局觀,那麼「五大構面」便是其實踐的骨架。這五構面並非彼此獨立,而是層層推進、環環相扣,構成一套可操作、可評估、可擴張的系統設計模型。分別為:意象形塑、價值共鳴、體驗鋪陳、商業運營、永續治理。
- 第一構面:「意象形塑」
一個值得前往的地方,背後必定有一個明確的意象、象徵或文化角色。像是「文青聖地」的大稻埕、「與鹿共生」的奈良,這些地點不只是地圖上的座標,而是一種被社群共同想像並投射的文化符號。意象的建立,讓地點本身就成為品牌,也成為體驗的入口。
- 第二構面:「價值共鳴」
吸引人潮的關鍵,不在於好不好玩,而在於「這個地方懂我」。不同族群對地方有不同期待,有人追求療癒,有人重視品味,有人重視CP值,有人希望探索社會議題。場域設計若能與目標客群的價值觀產生共鳴,就能產生心理上的認同與分享意願。
- 第三構面:「體驗鋪陳」
體驗不是靠說明,而是靠節奏與動線建構。好的目的地會設計節點,引導停留,安排探索順序,讓人自然地「走進去、停下來、再往前」。像是赤峰街透過小店分布營造「慢逛經濟」,引導成一種風格文化巡禮。
- 第四構面:「商業運營」
若地方無可持續的商業模式,就難以長期經營。這不單指販售商品,更包括如何讓體驗變現、如何導入在地業者共營、如何串聯週邊產業鏈。像北港武德宮周邊的文創商品、導覽、住宿與信仰場域形成多角化經營,便是商業與文化的共構。
- 第五構面:「永續治理」
場域若無長期策略與社群參與,容易陷入曇花一現的熱潮迷思。成功的目的地會考量承載量、回訪機制、居民參與、在地治理與資源循環,使其場域具有再生能力與國際擴張潛力。
這五構面共同回應了前文所提的三大吸引力條件:「願意前往、願意停留、願意分享」。它們不是一次性活動的裝置,而是設計一個讓人想一來再來的磁場生態系。
下表列舉六種類型場域,呈現其在目的地經濟五構面上的實踐方式與場域類型分布。
| 案例場域 | 場域類型 | 意象形塑 | 價值共鳴 | 體驗鋪陳 | 商業運營 | 永續治理 |
| 黃金博物館 | 博物館文化類 | 礦業遺址轉化為文化景觀,融合自然與歷史符號 | 連結環境教育、歷史記憶與地方認同感 | 山城動線設計導引探索式參觀,結合展覽與自然漫步 | 門票、展覽、紀念品與餐飲形成複合收益結構 | 公私協力營運,推動環境保育與社區參與 |
| 東京藍瓶咖啡 | 品牌場域類 | 極簡建築與品牌美學,打造可辨識的空間標誌 | 滿足都市人對職人手沖與慢生活的品味追求 | 手沖流程開放觀察,營造儀式感與空間節奏 | 結合咖啡、商品販售與品牌擴散的場域經營模式 | 深耕地段發展、維護社區文化氛圍 |
| 布袋苦瓜園 | 農業體驗類 | 農田轉譯為主題場域,讓苦瓜成為文化敘事主角 | 對接親子體驗、食農教育與地方共好價值 | 體驗流程涵蓋採收導覽、苦瓜風味餐與手作互動 | 農產加工品、體驗課程與品牌聯名多角化發展 | 強調季節更新與地方團隊共學的營運模式 |
| 北港武德宮 | 宗教信仰類 | 信仰符號以當代表達再詮釋,成為地方文化地標 | 吸引信徒、設計旅人與文化探訪者共鳴 | 香路、街區與文創點串接,營造層次豐富的動線 | 旅宿、文創商品、青創空間與香客經濟共構 | 在地團隊治理,融合信仰與文化共創機制 |
| 抹茶山 | 自然登山類 | 山名與視覺符號強化網路記憶點,形成打卡熱潮 | 吸引療癒型旅遊者,投射個人挑戰與自然親近價值 | 登山過程中設計打卡節點,強化記憶與路徑感 | 周邊餐飲、交通與打卡商品成為周邊收益模式 | 透過遊客數控管與環境負載規劃,提升保育與體驗品質 |
| 台北赤峰街 | 都市創意街區類 | 街區美學重塑,品牌小店與街道風格共構視覺印象 | 吸引重視美感生活、創意探索與漫步體驗的都市青年 | 巷弄尺度友善,鼓勵漫步與品牌探索的節奏體驗 | 品牌進駐、市集活動與生活風格商業群聚效應 | 商圈共治與社群協作,共同維護街區氣質與品牌共榮 |
這六個場域看似類型迥異,卻共同展現出:目的地經濟的長期吸引力,往往不只靠單一亮點的放大,而是五個構面相互編織、彼此強化所建構出的系統性體驗。
當然,亮點本身仍有強大的引流效果,但若缺乏價值連結與持續經營的設計支持,場域的熱度往往稍縱即逝。唯有當一個地方能同時承載象徵意義、對話價值、設計節奏、產業脈絡與治理韌性,它才有機會從「打卡熱點」,蛻變為「文化場域」——讓人願意一來再來、持續產生共鳴與記憶的地方。
結語:設計吸引力的下一步
地方的吸引力,從來不只是行銷策略或活動設計可以解決的問題。真正能讓人願意走進來、留下來、甚至一來再來的場域,往往是從整體設計邏輯與系統性經營中長出來的。
本文嘗試提出「目的地經濟」作為一種結合文化意象、顧客價值、空間體驗、商業模式與永續治理的五構面架構,並透過案例觀察,說明場域魅力如何可以被理解、分析,甚至設計與複製。
我們也重新釐清:一個成功的目的地,不應只看「一時有多少人來過」,而應關注「人是否願意回來、停留多久、願意如何參與和分享」。這不只是觀光策略的進化,而是對地方價值創造邏輯的一次重新定義。
未來的場域設計工作者、政策制定者與地方實踐者,都可以思考:我們是否正在打造一個值得人專程前往的地方?是否讓地點本身成為象徵?是否營造出顧客與空間的價值共鳴?是否設計出探索動線與體驗節奏?是否建立可持續的經濟運作與治理機制?
目的地,不該只是地圖上的一點,而是一種能持續發生關係的場域。當人們因為你設計的場域,而產生記憶、共鳴與行動,那麼你所設計的就不只是空間,也不只是經濟,而是一種文化的流動、一種價值的傳遞。
猜你喜歡
體驗設計是農場體驗成功的關鍵,有機農場友善土地的態度又有更多的自然資源與理念可以分享。善用農場的獨特性來設定體驗主題,並以該主題整合相關的資源設計體驗內容,引領遊客深入體驗有機的繽紛世界。
隨著體驗經濟的普及,因此商圈店家的產品、消費行為及環境都被「體驗」、「美感」及「創意」所包裝,全通路銷售時代,隨著O2O服務越來越普及,交易來自於移動端的影響,透過粉絲團、youtube、line@…等管道,進行O2O整合行銷溝通;目前較成熟的商圈,也逐漸導入生活科技Beacon應用,將優惠資訊提供進入商圈的消費者,進而吸引顧客入店消費等服務。
1994年文建會提倡「社區總體營造」後,經過25年的發酵,在社區居民與專家學者的努力之下,許多特色社區粹煉而生。
然而,隨著時間線拉長,社區中的年輕人逐漸流失至都會區,沒有其它產業,也沒有觀光客來,假使社區居民去世後,社區文化便逐漸消失。因此行政院訂定2019年為地方創生元年,期望透過產業發展以及地方特色推動,達到「均衡臺灣」的目標。
近年在品牌行銷領域引起熱潮的體驗設計其實也是地方創生的重要運用方法,透過體驗設計帶給顧客難忘的旅行與消費體驗,是創造創生經濟的重要方法。
挖掘地方獨有的資源,翻轉地方一、二級產業,融合跨域資源為地方創生生態系加值。透過案例的爬梳,找出地方創生的更多可能性,讓地方創生能真正融入於生活中,成為扎根於每一塊土地上的重要產業。
{{c.title}}
上課時間 {{c.startDate}} ~ {{c.end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