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高雄餐旅大學廚藝學院院長曾裕琇 剖析餐飲人員4 樣貌培力6 能力

- 撰文者:
- 2025/07/09 瀏覽數:97
採訪/吳俊毅 圖/曾裕琇
根據經濟部統計, 台灣餐飲業營業額在2024 年創下新高,年增3.6%,來到1 兆378 億元,如此強勁的消費動能帶動「體驗經濟」的蓬勃發展,也讓台灣的餐飲業加速走向「六級化產業」的整合之路。國立高雄餐旅大學廚藝學院曾裕琇院長解釋,所謂六級化,即是結合一級(生產)、二級(加工)與三級(服務)的全新商業模式,它不再是單純的產銷分離,而是一個從產地到餐桌、從產品到體驗的完整價值鏈。在此趨勢下,曾裕琇表示,台灣餐飲業在未來五到十年,將呈現以下四大新樣貌。這不僅是產業的演進地圖,更是所有經營者與創業者,必須提前布局的決勝戰場。
餐飲未來式 四大樣貌剖析
樣貌1 食農整合在地精緻化
「台灣豐富多樣的在地農產將不再只是配角,而是主廚創作的靈魂。」曾裕琇認為 「從產地到餐桌」的透明履歷,將成為餐廳信賴度與差異化的關鍵。 例如,利用小農友善耕作的地瓜葉、紅藜,演繹成Fine Dining 的菜色,串聯地方農產與高端市場。台灣光是香蕉或鳳梨便有上百品種,各因熟成度、產地風土不同而風味萬千,食材的多樣性為料理的深度與廣度,提供了無盡創意發揮的可能。因此,如何深入「品味」、「知味」、「傳味」,甚至「玩味」在地食材,將是未來廚師的核心課題。
從屏東佳冬的黑珍珠、黑糖芭比等多樣品種的蓮霧,到帶有濃郁龍眼風味的綠皮「黑香」芒果,這些獨特的在地食材,透過「全食材」的利用,既能為料理注入話題性與層次感,更能為品牌創造與眾不同的風格記憶,是在地精緻化不可或缺的創意引信。
除了靠廚師的用心與創意外,制度面的支撐也逐步到位。曾裕琇指出,2022 年政府拍板通過《食農教育法》,並建置「食農教育資訊整合平台」,對餐飲產業助益良多。「早期廚師找資料非常辛苦,要跑農會、農改場,但資料卻很零散又未能及時更新。」她回憶。如今透過官方平台,廚師能一站式掌握品種特性、產季、文化脈絡等完整資訊。知識共享能讓廚師更深度地發揮在地食材的價值,淋漓盡致地應用於料理、飲品、甚至伴手禮開發等各個環節,創造出更高精緻度與文化附加價值。
樣貌2 美學感官的沉浸式體驗
當食材的豐富性提升時,自然會延伸出對美學感官的極致追求。用餐不再只是「吃」,而是全感官的沉浸式體驗,融合燈光、聲音、香氣、空間敘事。「這將讓餐飲體驗變得更具『儀式感』。」曾裕琇分析,這股趨勢正好與國際Fine Dining 的發展接軌。例如,丹麥的Noma 餐廳之所以能蟬聯全球最佳餐廳多年,正是因為他們將在地食材的實驗與運用推至極致。這股風潮,在江振誠等指標性主廚的帶動下,也已在台灣蓬勃發展。她認為,未來的餐飲業者必須像一位策展人,店面如同展場,餐桌如同舞台,每一道菜都述說一個故事。餐飲設計師與表演藝術者的跨域合作將成常態。餐飲的價值,便能從「美味」提升到「有意義」的層次,為消費者策劃一場可以沉浸其中、觸動五感的微型體驗。
樣貌3 AI 驅動智慧廚房與服務
面對產業缺工、年輕世代重視生活品質的現況,由AI 科技驅動的智慧餐飲服務,將逐步成為不可逆的變革方向。「未來的廚房,將是人機協作的世代。」曾裕琇表示,雖然台灣95% 是中小企業,較難以一步到位,但終將會漸進式升級。這場效率革命,已在餐飲場域中逐漸落地,並展現於三個層面:然而,曾裕琇也提出警示:「科技只是『輔助』,而非取代一切。」若只為節省人力而導入機器,卻疏忽了環境清潔、服務細節、顧客體驗等核心品質,便是本末倒置。科技的價值,在於將人力從重複性的勞動中解放,而非削減品牌的核心溫度。
樣貌4 多元價值的文化共容
「台灣由原住民、客家、閩南,以及新住民等多元族群構成。」曾裕琇認為,這正是台灣餐飲創新的最大寶庫,未來的餐飲樣貌,將更著重於在多元文化的交織中,如何運用在地食材迸出新的火花?例如,用台灣的特色香草,結合東南亞的烹飪技法,創造出全新的味覺體驗;或是將客家的「惜食」智慧,如醃漬、發酵等,用現代的料理美學重新詮釋。
【本文未完,更多精彩內容請見《能力雜誌》2025年7月號,非經同意不得轉載、刊登】
能力雜誌
《能力雜誌》(Learning & Development),為中國生產力中心的出版媒體,以打造「經營管理的品牌+職場價值的推手」為編輯宗旨,提供讀者學得來的經管知識,以及容易用的職場技能,幫助讀者成為能動、能靜、能自主學習的職場菁英、專業經理人。
CPC線上書城
財團法人中國生產力中心提供完整的經營管理、顧客服務、人才培育、策略規劃相關書籍,以滿足企業不同層面的需求。
猜你喜歡

全球食品服務企業之產品定位及品牌發展重點紛紛以健康訴求為核心,以在地天然的食材,簡單的烹調方式,滿足消費者為降低健康風險的飲食需求。然而要做到與大企業相當規模實屬有限,在成本的考量與消費者的訴求間,要如何追隨潮流創造商機?被稱為寶島的臺灣,因地理環境的關係本身就擁有非常豐沛的資源,若能有效運用在地食材,對企業、消費者及環境而言都是皆大歡喜的好事,不管是三聚氰胺、塑化劑、或是其它危害健康的化學添加物都不用再害怕出現在生活中。

37歲的富錦樹管理顧問執行長吳羽傑,嗅到小眾生活風格的消費潛力,於是2012年Fujin Tree 355(富錦樹)在台北民生社區的富錦街創立,短短3年間,拓點至10家分店,跨足服飾、生活家飾、餐飲、服務業等不同領域,年營業額近億元

「食育教育」目前台灣在各方單位的努力之下,一般民眾已有相關的基礎概念,如何在以往的教材中突破創新,是現在我們該思考的相關課題,以不同的方式且透過教育、互動的模式,為下一代引導正確飲食觀念,希望透過食育幫助學生,認識健康飲食與其所帶給環境的正面意義。

這幾年全球興起一股Glamping露營模式。Glamping產業的新潮流,帶動了地方經濟,讓企業在創意轉型的過程中,透過創新與在地化策略,結合了地理特色、人文風情,也兼顧市場與產業的特色,發展出在地特色產業,不僅活絡了地方創生的機制,也為地方產業再創新生機,帶動永續性的觀光發展。

說明農民直銷站成立背景及目的,藉由消費者問卷解讀目前差異化特色,後將參訪經驗所見的農民直銷站分為五大類:傳統型、超市型、旅遊型等,並以假想一個年輕族群,描繪其生活樣態,提出以顧客為導向的經營方向。
{{c.title}}
上課時間 {{c.startDate}} ~ {{c.end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