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製造

  • 導入IOT推動生產力再造
    2021/04/16 瀏覽數:143

    生產力再造目的在於提升競爭力,必須從生產力計算要素著手規劃落實有效管理,隨著資通訊科技普及,應用傳感器、IOT及儀表板,讓管理資訊即時反應,進而監控異常要因參數,在未發生異常就採取預防措施,以追求所有作業達到零缺點的理想。

  • 無縫串流營運核心:「數位戰情室」導入歷程與成功要素

    本案例介紹的中小型製造業者,曾經面對全球銷貨庫存無法及時回報,供應鏈採購日日管理300多種產品的上萬種零件材料,每個月只要召開經營檢討會,人員都要提前耗費半個月來彙整分析一份能開會用的統計資料。到底過去兩年,本案例業者如何面對組織問題,用什麼樣的心態、啟動什麼樣的專案團隊,讓企業能夠在兩年內,建造出數位戰情室,達到台灣總部監控全球營運資訊流的成果。讓本案例透過第一手訪談剖析,探究成功要素的起點,以及無縫串流營運資訊的心路歷程。

  • IoT設備管理監控與TPM連結的重要性

    現今多數企業在執行設備保養工作時,因無正確的設備保養觀念與管理及技術人員,多依靠設備工程師的經驗來進行管理,到設備故障後才開始進行修繕,故無法降低設備故障率,尤其於短暫停機上之損失更是無法統計與解決,設備人員所需的維護技能亦無法有系統的管理與傳承,因此造成了企業許多潛在的損失,而為了因應此種狀況,IoT設備管理監控、AoI技術與CPS應用的觀念隨著智慧製造的風行,成為了企業解決上述各項問題的萬靈丹,但真的有這麼容易嗎?是值得企業深思的。

  • 中小型製造業-數位轉型成熟度評量概述

    2020年初爆發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減少了實體的接觸,讓許多企業感受到數位轉型的急迫性,有別於資金雄厚的大型企業具備充足的資源與明確的目標,中小型製造業需要在資源受限的情境下開啟轉型的契機。

  • 整合智慧製造與經管知識-實現智慧經營卓越企業

    企業可應用「商業智慧BI科技整合智慧製造與經管知識」實現智慧經營卓越企業;依照各別企業的資源條件,輔導建立關聯性動態看板管控模式:導入方法可分為LEAN+BI+IoT三大塊,以輔導「Q企業」為例,在第一年開始輔導「LEAN」、第二年繼續輔導運用「Power BI」輔導建立「TPIM營運戰情室」、第三年持續輔導部門主管「CMF核心管理職能(Core Management Competency)」同時修訂公司ISO管理流程,在製造部門輔導建立「BI生產戰情室」。

  • 工業4.0風口迷思
    2020/10/30 瀏覽數:711

    工業4.0名字取得巧妙,工業4.0字面義意上,代表著前3次工業革命的加持與疊加,雖然工業4.0發展至今還在概念階段,但各工業大國面對它(字面上、涵蓋層面上)所給出對於未來的美好想像(尤其是前3次革命既得利益者,英/德/美/日/中)自行腦內補完(省略過程,直接將美好想像轉化為成功藍圖),企業也在國家的推波助瀾下競相投入資源,期望取得領先者紅利(雷軍說:站在風口上,豬都可以飛起來)

  • 後疫情時代的精實生產發展
    2020/08/27 瀏覽數:1964

    今年以來全球企業在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過程中,從中國的工廠停工緩產到目前的歐美國家消費地的經濟停滯,各產業都面臨著不同的挑戰,而在面對這樣子大幅變化時,想當然受到嚴重衝擊的企業,大多只能選擇停工、減產、裁員、加大力道轉型研發新產品甚至停業等方式來因應,故此部份在此就不多做敍述,這邊主要想談的是,因為急單湧入的企業,反倒是無法快速因應來滿足客戶的需求,而產生了許多檢視過去工廠管理手法的聲音,如近期於經濟日報社論中即有一篇社論在探討”疫情對精實生產的衝擊與改變”,文中所述確實呈現了現今己導入精實生產模式的工廠所面臨的狀況,也提出了諸如最佳化庫存、採購來源多元化、水平式組織及生產流程彈性化設計等四項議題供企業進行反思,對此,筆者也針對這段時間中實際協助企業探討此問題的過程與大家分享。

  • 智慧製造工廠案例
    2020/08/26 瀏覽數:2539

    智慧製造蔚為風潮,企業本身到底是否該跟著趨勢浪潮導入自動化生產或設備,或是觀望?或是依舊堅持傳統生產方式?對大部分中小企業來說是很困擾的議題,一定要了解自身企業特性,才能一步一步往前邁進,找出適合自己的轉型步調。

  • 中小企業生產力再造評量工具介紹

    隨著全球化和科技化的普及,產業變化越來越快,產品週期也越來越短,因此中小企業領導人在這波智慧化之浪潮下,可利用生產力再造評量工具---組織策略、智慧製造、智慧驅動、創新價值等四大面向來作自我盤點,共同整合創新能力及現有資源,好應對未來快速轉變的大環境,創造出下一波成長新動能。

  • 精實生產與智慧製造
    2019/11/19 瀏覽數:1450

    很多企業的智慧化思維,以為就是用最新技術,加強既有流程,但其實智慧化,尤其是智慧製造,更重要是推動的核心理念,讓整個生產體系走到「最剛剛好、最能賺錢」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