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生產力4.0的浪潮下學習與訓練應有的新價值與模式的變革
探討學習與訓練活動如何從這一波從德國「工業4.0」到台灣「生產力4.0」的浪潮下,重新思考找到新的價值與模式。
文中從德國「工業4.0」高度的產業鏈與價值鏈整合的各項特徵,來探討學習與訓練規劃發展上在訓練方法、手段與觀念應有的新變革模式與思維。
 
                                        中小企業如何有效辦理員工教育訓練與評估
中小企業的人才培養,常常面臨資源不足、工作變化快、學習管道缺乏、學習後難以學以致用…等問題。本篇文章將從企業該如何將資源花在關鍵點切入,分享ㄧ些評估培育課程與簡式培育績效之方法。
 
                                        面對產業智慧化的衝擊工作者應有的基本認知與態度
「工業4.0」各產業追求智慧化/智能化已經成為邇來最熱門的話題。對身處這一世代的工作者最大的衝擊是有許多專業工作會被各式各樣的智慧機器/設備/服務所大量取代,這個趨勢已經不是預測發生,而必然的結果。因此,工作者能否保有不可取代的「價值」而應有的基本認知與態度是本文探討的重點。
 
                                        企業經營導入工業4.0概念常見的五大迷思
自2013年於德國提出「工業4.0」概念後,在全世界引發企業經營思維上的重大變革。這波產業變革運動中還是觀察到一些企業經營應有「基本功」常見的迷思,本文特就此提出探討。
 
                                        健全的判斷-領導者與管理者的一項基本態度
領導者或管理者每天要面對各種大小不同的問題解決與決策,而問題解決方案及決策的判斷如果不當,輕則損害企業或組織利益,重則危及其存續與發展。而判斷的形成是有層次的,如何做到健全的判斷是每位領導者與管理者的重要課題,也是應有的基本態度。
 
                                        兩種職能課程發展工具iCAP與S-OJT異同之比較探討
以職能為導向發展的訓練課程已被普遍被證明是確保學習成效的有效方法之一,勞動部推動的iCAP-職能發展應用平台計畫,鼓勵公私部門發展各產業各專業領域之職能導向課程,以促進產業人力提升。而本中心於數年前曾出版的「結構化在職訓練」一書,闡述如何運用結構化的手法,發展在職訓練課程。
 
                                        學習(訓練)成效評估之應用實務
因為高度的競爭,企業的資源運用需愈趨嚴謹,企業內的學習與訓練活動能否明確評估其投入資源之成效是日趨重要的課題。文中從訓練成效評估大師Dr. Donald Kirkpatrick 4個階層的理論,分階層以案例實務深入探討其中之關鍵要素,供導入此議題之參酌運用。
 
                                        月薪7萬有多難?重視職能供需平衡 破除22K魔咒
台灣社會有高達60%的人口受過高等教育,從原來的菁英教育變成普及教育。這個現象應該代表整個社會的人力水平大幅提升,薪資所得收入亦隨之成長,但是根據其它機構的統計調查結果,高等教育普及不但未提升台灣國家競爭力,實質薪資還倒退10幾年,22K魔咒更是近年來社會大眾與媒體討論的熱門話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