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OMAS CHIEN 創辦人簡天才 「共好」永續方程式,熬出顧客、團隊、環境三贏


採訪/吳俊毅 攝影/楊祖宏、吳俊毅

2023年夏天,位於高雄的法式餐廳「THOMAS CHIEN」獲得「米其林綠星」餐廳的殊榮。《米其林指南》頒發的這顆綠星對THOMAS CHIEN 創辦人簡天才而言,是肯定卻也不意外。「我們的團隊始終朝著環保永續的方向前進,從未偏離初衷。」他表示,並不會因為獲得「米其林綠星」而有所改變,反而會持續進化。

簡天才表示,早在2022 年的時候,他就已全面導入永續概念。現在的THOMAS CHIEN,從產地到餐桌,從廚房到建築,在在體現簡天才的「永續精神」,從不是為了迎合潮流,而是一套經過深思熟慮、反覆實踐的舌尖綠色革命。

讓食材落地,理念扎根
環境友善另闢蹊徑

友善環境,食材落地

  其實在2008 年,簡天才心中便萌生將餐廳有機化的念頭,然而,當時在台灣卻是個艱難的任務。「餐廳要轉為有機經營,真的非常困難,因為當時台灣的有機食材供應並不多元,有機認證甚至比國外還嚴格。」真正的轉捩點,是一趟義大利慢食展之旅。那場盛會讓他體悟到,永續的核心不應是狹隘的「100% 有機」,而是廣義的「對環境友善」,於是簡天才開拓了另一條更務實、更能永續經營的路線

  「對環境友善」也成為THOMAS CHIEN 的核心採購策略,簡天才立下一個原則:「盡可能的選用台灣的在地食材。」他深知這背後的商業風險,「剛開始成本的確飆高,但若不實踐,食材永遠不會落地。」

Keyman 引路,擴充在地食材智庫

  為了實踐理念,他成為高雄「微風有機市集」的常客,與在地農友建立起深厚的合作關係。餐廳的菜單上,處處可見他對在地夥伴的支持,例如,胡椒董農園的Q 梅、中崎有機農業專區的有機綠竹筍等。同時十分重視「食材碳足跡」,堅持「食物里程」原則,「我們優先採購鄰近的食材。」所以THOMAS CHIEN 的食材50% 來自高雄在地,40% 來自台灣各地良材,其他食材才會從國外精

  為了擴大尋找優質食材的範圍,簡天才建立自己的「食材智庫」,除了向食材達人徐仲請益外,同時善用公部門資源,直接請高雄市政府農業局推薦優質的農民,「我要找到Keyman」,他認為透過專家,可以更有效率的接觸到台灣最頂尖的生產者。當THOMAS CHIEN 今年邀請法國名廚馬里.維克托林.馬諾阿(Marie-Victorine Manoa) 來台客座時,希望可以採用新鮮的朝鮮薊,就是透過「食材智庫」的幫助,將南投農民的心血送至高雄,完成不可能的任務。

產地共生,打造永續供應鏈

  除了找出在地美味的食材,避免特殊食材斷鏈是THOMAS CHIEN 的重要課題。為此,簡天才透過「共好」精神來強化食材的供應鏈。以南瓜為例,曾有一年南瓜盛產,高雄農業局請他幫忙消化過剩的產量。「當然好!只要幫我找到裁切場和冷凍倉儲處理,就可以協助收購。」他計算出年度用量,請農業局協助處理,一口氣收購了2,000 多斤的南瓜,完成永續使命。這次合作帶來了雙贏,農民的收入得到保障,而簡天才則確保餐廳一年四季都有價格穩定的高品質南瓜可用。

  除此之外,餐廳也建立多元供應鏈網路,監控食材庫存量。若預見了庫存危機,便可提前補充食材或找尋替代食材。假如真的面臨斷鏈,簡天才絕不妥協將就使用不合格的食材,「我們可以重新設計菜單。」堅持食材要求與靈活的供應鏈風險管理機制,讓THOMAS CHIEN 在面對天災或市場波動時,依然能穩定運營。

全食物利用永續SOP

  「全食物利用」也是THOMAS CHIEN 堅持永續的精神之一。希望從廚房各個環節中降低、消除食材浪費,甚至將原本預計丟棄的食材賦予新的價值,為此,簡天才取經來自於法國米其林三星主廚艾倫.帕薩爾(Alain Passard),規劃一套嚴謹的永續系統。帕薩爾擁有七甲大小的農場,可以生產自家餐廳所需的食材,除此之外,料理後的食材邊角料也再利用,廚餘也運往農場成為堆肥,形成永續的循環經濟。簡天才將此概念帶回台灣,並發展出適合自己餐廳的「全食物」利用SOP。

  簡天才以雞湯為例,雞湯熬煮後會將產生雞油,「將雞油撈起儲存起來,另外製成油蔥酥。」這些再利用的油蔥酥不僅用於餐廳料理,還成為熱銷產品,創造額外收入。此外,他笑著表示雖然沒有七甲大的農場,但也在餐廳旁植栽區實踐永續精神,實施「自然農法」,將廚餘當作肥料,種植餐廳使用的香菜。

先體驗後獲利
簡天才的永續餐飲生存術

        「傳統餐飲業對永續投入相對保守,普遍認為應以獲利為優先。」簡天才一語道破了永續餐廳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他同意「沒有獲利,沒辦法永續」,但他對於如何獲利,有著與傳統餐飲業截然不同的見解。他認為,傳統餐飲業將食材成本死守在28% 以下的做法,在推行友善食材的初期是行不通的。「很多人一開始就想做永續經營,但都失敗了,主要因為有機食材成本高,餐點不得不賣高單價,但當消費者還沒有認同你的技術與理念時,就會覺得餐點太貴,而失去機會。」因此,他藉由兩種方法,提高永續餐廳的存活率。

  • 方法1
    願意讓利,創造機會

簡天才將食材成本占比提高到30% 以上,他以坊間義大利麵為例,平均售價落在200 元左右,若因為食材成本高,就將售價提高到400 元,消費者可能難以接受,所以要懂得讓利,將售價落在消費者能接受的「甜蜜點」,例如,250 元是大家都可以接受的價格,目的只有一個:「先要讓客人願意進入餐廳品嘗,有了人流,才有機會說故事。」他相信,只要顧客品嘗過好食材的美味,就會認同其價值,進而成為回頭客。

  • 方法2
    透明溝通,彰顯價值

在營運初期,簡天才就在菜單上呈現「食材履歷」,例如,黃芬香生態養殖場的黑金文蛤、余稼莊農場的甜菜根等,直接讓消費者知道他們的錢花在哪裡,支持了哪些在地生產者。「讓消費者理解食材從哪裡來,是推動永續餐飲的第一步。」現在,即使菜單上不再詳列,服務夥伴也會在上菜時口頭介紹。這種持續的溝通,無形中教育了市場,也鞏固了品牌的永續形象。

【本文未完,更多精彩內容請見《能力雜誌》2025年7月號,非經同意不得轉載、刊登】

更多資訊請參考
能力雜誌

《能力雜誌》(Learning & Development),為中國生產力中心的出版媒體,以打造「經營管理的品牌+職場價值的推手」為編輯宗旨,提供讀者學得來的經管知識,以及容易用的職場技能,幫助讀者成為能動、能靜、能自主學習的職場菁英、專業經理人。

CPC線上書城

財團法人中國生產力中心提供完整的經營管理、顧客服務、人才培育、策略規劃相關書籍,以滿足企業不同層面的需求。

猜你喜歡
*
運用在地食材與飲食商機

全球食品服務企業之產品定位及品牌發展重點紛紛以健康訴求為核心,以在地天然的食材,簡單的烹調方式,滿足消費者為降低健康風險的飲食需求。然而要做到與大企業相當規模實屬有限,在成本的考量與消費者的訴求間,要如何追隨潮流創造商機?被稱為寶島的臺灣,因地理環境的關係本身就擁有非常豐沛的資源,若能有效運用在地食材,對企業、消費者及環境而言都是皆大歡喜的好事,不管是三聚氰胺、塑化劑、或是其它危害健康的化學添加物都不用再害怕出現在生活中。

*
打造「食當季X吃在地」的綠色餐飲

近些年台灣遇到食安問題的同時,帶動民眾對「吃」的重視。在日本,有一個農業實驗餐廳,其餐廳的所有食材均來自各地農家,透過平台連結大都市與鄉村小農,讓更多人認識自產的農產品,更實現「從產地到餐桌」的精神。

*
餐飲業者要摘米其林的星星,必先突顯必買必訪的優點,以優勢強化自我定位

假如你的店能提供最好吃的料理,這是顧客必買必訪的理由,你要說出故事來,再把你的料理,店格,服務做出來,那顧客就會上門,顧客會用口碑支持你的店。你要用口碑優勢強化自店的定位。

*
從米其林精神來談臺灣精緻餐飲的發展

臺灣餐飲業在近15年來,年產值一直都保持著持續正成長,它一直容納著許多人的年輕歲月的夢想及努力,不論是創業、工作、生活,對於服務業而言,它也一直是重要的產業項目之一,在美麗寶島一直不缺各種的美食,只是,米其林未來臺灣之前,我們的臺灣美食一直都被外界認為是小吃及夜市,難得有幾家餐廳進入亞洲50強,但是,米其林的到來,正好帶我們好好的去認識臺灣的Fine Dining。

*
引領台灣永續食魚文化(產業),淺談興達港產業聚落

翻轉歷史悠久的漁村成為多功能觀光勝地,使水產業成為該市經濟的重要一級產業,高雄興達港是轉型發展成功案例之一,結合在地特色觀光休閒文化,融入生態、產業、科技、休閒及文化等元素,轉化成新興的現代漁港,周遭形塑成「台灣海洋產業聚落園區」,創造出一套屬於興達港的魚文化。

您可能會有興趣的出版品
您可能會有興趣的課程
{{c.area}}
{{c.title}}

上課時間 {{c.startDate}} ~ {{c.end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