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深高級顧問師盧崇仁談CBIS、品牌儀式感、創新工具及永續設計 創新不是靈感 而是洞察與系統


口述/盧崇仁  採訪/楊毓馨  圖/盧崇仁、優織隆企業、達志影像

  《獲利世代》作者亞歷山大.奧斯瓦爾德曾說「商業模式就如同冰箱裡的優格一樣,有過期的一天,不同的是,優格上會載明截止日期,而商業模式沒有。」面對快速變動的環境,企業必須隨時保持高度的敏感度,動態調整,以維持競爭力。

  近年ESG議題受到聯合國與碳關稅政策推動,特別是歐洲與美國的碳稅,促使企業重視碳足跡。從最早由大型企業,如NIKE推動供應鏈零碳起,帶動材料供應商與生產基地調整,降低碳足跡與運輸成本,企業在開發新產品時,碳足跡也因而成為重要考量。在永續發展與體驗經濟成為企業關注焦點的今日,如何擬定創新管理策略、人文價值與實務結合,盧崇仁從顧問觀察與實務經驗中,分享所見的創新實踐與永續轉型。

創新不是目的
而是解決問題的手段

  「創新不是為了創新,而是為了解決問題。」盧崇仁開門見山地指出,許多企業在導入創新時,常陷入「形式導向」的迷思,忽略了顧客需求與市場洞察。他強調真正有效的創新,應從「創造價值(Create Value)→傳遞價值(Deliver Value)→ 變現價值(Capture Value)」的邏輯出發,並透過系統化工具與洞察力,將創意轉化為可持續的商業模式。

  在實務輔導中,盧崇仁運用CBIS創新系統協助企業從機會探索、使用者研究到測試驗證,建立一套以人為本的創新流程。他提醒「工具只是輔助,真正的關鍵在於洞察力。」唯有深入理解市場趨勢與顧客需求,才能設計出真正有價值的創新。

體驗經濟的核心
儀式感與文化連結

  服務創新從「魅力服務」進化為「感質體驗」與「峰值體驗」的整合。

  在體驗經濟的時代,服務創新早已超越「魅力服務」的階段,進化為融合「感質體驗」與「峰值體驗」的整合設計。盧崇仁特別強調「儀式感」的重要性——這不僅是文化的展現,更是品牌與顧客之間情感連結的關鍵。「你到廟裡拜拜、求籤、拿御守,這就是一種儀式。當御守具備設計感與文化意涵,它就不再只是商品,而是一段記憶、一種分享。」他指出,企業應思考如何讓顧客「參與其中」,而非只是「被服務」,讓體驗成為品牌記憶的觸發點。

從「心占率」到「錢包分配率」
品牌經營的下一步

  在談及品牌創新與體驗設計時,盧崇仁提出兩個關鍵指標:心占率(Share of Heart,

SOH)與錢包分配率(Share of Wallet, SOW)。

  他指出,企業若要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脫穎而出,不能只追求曝光度與市占率,更應深耕顧客的情感與忠誠。

心占率

代表品牌在顧客心中的情感分量。像 UKL 透過市集體驗與永續敘事,讓消費者「摸得到、穿得到」鳳梨葉纖維;刺繡御守則透過儀式感與文化意涵,讓產品成為「可以穿戴的記憶」。這些設計讓顧客在選擇時「先想到你」,進而形成品牌忠誠。

錢包分配率

是顧客在某一品類的總消費中,有多少比例分配給你的品牌。盧崇仁提醒,許多企業只關注「有沒有成交」,卻忽略了「顧客還有多少潛力未被開發」。

  他建議企業可透過以下三步驟,提升這兩項指標:

  1. 建立情感連結:透過體驗設計與文化敘事,讓顧客「記得你」。
  1. 設計產品階梯:從入門商品到高價值組合,滿足不同層次需求。
  1. 強化顧客關係管理:運用RFM模型與AARRR框架,提升顧客留存與再購率。

  創新的核心在於對市場趨勢與顧客需求的深刻理解與同理。

顧問觀點
創新管理的三大關鍵

  盧顧問總結,企業在導入創新時,應掌握以下三大關鍵:

  1. 從需求出發:觀察顧客行為,發掘潛在需求(Job to be Done)。
  1. 創造峰值體驗:設計具儀式感的產品與服務,提升顧客記憶點。
  1. 強化品牌故事:透過故事行銷與文化連結,建立品牌價值。

  此外,他也提醒中小企業在創新轉型中常見的盲點:

  • 為創新而創新,忽略市場需求。
  • 缺乏洞察力未能從顧客行為中發掘真正需求。
  • 資源不足,無法整合設計、供應鏈與行銷。

【本文未完,更多精彩內容請見《能力雜誌》2025年6月號,非經同意不得轉載、刊登】

更多資訊請參考
能力雜誌

《能力雜誌》(Learning & Development),為中國生產力中心的出版媒體,以打造「經營管理的品牌+職場價值的推手」為編輯宗旨,提供讀者學得來的經管知識,以及容易用的職場技能,幫助讀者成為能動、能靜、能自主學習的職場菁英、專業經理人。

猜你喜歡
*
創新有跡可循 社會創新核心關鍵提昇創新成功率

創新是有跡可循的,可以講求方法,而且是不靠運氣,不靠天才,並重視以人為中心、以持續不斷技術創新的思維進行。處在瞬息萬變的環境下,如何運用專案管理,使創新專案可以持續改善並達到成效? CPC 企業創新系統(CBIS) 透過創新5大流程,協助企業提昇商品開發成功率,找出創新的軌跡。

*
打造情感連結的關鍵時刻 設計體驗集客術

中小企業透過深刻洞察顧客需求,釐清「人、物、境、流」痛點,透過設計體驗,打造情感連結的關鍵時刻,穩健邁向品牌之路。

*
居家整聊室創辦人鄭博元 居家整聊室 實現煥然一心的生活革命

十多年前,日本及台灣掀起一股「斷捨離」旋風,書籍與媒體大量報導關於整理收納的知識與方法,坊間也開始出現一對一到府教導民眾做居家整理的導師,協助民眾改善居家樣貌。2017年「居家整聊室」誕生,創辦人鄭博元將在校時期提出的整理收納服務商業模式正式推出,創業八年至今培養了數千名學員與居家整聊師,並讓上萬民眾與家庭受惠。

*
優織隆企業二代接班突圍 從代工走向全球循環經濟 從農業廢棄物到時尚創新 鳳梨葉纖維的永續革命

在台灣南部的鳳梨田裡,曾被視為廢棄物的鳳梨葉,如今正悄悄改寫紡織產業的未來。這場轉變的推手,正是優織隆企業執行副總謝煥麒,一位從傳統OEM代工走向永續創新的企業二代。

*
經濟培力×社會凝聚雙軸改變 用創新管理Redesign NGO One-Forty創辦人陳凱翔 公益可以是專業、有策略、專業經營!

在台灣,有一群人默默地為超過八十萬名東南亞移工打造更友善的生活環境。他們是One-Forty,一個以非營利組織(NGO)形式運作的社會創新團隊,致力於透過教育、設計與跨界合作,重新定義移工在台灣的角色與價值,翻轉社會對非營利組織的想像。

您可能會有興趣的出版品
您可能會有興趣的課程
{{c.area}}
{{c.title}}

上課時間 {{c.startDate}} ~ {{c.end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