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One 執行長劉邦初 從家出發的款待之道,五感六覺的台灣敘事風土


採訪/吳俊毅  圖/The One 南園人文客棧

建築大師漢寶德設計的The One 南園人文客棧,矗立新竹山林40 載,走入這處東方園林,遠離塵囂,只聞風聲、鳥鳴,只見傳統的閩南紅磚紅瓦、江南園林的蜿蜒秀麗,交織出一個遺世獨立的東方美學結界。如今,在The One執行長劉邦初的掌舵下,它不再是一座靜態建築,而是流動的文化復興運動場域。

「我們從來沒有定義自己是餐飲業或旅宿業,我們比較貼近『創意經濟』。」從科技業轉戰生活產業的劉邦初,語氣更像一位文化傳教士。

五感六覺植根於「家」
The One 南園獨有的「款待哲學」

什麼是顧客能深度感受、並願意為之買單的沉浸式體驗?劉邦初給出「款待哲學」的答案。他不追隨西方精緻餐飲(Fine Dining) 的評鑑體系,而是從東方園林的磚瓦與人情中,提煉出The One 獨有的經營哲學。劉邦初深知,The One 南園最珍貴的資產,並非客房或菜單,而是這座園林獨一無二的「場域精神」。

「一個場域,若無法觸動顧客的五感六覺,就沒有靈魂。」這是The One 從創立之初便刻下的精神印記。因此,當全球頂級餐飲業都在追逐米其林星級光環時,劉邦初卻選擇了背道而馳。這樣的決策,並非出於對西餐的排斥,而是對自身文化根源的深刻自覺。劉邦初直言,米其林擁有一套嚴謹、制式的評鑑機制,在他看來,這套源於西方的標準,難以衡量The One 的價值,也無法真正理解東方美學。尤其當他決心推廣「台灣地酒」時,那份文化上的距離感愈發清明。他堅信「我認真的做,有一天,他們會想來了解我們的。」

「你到我家作客,我盡所能的款待你。」劉邦初追求的正是東方待客之道的「款待哲學」,這也是The One 始終如一的服務精神。這種植根於「家」的概念,讓The One 的服務,從一開始就與標準化的飯店業者做出極大的區隔。

善用「四味學」
打造「飲食地景」

The One 的創新之道,是從台灣這片土地的共同記憶中,提煉出觸動人心的元素,再以當代美學轉譯,劉邦初將這樣的理念總結為「復古即創新」。這股文化回望的力量,與疫情後的社會氛圍轉變密不可分。「大家被疫情關了三年,突然間所有人都變敏感了,懂得放大事物的美。」劉邦初觀察到,當人們無法再輕易地飛往國外,反而開始重新審視、並感恩於自身土地的美好。這份對在地的重新珍視,恰好與The One 長期關注的「熟齡客層」產生了強烈共鳴。

於是,The One 的餐飲體驗,從疫情前講究感官的「四味學」(滋味、知味、玩味、之味),到後疫情時代,演變為更具文化深度的「飲食地景」,而實踐這套地景的具體方法,則是一個個充滿巧思的「生活提案」。

2025 年夏季,The One 南園推出「大小孩童樂會」的主題活動,正是「復古即創新」的最佳體現。劉邦初洞察到每年夏天,爸爸媽媽都在幫孩子報名夏令營,可是卻未替自己選一個「屬於自己的夏令營」。這樣細膩的洞察,精準地抓住了熟齡客群內心深處被忽略的渴望。

復古即創新的生活提案
「大小孩童樂會」

一場專為「大小孩」量身打造的理想夏天就此展開。團隊從「小時候」的共同記憶出發,進行了一場精采的「童樂會」。

情感連結的「復古」

兒時的「柑仔店」,令人懷念的童年零食,如蜜餞轉換成三年醃梅、蘿蔔乾變成大人系零食等,正是連結所有「大小孩」情感的最大共通點。

品味升級的「創新」

The One 開始思考當代柑仔店的樣貌。基於客人對品味與健康的追求,將傳統零食升級為無添加、健康的果乾。

驚喜回憶的「彩蛋」

團隊巧妙地將童年零食「跳跳糖」,融入精緻的甜點裡,在味蕾上跳動著,帶來回憶的驚喜。

這種以「生活提案」為驅動的模式,徹底跳脫了傳統餐飲業的競爭框架。The One 團隊為每一季設定核心主題,從餐飲、活動、甚至在空間氛圍中,都將圍繞主題而展開。例如,在農曆新年期間推出「大宅院裡的年味」主題,讓廚藝團隊從文化根源出發,重新詮釋傳統年菜與家族團圓的故事。這種長週期的規劃,確保了每一個「生活提案」都能被細膩地執行,讓每一次的用餐體驗,從單純的「吃飯」,昇華為一場有主題、有情境、有故事的「文化策展」。

【本文未完,更多精彩內容請見《能力雜誌》2025年7月號,非經同意不得轉載、刊登】

更多資訊請參考
能力雜誌

《能力雜誌》(Learning & Development),為中國生產力中心的出版媒體,以打造「經營管理的品牌+職場價值的推手」為編輯宗旨,提供讀者學得來的經管知識,以及容易用的職場技能,幫助讀者成為能動、能靜、能自主學習的職場菁英、專業經理人。

CPC線上書城

財團法人中國生產力中心提供完整的經營管理、顧客服務、人才培育、策略規劃相關書籍,以滿足企業不同層面的需求。

猜你喜歡
*
還記得,曾經讓你感動的飯店服務嗎?

近年來,隨著經濟成長、所得提升以及雙薪家庭增加,促使國人越來越重視生活品質以及休閒活動;因此,服務業如何提升服務品質、滿足顧客需求,其至是超越顧客需求,讓顧客鍾情於本身的服務並牢牢的黏著是值得探討的。

*
富錦樹用Life style來賺錢 汲取生活體驗+夢想調味的風格創業

37歲的富錦樹管理顧問執行長吳羽傑,嗅到小眾生活風格的消費潛力,於是2012年Fujin Tree 355(富錦樹)在台北民生社區的富錦街創立,短短3年間,拓點至10家分店,跨足服飾、生活家飾、餐飲、服務業等不同領域,年營業額近億元

*
打造「食當季X吃在地」的綠色餐飲

近些年台灣遇到食安問題的同時,帶動民眾對「吃」的重視。在日本,有一個農業實驗餐廳,其餐廳的所有食材均來自各地農家,透過平台連結大都市與鄉村小農,讓更多人認識自產的農產品,更實現「從產地到餐桌」的精神。

*
與在地共好共生》環境、人才雙管齊下 味之素、豐田CSR拚減碳

當企業已決心準備邁向與在地共生、共好的零碳未來,其實未必要大刀闊斧導入全新的架構或系統才能切實前行,也能嘗試先由現行的企業社會責任CSR、落實ESG執行開始逐步拓展,一步一腳印的踏上零碳目標的達成之路……

*
THOMAS CHIEN 創辦人簡天才 「共好」永續方程式,熬出顧客、團隊、環境三贏

「永續」是當代餐飲業顯學,卻也令多數餐飲經營者在食材成本與環保理念間掙扎,擔心高昂的付出將侵蝕獲利,南台灣的米其林綠星主廚簡天才,卻早已將其視為一門能凝聚團隊、感動顧客的「好生意」。他是如何將看似減法的「綠色成本」,轉化為企業競爭力的乘法?成為務實的綠色理想家,與土地、員工、顧客共好,創造三贏。

您可能會有興趣的出版品
您可能會有興趣的課程
{{c.area}}
{{c.title}}

上課時間 {{c.startDate}} ~ {{c.end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