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食文化的故鄉在臺北 大橋頭延三商圈百年米食聚落 風華再現
我們是吃臺灣米、喝臺灣水長大的,可是很少有人知道,臺北市就是臺灣米的原鄉。而若說臺北市為米食發展之重鎮,而大橋頭延三商圈內的粿仔街即為臺北市米食文化發源處。大橋頭延三商圈為百年米食聚落,走過繁華落盡,如今將風華再現…
合樸農學市集 陳孟凱老師談農業
合樸農學市集成立於2006年10月,而最初的創辦人,嚴格說起來,都不是農夫,其中的靈魂人物-陳孟凱老師,不但是佛羅里達大學的電機博士,曾任職於美國通用汽車半導體設計部門等知名大公司,頂著閃亮的科技新貴的頭銜,投身農業,創造臺灣第一個有機農夫市集。本文想藉由他的演講,來了解陳老師對農業的見解以及能提供農業從事者甚麼不一樣的思考。
終生學習 農業永續-農業職能基準規劃與應用
高度異質性的農產業自下而上建構農業職能基準並應用於非正規學習單位的農民學院,期提供學員參與學習前先備知識檢核,及後續學習之課程規劃。本文介紹農業職能基準建構歷程及後續應用之規劃。
蘭陽平原上的新農村美學
蘭陽平原上的五結鄉曾是被冬山鄉及羅東鎮光芒掩蓋的名字,但在鄉里人民認真協力推動下,結合農業體驗、小河文化、特色民宿,型塑出新農村美學,期待成為蘭陽平原上閃耀的明日之星。
品牌農業:苑裡栽稻-山水米品牌行銷之道
苑裡位於苗栗縣西南端,火炎山之西、大安溪之北,其沖積扇平原土壤肥沃,適宜水稻生長,耕地面積達3,500餘公頃,為苗栗縣最大的稻米生產地,享有「苗栗穀倉」之美譽。苑裡栽種稻米的歷史悠久,近代更以生產「山水米」聞名。「山水米」是如何推動品牌,並在米品市場佔據一席之地?將藉由拜訪山水米實業股份公司執行長蔡寵信先生做一深入探討。
台灣觀賞魚游向世界 藝術行銷 吸睛更吸金
魚,與「餘」同音,向來被華人視為吉祥之意。因此,許多人在年節時分,除了買應景花卉佈置家裡,也不忘添購水族箱,讓色彩繽紛的魚兒帶來喜氣與活力。而這些在水中展現曼妙身影的魚兒,除了生活情趣之外,更是台灣外銷市場中小兵立大功的產業。台灣每年口觀賞魚產值已達台幣1億元,可以人繁殖飼養觀賞魚超3百種,培育1百以上的水種苗,分工細密,業出的新元工的過能種產者的繁殖技術更是獨步全球,2003年台灣研發出世界唯一的螢光魚,更榮登《時代雜誌》(Time)全世界最酷的40樣商品。台灣觀賞魚游向世界
非米莫屬-全民愛米食復興運動
台灣提振米食消費推動及目標台灣與日本相同,白米消費量從民國78年每人68公斤,到98年每人僅消費48公斤,使稻米生產量也隨之下滑,更影響糧食自給率從78年的45.8%下滑至98年僅32%,由於全球氣候變遷致使糧食供應量減少,世界各國皆為保護國內糧食安全之目的竭力提昇糧食自給率,為因應此一嚴重現象,確保稻米產業永續經營及強化,期望能提振國人米食消費量,研擬推動目標及策略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