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燈精靈-人工智慧的能與不能
近年來,面對AI的蓬勃發展對人類的影響,許多人都將AI視為有著無所不能的能力,因此,也有人將AI與去年迪士尼上映的真人版電影阿拉丁中的神燈精靈做聯想,說明AI就有如阿拉丁的神燈精靈一般,甚至能為使用者完成與滿足過去所不能的夢想。然而人工智慧帶來的便利,並未讓人們去忽視它可能帶來的問題,因此以人為本之精神與倫理道德議題已成各國關注重點,而台灣雖於108年9月發布人工智慧發展指引,但內容仍為初步指引,且執行面仍有模糊灰色地帶的可能,未來台灣仍需積極研析國外AI與人文的發展,適時調整相關法規,並針對相關AI研究團隊與科研人員所遭遇的,甚至是未來可能會面臨的法律等倫理問題進行了解並進行協助,以隨時應對我國發展AI時所遇的倫理議題。

2020後的農業數位轉型
2020年對全球農業來說,不只導致糧食安全發生問題,因應全球氣候變遷與Covid-19至今的威脅,導致農業從生產到加工、物流與通路的產銷環境發生很大的變化,農食價值鏈遭受到劇烈衝擊。台灣以小農為基礎的生產型態,如何運用台灣過去累積的農業知識,再加上IoT、ICT與人工智慧的優勢,結合水平和垂直的產業鏈來打組織戰,透過智農聯盟以生態系的方式,育成農事服務業加速產業數位升級轉型。

下一個時代AI的未來走向
現今人工智慧亦稱機器智慧型,人造的機械設備並表現出智慧型態。透過神經科學、統計學來加以學習及判斷。這些人工智慧也漸漸的取代人類社會中許許多多的職業。

企業導入AI的初步商業評估
一般的企業公司若想要導入AI,該從何開始下手呢?首先,應該要釐清一個概念上的認知,自動化並不等於智慧化,自動化是幫助你完成執行(做),智慧化是幫助你完成決策(怎麼做)。必須要先建立一個認知上的理解,所謂的導入AI,目標不是為了擁有AI技術,而是AI可以幫助解決什麼問題,換句話說,重點應該聚焦在怎麼解決企業的問題。大公司能夠從頭到尾打造專屬於自己的AI系統,而就資金與人力上的考量,中小企業若想導入AI,還是可以利用Google、微軟或Amazon已經架構好的平台往上開發,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同樣也可以看得很廣、走得很遠。

農業新世代-大數據啟動科技農業
科技的研發與技術的發展,對各產業的作業形式皆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科技技術於農業的結合運用上目前可分為幾項技術:智慧機器人、資通訊技術(ICT)、物聯網(IoT)、人工智慧(AI)及大數據(Big Data)。大數據在農業領域已經成功地運用在選育種、土壤分析、施肥、用藥、病蟲害及市場供需等,藉由大數據結合其他新技術導入智慧農業,將為農業帶來新的改變契機。

宗教資訊管理系統及GPS APP開發應用
過往宗教業務資料以紙本方式保存,不僅占空間亦難管理、查閱檔案速度緩慢。為了達成宗教寺廟相關作業搜集,有效掌握轄區內宗教團體相關資訊,並作為後續資料分析應用外。近年來政府推動無紙化以及宗教資料流通等政策,因此,為了能有效保存相關文件資料與知識分享及經驗傳承為主,透過宗教資訊管理系統的建置,支援相關單位施政規劃及提升決策品質。

您今天嗶了嗎?APP對於日常生活運用的影響-以全聯、全家與大苑子三家為例
現今電子支付已普遍流行,出門可以不用帶錢包,但一定要帶手機。因為手機裡有設定信用卡,可以用來付錢;手機裡有下載各家APP,除了可以付錢之外,還有各種優惠、折扣、累積點數...不管是使用信用卡或是使用APP支付,各家廠商都希望增加與消費者的黏著度,讓消費者最好每ㄧ天使用,每ㄧ天消費,每一天都離不開它。

跨領域前瞻技術應援團困境出擊突破農業
全球農業不論是極端氣候、勞動人口高齡化、病蟲害等威脅不斷增高,導入感測技術、智能機器裝置、人機協同輔具、物聯網、巨量資料分析或人工智慧等跨領域前瞻技術建構智慧農業已是全球農業未來發展趨勢,臺灣農業自然不能置身事外,如何能提升農業續航力且兼顧環保永續生產亦是現今臺灣農業面臨的課題。

農情調查-人與科技的整合協作
農情調查除了利用人力方式進行的全鄉性農作物種植面積調查外,亦有以航照遙測技術,進行影像辨識的調查方式,遙測技術判釋精準度,仍有賴於現地調查資料之回饋,需透過人與科技的整合協作,充實農作物空間資料庫。

四合一會員儲值支付系統成功案例分享
四合一是指將傳統會員卡改為任一晶片卡如悠遊卡門禁鑰匙等隨身有的晶片卡來儲值支付,或是用手機出示二維條碼掃碼支付,或是於電腦上線上支付,最後加上商家可以手機當收款機,送貨時可讀卡或條碼支付,如此既幫會員方便也幫商家拓展,豈不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