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

  • 當經營模式遇上農業-以某茭白筍農場為例
    • 楊旻儒

    現代農業經營已由一級產業轉型到六級產業,農業從業人員也從只懂種植技術的純農民跨到必需了解經營管理的農企業,為了創造農產品的附加價值,除了種出令人驚豔的產品外,通路多樣化,顧客關係管理、電子商務運用,數據管理等開始影響到農民獲利及維繫顧客的能力。去產業價值鏈、去中間化增加附加價價值的活動或是跨界整合的經營模式已經蓬勃發展,此概念在農民必須結合成產銷班、農企業或企業化經營才能迎合新世代的挑戰。因此農業經營創新模式(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的學習成為農業組織必須學習及掌握的重要工具。

  • 預防農損就靠科技小幫手-農作物災害預警平台
    • 劉惠芳

    農業試驗所和中央氣象局、國家防救災科技中心及農委會各區改良場共同開發了「農作物災害預警平台」,並結合手機APP功能,可即時預警災害訊息並通知農民,同時將農業氣象站即時觀測資料、專區氣象預報、二十四節氣、作物生長特性及災害防制方法整合在平台中,讓農民在災前、災中、災後都能隨時掌握資訊,即時採取災害應變措施。

  • 疫情下的餐飲轉生術
    2021/11/12 瀏覽數:686
    • 劉珮岑

    在疫情時期,宅經濟或手指經濟的線上觸及消費者方式,已成為左右餐廳營收變化的關鍵,更加速餐飲數位轉型及商模創新,催化出餐飲新形態、新通路、新市場及新產品服務。

  • 【CPC遠距視訊輔導服務】~帶給企業有如實體臨場輔導般溫度
    • 財團法人中國生產力中心生產力再造委員會

    CPC將遠端視訊輔導情境歸納為「現場視訊指導」、「視訊輔導會議」及「多人視訊研討」三種型態,在輔導工作過程中達到更即時化掌握企業輔導進度,並可以無時差提供即時線上交流與互動,更為重要的是仍可保持顧問與企業間之對話溫度,提供企業隨時找到顧問獲得解決方案,讓輔導推動可不受影響順利進行。

  • 民間單位推動食農教育轉型與創新的建議方向
    • 林忻怡

    針對民間單位推動食農教育與創新的建議方向分為規劃完整性、執行內容、建立在地網絡、推廣效益四大方向。規劃完整性以在地作物及農委會食農教育概念架構規劃內涵;執行內容以高中職以下學校、大專校院、農會、社區及農企業為對象分別闡述;建立在地網絡則分為在地資源及專業資源的單位合作;推廣效益則為推廣策略、宣傳管道、教材教具等內容進行建議。

  • 零售業堅持變化是最大的不變
    • 陳弘元

    疫情改變了零售業的經營汰換,淘汰的不一定是競爭對手,可能是其它業態,如何瞭解在競爭激烈的狀況下,改變零售業經營模式才是致勝的關鍵。

  • 農情調查效率提升及資料應用
    • 蔡雅涵

    農情調查可有效掌握農作物種植面積及產量資訊,透過依地籍逐筆實地調查結合資通訊科技行動載具的應用,以更具效率之調查方式,回饋地真資料正確性,可大幅提升資料可應用性及準確度,充實農作物空間資料庫,管理者可立即確認各筆土地位置及利用情形,以利產銷預警及調節之參考,亦為政府調整農產品供需的參考依據。

  • 智慧科技導入養殖漁業
    2021/07/23 瀏覽數:523
    • 蔡雨霓

    養殖漁業多半供應國內市場,是地產地銷的重要海鮮來源,但從事漁業人口面臨老化,造成勞力逐漸萎靡,不利於技術、經驗傳承,所幸政府及專家們已積極投入研究,將環境監測感應、人工智慧遠端遙控、雲端平台及影像辨識等技術導入及整合,以利於協助養殖漁業減輕現場作業負擔、降低勞動力需求、提升產量,將漁產業引領至真正的友善環境與永續發展。

  • 從塑膠廢棄物淺談循環經濟
    2021/07/16 瀏覽數:483
    • 王慧群

    根據法新社報導,全球每年塑膠產量超過3 億噸,至少有5 兆個塑膠碎片在海裡漂浮。在這個塑化時代,塑膠充斥著我們的生活,然而經濟發展和環保是否絕對背道而馳,無法兼顧?隨著近年來環保意識和循環經濟思想的提升,許多替代性產品和商機也隨之發展。在我們追求更高生活品質的同時,若能再多一份思考,相信透過生產方式和消費選擇的改變,我們一定能找到與環境共好的最佳生活模式。

  • 災難與再生-COVID-19加速臺灣農業智慧發展
    • 張臣家

    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所導致的全球性疫情成為社會動盪的主因,然而疫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模式的「新常態(The New Normal)」型態,此項改變不僅改變了消費者的習慣,也間接地促進農業數據化,讓農民願意導入智慧化、自動化、省工省力的技術與機械,讓科技與農業不再矛盾,進而提高我們能預防未來有可能發生的災難能力,間接加速了農業智慧轉型的腳步,成為農業進步的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