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起成為團隊中具有影響力的人
影響力成員不僅影響團隊氣氛,也影響團隊成員的工作方式,而且對於團隊內的成員更應該要依其專長、特質適才適所的管理,才能讓團隊成員發揮自己最大的功能,提升團隊合作的效益,所以如果你有意願成為具有影響力的人,那從今天起,除了關注自己以外,同時也必須關注團隊的運作方向,提高自己和團隊的連結,產生認同,也才有正向影響他人的能力。

連鎖超市數位轉型,勢在必行
Covid-19疫情的開始,減少了人與人之間實體的互動,當然也包含購物行為的改變。因為社交隔離、恐慌消費,超市貨架被掃空,補貨無期,不只實體貨架遭受衝擊,線上超市亦被湧入的流量癱瘓。消費者行為從疫情開始的這一刻徹底改變,毫無緩衝時間,台灣的家樂福和全聯快速的回應了這波消費方式的轉變,同時也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更加深產業投入數位轉型的必要性。

台灣的共享經濟-「共同工作空間」
共享經濟是「讓一個社群能在網路上取得未全部利用的資產所創造的價值,因此降低擁有這些資產的必要性」,簡單說也就是就是把剩餘重分配給一個社群所得到的價值,也就是重新分配所有東西。例如共同工作空間,工作者在共享的工作環境、辦公室、或者空間裡工作,這樣的模式,不僅改變了既有的工作型態,也改變了商業型態,也提供了初期創業的人或是團隊一個「安身立命」的所在。
由此可見,共享經濟在台灣已經不是陌生領域了,而是已經開始啟動了,因為共享的觀念興起進而形成的服務模式,反而不經意的跟上了最新的發展趨勢,可見台灣產業自主發展的潛力,也期望透過共享經濟激發台灣企業更多發展的可能性。

重點國家政策研析-瑞士、德國、日本及芬蘭
德國之工業4.0、日本之社會5.0、瑞士聚焦在高附加價值之領域(製藥等)、日本堅實的產學合作基礎及芬蘭清楚的執行層級規劃都是值得學習參考的作法。
雖然無法具有全面性的資源投入符合我國產業發展,但在尋找創新資源連結以及發展創新模式方面,或許可以考慮參考前述國家作法,以需求為導向、結合產學能量之創新,進一步協助我國廠商探索最具可行性的創新模式,提升競爭力。

從中國一帶一路看臺灣新南向
中國在2014年底提出「一帶一路」,臺灣的「新南向」政策也在2016年政權交替後的政策推動中展開,因東協組織興起,東南亞各國的經濟實力及經濟發展遠高於預期,因此吸引開發國家諸國的高度關切,積極透過各類經濟共同體組織與東南亞國家結合,跨足東南亞市場,臺灣如何在面對「一帶一路」的同時,轉而透過「新南向」政策搶得先機或提升競爭優勢,是在政策推動時必須思考的重點。

中國十二五規劃探討
中國從1953年開始制定五年計畫,它先後經歷五個不同階段和轉型:大推動計劃期(1953-1957年);半統制計畫期(1958-1980年);混合型計畫期(1981-1995年);指導規劃期(1996-2005年);戰略規劃期(2006-2010年)。從經濟指令計劃轉型為發展戰略規劃,由經濟計畫轉向全面發展規劃,由微觀干預轉向宏觀調控,由經濟指標為主轉向公共服務指標為主。五年計畫決策機制的制度建設經歷一個曲折的歷史過程:從「一五」的制度化集體決策到「二五」至「五五」的非制度化少數人決策,不斷的民主化、科學化、制度化。 五年規劃編制過程比規劃本身更為重要、更有意義。中國遠比美國在決策機制上更加制度化、更加科學化、更加民主化,充分顯示了中國獨有的社會主義民主制度的優越性和國際競爭優勢。而中國十二五規劃編制過程也是一個公共政策決策過程,它反映在中國特有政治體系內所發生的一系列政治行為或過程,不同的機構和參與者間的相互作用過程,也是一個逐步形成政治共識、政策共識以及社會共識,最後成為一個經過法律程式的正式的五年規劃綱要。制定五年規劃是中國政府最重要的公共政策過程,也是實行民主集中制實踐的最好案例。 由「十二五規劃」之推動得知,產業發展的同時,亦必須確認符合現行產業發展趨勢,亦可地方政府並進而深入企業皆能於共同方向著力,如此才可使政策及產業提升同步,且更具方向性。

經濟發展新階段-體驗經濟
體驗經濟是從生活與情境出發,塑造感官體驗及思維認同,以此抓住顧客的註意力,改變消費行為,併為商品找到新的生存價值與空間。體驗經濟不但改變服務過程和消費習慣,也讓消費者有機會通過消費來學習。亦因此使得「文化」這個元素,在消費過程中扮演前所未有的關鍵性角色,這不但是既有傳統文化演出的機會,而且也是重組新興文化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