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農教育知識資源介紹
經多年的各方努力下「食農教育法」於2022年5月4日經總統公布正式施行,並於隔年訂定「食農教育專業人員資格及培訓辦法」,近期各單位亦展開辦理與推動食農教育相關培訓課程,揭開推動全民食農教育的序章。但在面對諸多資訊下,究竟該何選擇與培養自己具備食農基本知識呢?

花漾革命:文心蘭切花包裝場翻轉未來之旅!
台灣文心蘭為外銷切花主力之一,如何使其保有穩定優良的供貨品質,為整體產業鏈共同努力的目標。透過包裝場的改進,強調標準化作業、監測設備應用;並提出流程優化、人才培訓、數據分析等策略,力求使包裝場達到更高的效率和品質水平,迎接永續發展挑戰。

調查工具多元整合讓農情調查更完整
隨著科技發展,現今農情調查方式及工具多元,各種調查方式均有其優點及限制方式,無論採用哪種調查方式,均需針對調查所蒐集之照片進行作物辨識,因此調查照片之解析度、拍攝角度、距離皆會影響調查準確度,建議針對調查目標擇定適合之調查方式,或採用複合式之調查方式,建立偕同機制,以提升整體調查準確度。

探討屋頂型太陽光電與溫室結合後的發展
全球氣候變遷,國際間以降低溫室氣體排放作為共同努力的方向。而臺灣自完整規劃再生能源發展方向後,針對太陽光電的議題不斷,農業為其中討論重點之一。經歷多次相關修法,屋頂型太陽光電成為農業綠能推廣主力,而溫室為可與屋頂型太陽光電相互結合的農糧熱門設施之一。

淺談臺灣鳳梨外銷現況
臺灣鳳梨為臺灣重要外銷水果,自中國禁運以來,外銷出口主要市場轉向日本,但外銷至日本卻屢屢傳出臺灣鳳梨品質上的問題,接獲許多果實褐化、抵達出口國後驗出蛾類、介殼蟲而遭到燻蒸的消毒作業,以致影響臺灣鳳梨在日販售價格及銷售狀況,因此要如何穩定果品品質是目前亟需解決之重要議題。

日本與台灣之農夫市集觀察
民以食為天,正如同英文俗諺" You are what you eat. " 如何有意識地了解吃進身體的食物,並且選擇對身體與環境都健康的農產品,將會是全球化與工業化興起後,消費者所需重視的課題。

引領台灣永續食魚文化(產業),淺談興達港產業聚落
翻轉歷史悠久的漁村成為多功能觀光勝地,使水產業成為該市經濟的重要一級產業,高雄興達港是轉型發展成功案例之一,結合在地特色觀光休閒文化,融入生態、產業、科技、休閒及文化等元素,轉化成新興的現代漁港,周遭形塑成「台灣海洋產業聚落園區」,創造出一套屬於興達港的魚文化。

走訪日本宮城,由地方創生探索永續漁業魅力
位於日本東北的水產重鎮宮城縣(みやぎ)為日本水產重鎮,311震災後致力於水產業振興,結合地方政府、企業、民間團體、漁民等各界力量,推動食魚文化及產業永續發展。日本的漁業產業模式與臺灣相仿,且發展青年從農、六級化產業、食魚教育及漁村再造等政策多年,具相當豐富的參考素材,可引發臺灣漁民創新經營思維、促進國際交流及市場開拓,輔導漁民將新思維與創新理念投入產業,提升台灣漁業競爭優勢及培育未來優良漁業後繼者。

農情調查與在地連結之重要性-以臺中市和平區農情調查為例
現今的農情調查,在遙測技術的進步與行動裝置應用下,調查工作的便利性與精確程度已較過去提升許多,但部分山區調查仍遭遇許多困難,本文將以筆者在臺中市和平區佳陽、梨山、松茂、環山地區,進行農情調查的經驗與觀察,說明農情調查與在地經驗結合之重要性。

氣候變遷下的智慧農業趨勢與前景
隨著全球氣候變遷日益嚴重,農業面臨了空前的挑戰。同時,智慧農業的概念也迅速崛起,將智慧科技導入農業促進上下游供應鏈的串聯穩定糧食生產,甚至藉由科技創新產銷模式,打造超越傳統農業的產值,不但協助農業智慧化耕種、奠定永提升產能,永續發展的基礎,亦是未來農業轉型亟需思考的議題。本文將探討氣候變遷對智慧農業推動的潛在商機與挑戰,以及這兩者之間的互動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