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服務
-
2021/07/07 瀏覽數:408
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所導致的全球性疫情成為社會動盪的主因,然而疫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模式的「新常態(The New Normal)」型態,此項改變不僅改變了消費者的習慣,也間接地促進農業數據化,讓農民願意導入智慧化、自動化、省工省力的技術與機械,讓科技與農業不再矛盾,進而提高我們能預防未來有可能發生的災難能力,間接加速了農業智慧轉型的腳步,成為農業進步的推手。
-
2021/06/15 瀏覽數:1246
在全球農業存在普遍缺工、高齡化的情形下,追求科技自動化的智慧農業在成長中,目前台灣的智慧農業正準備從物聯網(IoT)進入到人工智慧物聯網(AIoT),由溫室導入感測元件收集各項數據開始,未來結合專家經驗並導入電腦演算,將能讓農業更自動化,讓農民無須凡事親力親為。
-
2021/06/04 瀏覽數:5381
使用AOI設備與技術,能提升產品不良率檢出,而加上AI運算,或許能使得運算效率更為快速,讓產業有更美麗的前景,但使用AI卻也增加了不少成本費用,是否為了跟上潮流、為了AI而AI,是企業主需要思考的哀愁。
-
2021/05/28 瀏覽數:310
近年來,面對AI的蓬勃發展對人類的影響,許多人都將AI視為有著無所不能的能力,因此,也有人將AI與去年迪士尼上映的真人版電影阿拉丁中的神燈精靈做聯想,說明AI就有如阿拉丁的神燈精靈一般,甚至能為使用者完成與滿足過去所不能的夢想。然而人工智慧帶來的便利,並未讓人們去忽視它可能帶來的問題,因此以人為本之精神與倫理道德議題已成各國關注重點,而台灣雖於108年9月發布人工智慧發展指引,但內容仍為初步指引,且執行面仍有模糊灰色地帶的可能,未來台灣仍需積極研析國外AI與人文的發展,適時調整相關法規,並針對相關AI研究團隊與科研人員所遭遇的,甚至是未來可能會面臨的法律等倫理問題進行了解並進行協助,以隨時應對我國發展AI時所遇的倫理議題。
-
2021/05/05 瀏覽數:864
2020年對全球農業來說,不只導致糧食安全發生問題,因應全球氣候變遷與Covid-19至今的威脅,導致農業從生產到加工、物流與通路的產銷環境發生很大的變化,農食價值鏈遭受到劇烈衝擊。台灣以小農為基礎的生產型態,如何運用台灣過去累積的農業知識,再加上IoT、ICT與人工智慧的優勢,結合水平和垂直的產業鏈來打組織戰,透過智農聯盟以生態系的方式,育成農事服務業加速產業數位升級轉型。
-
2020/11/06 瀏覽數:1006
現今人工智慧亦稱機器智慧型,人造的機械設備並表現出智慧型態。透過神經科學、統計學來加以學習及判斷。這些人工智慧也漸漸的取代人類社會中許許多多的職業。
-
2020/07/01 瀏覽數:2986
科技的研發與技術的發展,對各產業的作業形式皆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科技技術於農業的結合運用上目前可分為幾項技術:智慧機器人、資通訊技術(ICT)、物聯網(IoT)、人工智慧(AI)及大數據(Big Data)。大數據在農業領域已經成功地運用在選育種、土壤分析、施肥、用藥、病蟲害及市場供需等,藉由大數據結合其他新技術導入智慧農業,將為農業帶來新的改變契機。
-
2020/04/29 瀏覽數:2842
現今電子支付已普遍流行,出門可以不用帶錢包,但一定要帶手機。因為手機裡有設定信用卡,可以用來付錢;手機裡有下載各家APP,除了可以付錢之外,還有各種優惠、折扣、累積點數...不管是使用信用卡或是使用APP支付,各家廠商都希望增加與消費者的黏著度,讓消費者最好每ㄧ天使用,每ㄧ天消費,每一天都離不開它。
-
2020/02/12 瀏覽數:1467
全球農業不論是極端氣候、勞動人口高齡化、病蟲害等威脅不斷增高,導入感測技術、智能機器裝置、人機協同輔具、物聯網、巨量資料分析或人工智慧等跨領域前瞻技術建構智慧農業已是全球農業未來發展趨勢,臺灣農業自然不能置身事外,如何能提升農業續航力且兼顧環保永續生產亦是現今臺灣農業面臨的課題。
-
2019/12/05 瀏覽數:1813
農情調查除了利用人力方式進行的全鄉性農作物種植面積調查外,亦有以航照遙測技術,進行影像辨識的調查方式,遙測技術判釋精準度,仍有賴於現地調查資料之回饋,需透過人與科技的整合協作,充實農作物空間資料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