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楊毓馨 攝影/楊祖宏 圖/達志影像
圖說:危機溝通顧問蔡祐吉
在這個時代,危機的發生其實是不可預期的。不管做了多少準備,危機說來就來。未知的情況考驗大家對於危機的反應能力。
面對炎上危機,企業想要掌握輿論主導權,協助企業處理危機的危機溝通顧問蔡祐吉關鍵取決於他稱之為「危機五度五關」的幾大部分。什麼叫五度?蔡祐吉進一步解釋,即是看待危機的態度、掌握風向的程度、應對策略的準確度、回應問題的速度與對外溝通的透明度。「這五個方面能夠做好,就有辦法過五關;如果做不好,危機戰略就可能失敗。」
1 看待危機的態度
當危機發生時,你怎麼看待危機?輕忽還是重視?
你如何看待這件事,決定了一切的做法、說法跟事件發展。如果輕忽,危機會迅速蔓延,愈來愈嚴重;如果足夠重視、知道該如何處理,像是即時找專家、有策略止損,危機就可能迅速被控制。
2 掌握風向的程度
第一時間內部能否盤點整個危機的事實面?掌握的程度?是否了解危機、有無遺漏關鍵資訊?是否了解外界對此事在意的關鍵點?
第一時間內部應盤點事實,確保對危機的了解、不遺漏關鍵資訊。有時企業自以為了解危機,其實沒有抓到外界在意之處。要有能力明確了解外界對事件在意的關鍵點、迅速掌握核心問題,不要錯誤判斷。
3 應對策略的準確度
應對策略是否夠準確?發聲明是否有效?是否提出具體補救措施?是否展現足夠誠意?
企業要能提出正確的因應策略,而非一直進行無效的溝通或宣傳。例如,是否與值得信任的媒體或公關專家合作,利用其聲量引導輿論方向?光是聲明不夠,企業需要提出具體補救措施、展現誠意,以實際行動換取社會信任。
4 回應問題的速度
企業應盡速對外回應,成為事件的「第一消息發布者」。
回應問題的速度很重要。企業在危機發生後,要盡速對外回應,成為事件發生後第一個對外回應者,而非由媒體、網友主導敘事。等到大家已罵成一團,或已不可收拾後才回應,屆時事件的主導權已落在網民或第三者手中,企業要取回來已經不容易。
5 對外溝通的透明度
能否主動提供完整的事實和背景脈絡,讓大眾理解事件全貌,而不是被各種小道消息流傳?避免被負面言論牽著走,主動提供完整的背景脈絡,確保大眾能理解事件全貌,也避免不正確的訊息流傳。企業應該提供大眾訊息,而不是讓外界訊息傳回,因為外界傳出的訊息不見得是對的。
危機應對策略
表達、反擊、說服
在危機管理中,表達、反擊與說服是三個不同階段的策略:
1 表達
清晰傳遞訊息,避免模糊、打官腔或空話企業聲明應簡明扼要、避免法律性的模糊字眼。例如,「正在調查」比「無可奉告」更能安撫大眾。
表達方式力求具體化:如果企業確實有過失,道歉的措辭就不要只是「我們對於造成困擾深感遺憾」,而應該直說「我們在哪裡做錯了,會如何改進」。
2 反擊
面對惡意攻擊,企業有時應該「直球對決」,守住品牌形象針對事實錯誤的指控,可以拿出證據,對比澄清。企業需區分「惡意攻擊」與「合理批評」,前者可以透過法律或公關方式反擊,後者則應積極溝通。
3 說服
重建信任,塑造品牌形象危機應對不僅是防守,更應在回應中展現企業價值觀,透過說故事,讓品牌恢復形象。
【本文未完,更多精彩內容請見《能力雜誌》2025年3月號,非經同意不得轉載、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