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製造到品牌,不間斷的傳承之路 CSD中衛三代接力,打造新世代人才創意沃土


採訪/林立綺    圖/楊祖宏、CSD中衛

走進位於彰化福田的CSD中衛總部,設計感十足的行銷團辦公室令人眼前一亮。布料延展曲度的門框與融入口罩織布紋理的編織地板,細節中可見對設計美學的講究,彷彿置身創意產業,而非一家成立於戰後的醫療耗材老廠。這裡,正是中衛從傳統製造業蛻變為「Health in Style」品牌的起點。

從醫療耗材大廠到時尚健康生活品牌
老字號企業注入新活力

15年前,第三代接班人張德成從美國學成歸國,當時不到30歲的他從基層產線做起,決心為家族企業注入新活力。面對醫療耗材市場的低價競爭,他組建年輕行銷團隊,重視人才培育,跳脫台灣家族型中小企業普遍不願放權年輕世代、接受新趨勢的窠臼,成功導入數位化工具,並開創彩色時尚口罩新產線。這項創新讓中衛跳脫代工思維,打造高附加價值的品牌形象。疫情前,中衛年營收為5 ∼ 6億元,目前維持在10億元左右,展現轉型成果。

張德成 ︱ CSD中衛第三代接班人

自美返台後,張德成以「Health in Style」為品牌理念,導入數位工具與創意行銷,推動企業轉型。他打破傳統製造思維,打造平均年齡30歲的行銷設計團隊,讓中衛從醫療耗材製造廠,蛻變為以創新驅動的健康生活品牌。
企業沿革
CSD中衛創立於1947年,由張家三代接力經營,從醫療紗布起家,逐步拓展至口罩與酒精棉片,現為台灣最大醫療耗材製造廠。

三代接力,打下龍頭地位根基

望向會議室玻璃門上的不倒翁家徽,身為1980後的Y世代,現任總經理張德成對中衛的歷史可說是「如數家珍」。他回顧,1947年戰後物資匱乏,醫療耗材多自日本進口。祖父張炎東看見市場需求,赴日學習紗布、棉花等敷料製作技術,回台後在彰化創立「日東」及「豐富工廠」,以生產醫療紗布起家,數十年後產品線陸續拓展至醫療口罩與酒精棉片,並更名為中衛,訂下「健康經營,服務社會」的企業核心價值。

1990年代,當父親張豐聯接手時,面臨中國「世界工廠」崛起與兩岸開放的挑戰,為確保競爭優勢,中衛赴東莞設廠,帶公司度過價格戰。當中國成本上升,其他同業轉向東南亞時,中衛則選擇將重心移回台灣,投資檢驗器材與製造規程,取得國內外多項認證(包括日本厚生省海外製造廠認可、QMS及ISO 13485),為中衛打下品質保證的根基,其專注內銷市場與製程改善,成功穩固龍頭地位。

張德成進一步說明,2000年,中衛開始投入醫療與消費性口罩業務,2007年,張豐聯更察覺台灣缺乏國產酒精棉片的產業痛點,決定率先投入生產酒精棉片,解決進口限制與環保問題,也為中衛成功擴大產品線,市占率突破七成,成為主力產品。如今,中衛已是台灣最大的醫療耗材製造廠。

從失敗中淬鍊創新
開闢多彩口罩新賽道

站在父執輩打下的堅實基礎上,2013年,張德成坐在辦公室,望著窗外彰化廠房,腦中盤旋著如何讓這家80年老字號在數位時代脫胎換骨。他回想起不久前引進加拿大保養品牌的失敗經驗,數百萬元的虧損彷彿在提醒他:轉型不能只靠熱情,更需精準市場洞察與敏捷的團隊執行力。

某天搭捷運時,他透過玻璃反光看到自己戴著單色口罩,感覺單調。他心想:「顏色是情感的延伸,為何口罩不能是彩色的?具備醫療作用的口罩,甚至可以成為時尚產業的一環。」 這個靈感,開啟了彩色醫療口罩的新賽道。

從零開始培育行銷人才
新舊員工磨合敲開時尚大門

張德成立刻著手彩色口罩產品的整體布局,更新內部設計軟體系統、招募年輕設計師、組建行銷團隊、從零開始培育人才。當然,企業在轉型過程中,必然會有員工對新做法不適應。張德成坦言,過去中衛的口罩產線只生產單色罩,增加彩色時尚口罩的新產品,對生產線上的資深員工來說,都是新的工作量。因此推展初期,行銷與生產部磨合困難,口罩樣式快速換款也增加生產壓力。張德成用數據與耐心建立信任,親自訓練人才及調整產線。經過兩年調整供應鏈後,讓口罩從市場認為的低價消耗品,華麗變身為時尚收藏品。

「因為有基層的工作經驗,讓我深知人才對於企業的重要性,也知道工廠要提高良率與效率,關鍵在於員工的投入程度,而非主管的口號。」他進一步表示,「生產線要能順利轉型,內部的有效溝通是關鍵。尤其當口罩從醫療體系轉向消費市場,需如時尚換季般頻繁調整。我們必須大幅調整生產部、採購流程,甚至整個公司運作。」

「管理階層必須打通各部門,因應新型態的業務需求,適時的人才支援及人力的調度確保協調一致。」在此需求下,中衛除重整生產部、採購流程與整體運作,2015年並成立行銷部,親自培育年輕團隊應對市場的快速變化。2017年納入「Health in Style」的理念, 推出台灣首款醫療級彩色口罩,也如願突圍傳統口罩的低價紅海,開創口罩時尚風潮。

即使後疫情時代, 其他口罩廠商退出市場,中衛憑藉龍頭地位及反應快速的年輕行銷團隊與國際大廠聯名,收穫新的市場占有率。多樣化的口罩產品,包括與台北捷運25週年聯名款,以及與伊藤潤二、EDWIN江戶勝等聯名的時尚口罩,將醫療用品升級為時尚配件,2020年更成為首個登上柏林時裝週的醫材品牌。這些成績,即是中衛長時間投入人才培育所帶來的最佳回報。

【本文未完,更多精彩內容請見《能力雜誌》2025年9月號,非經同意不得轉載、刊登】

更多資訊請參考
能力雜誌

《能力雜誌》(Learning & Development),為中國生產力中心的出版媒體,以打造「經營管理的品牌+職場價值的推手」為編輯宗旨,提供讀者學得來的經管知識,以及容易用的職場技能,幫助讀者成為能動、能靜、能自主學習的職場菁英、專業經理人。

CPC線上書城

財團法人中國生產力中心提供完整的經營管理、顧客服務、人才培育、策略規劃相關書籍,以滿足企業不同層面的需求。

猜你喜歡
*
Baxter集團 醫療器材業國際標竿

國內醫療產業規模與環境與美國有所差異,仍可觀察標竿企業的策略性意涵,在自有資源允許的情況下,聚焦於適合自身的發展重點,以提升獨有競爭力。本文將Baxter成功KPI條列,供企業參考。

*
商周黑馬創新課程》第三代接班成年禮 蓄積未來20年競爭力

由嬰兒潮到X世代、Y世代的領導風格正急速改變,需要高度合作的模式,不同的文化、觀點、技能,才能激盪出創新火花;黑馬創新課程,透過體驗讓領導者、第二代甚至第三代接班人能夠翻轉競爭力,打破過去「獨裁老闆、軟弱員工」的企業病,順利通過成年禮,為企業蓄積未來10年、20年的競爭力。

*
虛擬+現實的超智能社會》日本「社會5.0」企業轉型新商機

乘著「AI」、「大數據」的科技浪潮,相較於德國針對製造業提出的「工業4.0」,日本面臨高齡又少子的社會現實、3D(Dirty Dangerous Demanding)職場缺工的業界困境,以「社會5.0」結合新技術改善國民的經濟與生活,是日本政府與企業最新的科技與社會改造戰略。

*
優織隆企業二代接班突圍 從代工走向全球循環經濟 從農業廢棄物到時尚創新 鳳梨葉纖維的永續革命

在台灣南部的鳳梨田裡,曾被視為廢棄物的鳳梨葉,如今正悄悄改寫紡織產業的未來。這場轉變的推手,正是優織隆企業執行副總謝煥麒,一位從傳統OEM代工走向永續創新的企業二代。

您可能會有興趣的出版品
您可能會有興趣的課程
{{c.area}}
{{c.title}}

上課時間 {{c.startDate}} ~ {{c.end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