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隆毛廠董事長陳彥誠 實績×價值×系統 淬鍊品牌價值

瀏覽數:41


2003年, 初入家族企業的陳彥誠, 接手的任務一次比一次艱鉅。初期,在環境簡陋的河南設廠,從零開始解決各種棘手的問題;再赴冰天雪地的黑龍江,在荒蕪一片的草原上,拔地而起現代化廠房。

「我從未抱持著『非我莫屬』的態度進入家族事業。」合隆毛廠董事長陳彥誠表示,在他的成長歷程中,從不存在理所當然的「接班光環」,「基本上,公司哪裡有危機、哪個項目最辛苦,便把我派到那裡。」

實績 × 價值 × 系統三大構面
淬鍊無法複製的影響力

每當危機來臨,陳彥誠的第一反應不是陷入情緒,而是冷靜地分析情勢、思考如何執行,然後全力投入。「不知不覺中,每一次的挑戰都像一場試煉,不僅沒有擊倒我,反而累積了我的實力。」

「坦白說,我從未刻意經營『陳彥誠』這個品牌。」但綜觀陳彥誠20 多年的職涯,從解決棘手專案的救火隊,到帶領公司穿越金融海嘯的總指揮,他的「影響力」早已無處不在。對於陳彥誠而言,職涯品牌的影響力無關行銷話術或華麗包裝,而是由「實績」、「價值」與「系統」三個構面所堆疊出來的成果。

構面1.實績
用信任堆疊實績

         陳彥誠認為,影響力的根基是「信任」,而信任必須要用「實績」來證明。陳彥誠的品牌影響力,幾乎全由一場場硬仗的戰果所堆砌而成。2008年金融危機來襲,合隆毛廠也面臨成立百年來最痛苦的考驗。隔年,陳彥誠赴日設立公司,這趟任務形同「背水一戰」。他隻身在東京的小公寓裡辦公,白天是辦公室,晚上沙發床拉出來就是臥房。最終,他不僅讓日本公司「活」了下來,日本製的羽絨被,每兩條就有一條是日本合隆生產的。

這些經歷讓他的品牌與「解決問題」、「值得信賴」劃上等號。在組織中,當同事們知道「這個人可以靠」,影響力便已悄然生根。因為他深知:「只要整個事業體成功,最終成果自然會歸屬於領導者。」

構面2.價值
從個人價值擴散企業價值

         身為家族企業的第五代,陳彥誠坦言,他的起點確實與眾不同。「當我初入家族事業,還是個新進業務時,就能直接接觸有決策權的高層,並不是因為我有多厲害,而是因為『我是OOO的兒子』。」他清楚的認知到,這份來自「家族背景」的光環,是一種客觀存在的事實,確實能打開許多門路,也是影響力的第一層樣貌。

      「背景能帶來機會,但唯有價值才能帶來真正的合作」陳彥誠指出,2016年,他主張收購一家韓國公司作為當地據點,這個決策並非單靠「家族背景」去說服大家,而是在當地開發客戶、帶回訂單,用「業績」證明了決策的可行性與潛力,收購才得以順理成章的完成。

陳彥誠深信,個人品牌應建立在一種成熟的認知上,利用與生俱來的優勢,輔以後天的努力來成就更好的自己。

構面3.系統
組織內化影響力

         對領導者而言,最大的挑戰在於,如何將個人的影響力轉化為整個組織的能力。「建立系統」陳彥誠不諱言地回答。為了了解員工的狀態和特質,陳彥誠每年親自進行兩次深入的「人事評估」,了解中間層級的同仁狀況。這個做法並非為了掌控,而是為了把「識人用人」的哲學規模化。

  • 實現「適才適所」:他透過評估深入了解員工的特質,思考如何調整其崗位,讓員工能更好地發揮長才,而非試圖改變他。
  • 診斷組織健康: 他認為經營的本質在於「合理性」,評估過程中浮現的「矛盾」,往往是組織架構或流程需要調整的信號。

         起初,他親力親為,但隨著公司規模擴大,他轉而賦能,將影響力系統化。過去被他評估過的主管,如今也沿用同樣的邏輯去評估與帶領的團隊。這套統,成功地將陳彥誠的影響力」從個人,傳遞到數十位核心主管,再擴散到整個組織。他的個人品牌,不再僅僅是他個人的行事風格,而已內化為合隆毛廠管理文化的一部分。

從B2B 冠軍到B2C 破局者

        百年企業的合隆毛廠長年是B2B領域的「隱形冠軍」,作為全球頂尖品牌的羽絨供應商,擁有龐大影響力,然而在2015年接班後,陳彥誠卻毅然決然地在台灣市場再造B2C品牌,開啟全新局面。

「要聽實話,還是美麗的說法?其實,我認為實話本身也相當動聽。」談及這個決策時他坦率說。接班後,當他檢視公司各部門時,發現負責台灣內銷的部門極具潛力。「我的態度很明確,有未來前途的部門,就該認真經營;看不到未來的部門,就該收編或調整。」

【本文未完,更多精彩內容請見《能力雜誌》2025年8月號,非經同意不得轉載、刊登】

更多資訊請參考...
{{item.title}}
生產力中心提供的活動資訊
{{item.title}}
相關出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