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自然納入經濟循環 生物信用如何成為保育與永續的金融解方
- 撰文者:
- 2025/10/07 瀏覽數:490
文/ Louis Wei 圖/達志影像
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 WEF)表示,大自然是經濟的基石,全球逾半的GDP ── 約44兆美元(約新台幣1,337.3兆元)高度仰賴水資源、礦產與氣候調節等自然系統。WEF在2024年發布的「全球風險報告」指出,未來十年人類將面臨的十大風險中,一半與環境相關。其中,生物多樣性喪失和生態系統崩壞名列第三,顯示自然危機已成全球最迫切的挑戰之一。
生物信用
讓資金流向保育現場
為了因應這類環境危機,仿效「碳信用」(Carbon Credit) 機制的「生物信用」(Biocredit 或Biodiversity Credit)概念應運而生,成為一種引導資金投入環境友善行動的創新金融工具。根據生物多樣性信用額度聯盟(BCA)的定義,生物信用是一種經濟手段,透過企業資助森林保育、造林等行動,促進生物多樣性的淨正向成長(Net Positive)。
生物信用通常由致力於土地保護或復育的非營利組織、政府機構、地主或公司發行,代表在特定期間內保護或改善一定面積土地的承諾。企業購買這些信用以履行其對自然保育的承諾,資金則直接導入保育現場,讓自然進入經濟循環的同時,也獲得實質保護。
資金缺口龐大,制度尚未成熟
儘管生物信用概念逐漸受到重視,但其制度仍處於發展初期,資金來源、執行方法與驗證標準皆面臨挑戰。2022年,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2022 United Nations Biodiversity Conference) 通過《昆明- 蒙特婁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簡稱昆蒙框架),估計至2030年,每年生物多樣性資金缺口達7,000億美元(約新台幣21.3兆元)。框架呼籲各國政府將每年5,000億美元(約新台幣15.2兆元)的有害環境補貼(Environmentally Harmful Subsidies, EHS) 轉向保育資金,賸餘的2,000億美元(約新台幣6兆元)則由私部門和私人資本補足。
| 名詞解釋 有害環境補貼 EHS 指政府對特定產業或活動提供的財務補助,但補助可能對環境造成負面影響。 |
歐盟推動自然信用路線圖
歐盟委員會在今年(2025) 7 月推出「自然信用路線圖」(Roadmap towards Nature Credits),建構一套激勵歐盟境內自然友善行動的策略架構。此路線圖旨在透過市場誘因補足公共資金,獎勵積極參與生態系統恢復和保育的行動者,並吸引投資者支持這些努力。歐盟委員會強調,自然信用正成為引導私人資金投入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復育的創新機制,並列出建立可靠框架的關鍵步驟,包括穩健的方法論、透明的監測系統與強而有力的治理架構。
九大挑戰:制度設計仍存漏洞
致力於環保和生物多樣性超過40 年,環境律師與自然資源保護主義者斯威夫特(Byron Swift) 於2024年投書環境新聞網站《Mongabay》,直指生物信用制度存在九大問題:
1. 結構不健全,缺乏誠信的監管手段
系統易遭操縱、問責制度薄弱,成效可能被誇大。
2.市場激勵機制失衡,外加性不足
企業傾向選擇外加性低(Additionality) 的項目以最大化收益,讓他們做出太過樂觀的預測,誇大收益,導致保育效益減弱。
3.交易成本過高
信用查核與調查成本高昂, 可能耗費25% ∼ 50% 的專案資金,讓大部分預算都花在中介機構,而非專案和實際參與保育者。
4.缺乏永久性保障
生物多樣性需要永久保護,但多數信用計畫僅提供20至30年資金支持,無法確保長期保育。
5.標準不一,難以量化
生物多樣性受地理與生態條件影響,由「物種豐富度」和「不同棲地間的變異性」組成,也會隨植被、緯度等因素而不同,難以建立統一標準。
6.交易者專業不足
生物多樣性計畫多位於偏遠地區,那些區域存在法治觀念薄弱、土地界線不清、貪腐普遍等問題,交易商缺乏處理土地界線與貪腐問題的能力。
7.流程缺乏透明和公正性
交易資訊不公開,甚至與地主簽訂保密條款,資金用途難以追蹤。
8.消極保育效應
信用額度交易商推廣交易的地區,地主可能因等待交易而延遲保育行動,反而削弱保育誘因。
9.資金抵銷風險
若國家將私人資金納入生態保育預算的一部分,可能排擠原本更有效的保育資源。
| 名詞解釋 外加性Additionality 指保育行動是否因生物信用機制而產生額外正面效益,若該行動在無激勵下原本不會發生,則具外加性。 |
誠信評估與市場混亂
在最新的研究中, 英國諾丁漢大學(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地理學院研究團隊,依據「國際生物多樣性信用諮詢委員會」(International Advisory Panel on Biodiversity Credits, IAPB) 訂定的六項誠信標準,評估1 1家主要生物信用供應商,結果在滿分三分的評比下,平均得分僅二分,顯示在第三方驗證獨立性和風險揭露透明度方面仍有明顯缺陷。
研究指出,若比照碳市場以單一單位建構生物信用市場,將面臨過度標準化與生態複雜性失衡的問題。但過度細節化又會讓指標不切實際,難以應用。建議可統一資料蒐集與處理流程,在指標設定上保持彈性,並降低不同規模與方法間的衡量歧異,前提是要建立高度透明的治理架構。
價格差異巨大,市場尚未成熟《Business Strategy and the Environment》期刊研究,全球34 項正在進行中的生物信用計畫,各自採用不同標準與方法,執行與驗證方式未統一,導致市場價格差異極大。根據《RECCESSARY》報導,生物多樣性信用額度聯盟(Biodiversity Credit Alliance) 蒐集的數據顯示,每單位生物信用價格,從5美元到60萬美元不等(約新台幣151元至1,821萬元),價差超過10萬倍。
為協助買家辨識誠信度高的生物信用計畫,WEF 和全球管理顧問公司麥肯錫(McKinsey& Company) 合作,提出十項判斷準則,包括
① 尊重原住民和當地社區的權利、② 和原住民及當地社區利益共享的安排、③ 計畫開發者應擁有開展計畫的合法權利、④ 透明度、⑤ 獨立審查和核實、⑥ 健全的成果監測和評估機制、⑦ 由獨立的第三方管理計畫及發放信用額度、⑧ 外加性、⑨ 耐久性及⑩ 是否對另一地理區域的生物多樣性產生負面作用。
未來展望:制度設計是關鍵
《Business Strategy and the Environment》期刊指出,生物信用若要成功,必須證明其環境效益,同時改善在地居民福祉並尊重人權。制度設計可借鏡生物多樣性補償(Biodiversity Offsetting)、生態系統服務支付系統(Payment for Ecosystem Services, PES) 與碳市場經驗。
英國生物多樣性管理策略顧問公司(The Biodiversity Consultancy, TBC) 曾列出生物信用的潛在風險和解決辦法,有人憂心生物信用和用途過度簡單化。TBC 建議,應建立具彈性的全球監測框架,納入在地指標;並依據風險等級採分層監測方法,以降低調查成本並提升效益。
目前生物信用市場規模約為200萬至800萬美元( 約新台幣6,070 萬至2億4,283萬元),預估至2030年將成長至20億美元(約新台幣607 億元),2050 年達690億美元(約新台幣2兆944億元)。若要挽救全球生物多樣性,建立公平、合理且具實效的生物信用制度,已是刻不容緩的任務。
| 生物多樣性信用五大關鍵思考 若要讓生物信用真正成為保育與永續的助力,制度設計必須兼顧環境效益、社會正義與經濟誘因。 1 .誠信架構是根本:缺乏透明與獨立驗證將削弱信用的公信力。 2.價格與標準需一致:目前市場價格差異高達十萬倍,亟需統一計算方式。 3.保育效益需可量化:不同棲地與物種的複雜性使量化困難,但不可忽視。 4.社會公平不可缺席:原住民與在地社區的權益應納入制度設計。 5.跨界合作是推動力:政府、企業、非營利組織需共同建立信任與標準。 |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能力雜誌》2025年10月號,非經同意不得轉載、刊登】
能力雜誌
《能力雜誌》(Learning & Development),為中國生產力中心的出版媒體,以打造「經營管理的品牌+職場價值的推手」為編輯宗旨,提供讀者學得來的經管知識,以及容易用的職場技能,幫助讀者成為能動、能靜、能自主學習的職場菁英、專業經理人。
CPC線上書城
財團法人中國生產力中心提供完整的經營管理、顧客服務、人才培育、策略規劃相關書籍,以滿足企業不同層面的需求。
猜你喜歡
綜觀近年來的國際能源發展,在全球暖化、氣候變遷、化石能源價格不斷飆升與能源安全顧慮等困難環境中,以開發再生能源、提升能源使用效率、發展減碳科技及能源新利用技術為策略,希望解決能源所引發的問題,達到能源、環境與經濟三者永續發展的目的。
睽違14 年的亞馬遜峰會於巴西城市貝倫(Belém) 召開,包括巴西、哥倫比亞、秘魯、波利維亞、厄瓜多、委內瑞拉、圭亞那、蘇里南等8 個亞馬遜合作條約(Amazon Cooperation Treaty Organization, ACTO) 成員國參與。儘管與會成員強調雨林危機迫在眉睫,但在關鍵問題上,包括:何時達到零砍伐、終結非法採礦、停止石油開發等議題,仍沒有明確共識。
澳洲有豐富且獨特的自然環境,也是高度重視環保的國家,但根據澳洲政府2022 年發布的環境報告指出,曾引以為傲的自然環境與生物多樣性,正因為野火、人類開發與全球暖化而日漸消失。有鑑於家園遭受浩劫,澳洲政府積極推動「自然修復市場」等計畫,鼓勵企業投資生態保護,幫助修復環境。
在全球追求淨零碳排的浪潮中,太陽能與風能作為再生能源焦點之際,地熱能源正悄然崛起,有望成為穩定供電與低碳轉型的關鍵能源。根據國際能源署(IEA) 2024年的報告指出,若能持續改善技術並降低成本,地熱能源至2050年有望支應全球新增電力需求的15%,相當於美國和印度的用電總和。
根據農業部資料統計,自2014年起至2023年,臺灣每年平均會產生約500萬公噸的農業廢棄物,其中以生物性的畜產及農產廢棄物為大宗,顯示臺灣於農業生產過程中,尚潛藏大量未充分利用之資源,隨著全球氣候變遷挑戰加劇,如何有效管理及利用農業廢棄物,不僅是環境議題,亦是邁向農業淨零排放與循環經濟的關鍵之一。面對農業部2040農業淨零排放目標,農業廢棄物的再利用成為策略之一,本文將介紹農業廢棄物創新應用案例,並探討臺灣農業邁向淨零的潛力與行動方向。
{{c.title}}
上課時間 {{c.startDate}} ~ {{c.end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