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管理:新手的關鍵字小筆記

- 撰文者:
- 2023/04/10 瀏覽數:62
根據Net Zero Tracker統計,截至2022年12月30日,全球已有133個國家宣示淨零排放的承諾,涵蓋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83%,佔全球GDP 91%,覆蓋80%人口。至於2030年碳排放成果,美國承諾減少50%,歐盟為55%;在實現碳中和方面,日本、韓國、台灣皆宣示2050年前,中國則預計於2060年前達標。
碳管理推動與國際現況
- 國際氣候協商歷程
關鍵公約/會議 | 締約期間 | 減量目標 |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UNFCCC, 1992) | 1994- |
|
京都議定書(1997) | 2008-2020 | 由聯合國設定締約方目標,在2008-2012年間,應較1990年排放量平均下降5.2%。惟各締約方經濟、環境條件不同,統一標準難以做到。 |
巴黎協定(2015) | 2020- |
|
COP25馬德里氣候峰會(2019) | 同UNFCCC |
|
COP26格拉斯哥氣候峰會(2021) |
|
|
COP27夏姆錫克氣候峰會(2022) |
|
- 碳管理進程
關鍵字 | 說明 |
碳中和 (Carbon Neutrality) |
國家、企業、組織、產品、活動或個人在特定衡量期間內,直接或間接產生之二氧化碳或溫室氣體總排放量,透過使用低碳能源取代化石燃料、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抵消自身產生的二氧化碳或溫室氣體總排放量,實現正負抵消,達到「相對」零排放。 |
淨零 (Net Zero) |
人為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接近零。惟造成暖化的溫室氣體不僅二氧化碳,需減少所有溫室氣體之排放。 |
零碳(Zero CO2) | 以再生能源彌補能源消耗達到零排放。 |
負碳排(Carbon Negative) | 國家、企業、組織、產品、活動或個人在特定衡量期間內,對二氧化碳之消除大於產生。目前全球僅不丹與蘇利南達此成就。 |
氣候中和(Climate Neutrality) | 除使各種溫室氣體趨近淨零排放外,亦考慮區域或局部的地球物理效應,如飛機凝結尾跡(飛機雲)產生之輻射強迫效應造成的暖化。 |
國際碳交易體系及碳定價
正確面對溫室氣體排放的方式,應先設法減量,減到極致、無可再減,才去購買碳權。
關鍵字 | 說明 |
碳交易制度 |
|
碳定價 (Carbon Pricing) |
|
碳洩漏 (Carbon Leakage) |
先進工業國家因管制排碳,成本上升,導致高汙染產業外移至其他開發中國家,再將所生產之產品運回本國使用,最終全球碳排總量並未降低,甚至反而造成碳排上升,各國須努力防堵其風險。 |
碳邊境調整機制 (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CBAM)或 碳邊境稅 (Carbon Border Tax) |
為避免碳洩漏,維護產業競爭之公平性,針對特定高碳排產品之進口,依其碳含量徵收調整費用。 |
生命週期評估
計算碳排放或碳足跡,須先完整釐清產品生命週期(Life Cycle)──係指一項產品由生產、使用、廢棄或回收等過程,包含5個階段:
生命週期評估(Life Cycle Assessment, LCA)係指完整考量前述生命週期各階段對環境造成之各類衝擊,包含4個階段:
- 目的與範疇界定(Goal and Scope Definition):決定研究目的、系統邊界及功能單位。
- 生命週期盤查分析(Life Cycle Inventory Analysis, LCA ):將系統之投入和產出數據加以蒐集、彙整及量化。
- 生命週期衝擊評估(Life Cycle Impact Assessment, LCIA):將盤查結果以特徵化模式歸類至各項潛在環境衝擊(如酸化、溫室效應等)。
- 生命週期闡釋(Life Cycle Interpretation):整合盤查分析及衝擊評估等結果,以彙整報告、作為內部生產改善參考或進行直接應用之依據。
碳足跡管理
目前淨零排放並無方法學,暫時使用碳中和的方法,相關條文可見「ISO 14064-1:2018 溫室氣體盤查標準」和「ISO 14067:2018碳足跡國際標準解析」。
關鍵字 | 說明 |
碳足跡(Carbon Footprint of Products, CFP) |
|
產品類別規則(Product Category Rules, PCR) |
|
功能單位(Functional Unit)/ 宣告單位(Declared Unit) |
|
【參考資料】
- Net Zero Tracker
- SGS碳足跡管理實務
ESG永續發展學院
企業淨零轉型壓力日增,國內出現綠領人才荒問題,過去70年來,CPC陪伴國內企業走過各階段轉型期,適時導入管理變革與人才培育策略,面對永續議題,CPC已訂定ESG永續發展系列職能培訓藍圖,針對製造業及服務業之不同性質,提供不同的培訓課程!
溫室氣體查驗證服務
本中心為使國內企業營運能與聯合發布ESG企業經營指標相符,111年度成立ESG新事業發展委員會;奠基過去ISO9001品質管理系統與ISO27001資訊安全管理系統驗證之基礎下,率先其他國內管顧機構獲得ISO14001及45001驗證通過,取得ISO環安衛雙認證,正式成立「ESG永續發展學院」,開辦永續經營系列課程,透過北中南各地訓練中心,為企業提供絕佳綠色人才養成修練道場。
猜你喜歡

「節能、減碳」與經濟、產業發展的關係已緊密結合,企業組織能運用「ISO 14051物質流成本會計」此一管理方法,將能準確分析企業成本浪費之所在,配合改善方案的實施,提升資源利用的有效性,真正做到提升企業利潤之同時,兼顧環境保護與生態永續,善盡企業社會責任。

21紀的企業領導力,在於改善環保績效,在於轉型為綠色企業的關鍵,成為有遠見且社會所需要的企業,在企業核心策略中加入環保觀點,將企業轉型為綠色企業,除了獲取商業利潤、提升產品效率、降低碳排放,並且使商品增值(也就是有價值導向的環保綠色企業),帶動綠色經濟,讓地球永續發展。

全球氣候變遷造成人類與企業的生存危機,在全球升溫的不可回復性下,淨零碳排已從遠景成為「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目標,未來10年,將會是脫碳產業、政策急遽變動的時代。然而,企業又該如何跟上這波減碳風潮?又該如何具體執行?

台灣的碳規則正在起步階段,隨著國際已加快淨零進程腳步,碳規則和碳配套措施的要求會更嚴格、範圍也將擴及更多產業,除了各國政府法遵規範增加,國際綠色供應鏈為維持市場制高點,對供應商的減碳要求也將不斷提高,是台灣企業更切實面對減碳議題的關鍵動機。

本文在探討隨著臺灣2050淨零轉型政策的推動,產業界在智慧製造轉型中面臨的碳排放挑戰。傳統的智慧工廠建構雖然提升了生產效率,卻也帶來了高度的電力需求並與減少碳排放的目標形成矛盾。為解決此問題,建議結合精實管理的七大浪費改善原則,以探討碳減量的可行方向。具體而言,透過適時生產、流程優化、物流最佳化、製程精簡、庫存控制、無價值動作消除和品質管理等手段,來降低碳排放。這些改善方向不僅有助於實現智慧製造,同時也促使企業朝向更環保的綠色生產模式邁進。
{{c.title}}
上課時間 {{c.startDate}} ~ {{c.end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