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中國網購正夯,臺灣中小企業GO了嗎?
    • 盧士傑

    近來中國大陸電子商務熱絡,許多中小企業開始思考如何在中國的「虛擬通路」占有一席之地,因為國內中小企業資源有限,自行建置電子商務平台風險大,若能利用中國相關電子商務平台進行展開,將會是一個門檻較低的方案。

  • ECFA後企業發展 張寶誠提建言
    2011/07/19 瀏覽數:1842
    • 張寶誠

    ECFA之後的兩岸市場發展,已經成為企業與政府政策共同關注的焦點。中國生產力中心(CPC)總經理張寶誠表示,CPC秉持「客戶成功」、「走在客戶之前」的理念,從趨勢中抓出「綠能環保」、「企業永續經營」、「服務優質化」與「知識競爭力」等關鍵議題,作為後續發展的重點

  • 另類思考的洗衣店服務—帶走或續留、專業或通路?!
    • 陳怡丞

    筆者曾經在前年的冬天,將一件長霉班的皮外套送洗衣店處理,時序推移,直到去年秋高氣爽天轉涼之後,才驀然想起皮外套在洗衣店已經放了三季,洗衣店已保管270天。根據經濟部公佈的洗衣定型化契約載明,業者的洗滌及免費保管天數,總共為45天,超過45天洗衣店可以計收保管費用,但以六個月(約180天)為限,若超過六個月不領取,店家有權處置衣物已取得補償。以送件的皮外套為例,會有兩種情況,第一,領取時費用增加至2,240元,包含清潔費用為800元及逾期保管費800元×1%×180天=1,440元(超過免費保管期限共225天,但以180天為限)。第二,店家已處置衣服,空手而回。各位知道,筆者是預到哪種情況嗎?答案是,支付800元拿回皮外套。

  • 〈創新經營〉盡責文化激發高效團隊
    • 張寶誠

    知識經濟的力量,多存在於知識工作者的身上,而不在領導者手中。因此,許多領導人常會陷入一個迷思,以為聚集一群聰明絕頂的知識工作者,就等同打造一支高效能的團隊。事實不然,若是欠缺共同願景與目標、只重視個人工作成果,充其量只能稱為團體。

  • 你的活動夠「News」嗎?
    2011/07/12 瀏覽數:4648
    • 胡錦玲

    「2010台北國際花卉博覽會」是台灣第一次正式獲得國際認證授權舉辦的博覽會,也是各界與媒體的注意焦點,不僅藉由媒體傳播,人際傳播也讓參觀花博儼然是全民運動。即使花博曝光率極高,但是花博展期舉辦的「破百萬抽獎活動」、圓山公園區內爭艷館「國際蘭花展」、美術公園區內舞蝶館「優人神鼓」…等各項活動、展覽與表演,受限於時效性,人際傳播較難發揮效用。因此辦一場活動、發表新產品或創新經營手法,如何讓更多人”即時”知道,進而參與,媒體就扮演最佳的宣傳媒介,這也是舉凡政府、企業、非營利組織社團努力經營媒體關係,透由新聞議題的規劃與公關活動,主動提供新聞材料與媒體。創意的活動才夠「News」

  • 〈創新經營〉用軟實力 行銷台式幸福
    • 張寶誠

    首批自由行陸客於6月28日順利抵達台灣展開寶島之旅,陸委會預估,一年將可帶來90億元到180億元的商機。因此,儘管受限於每日500人,並只開放上海、北京、廈門等地民眾前來,但舉凡五星級飯店、餐廳、百貨、大眾運輸,甚至是經營健檢醫院等,莫不積極爭取此龐大的商機。

  • 幫中國穿上尿布:幫寶適的中國策略
    • 程開佑

    一、前言在台灣從商的人,許多人都聽過那個關於去非洲賣鞋的故事。有一位賣鞋公司的老闆,想要評估進軍非洲市場,因此他派了兩個心腹去非洲幫他調查市場。這兩位心腹去了一樣的地方,跟一樣的人談,但是卻帶回了全然不同的結論。一個人滿臉愁容的跟老闆報告說:「那邊根本沒有市場,非洲人都不穿鞋的!」但是另一個心腹卻興致高昂的跟他老闆表示:「那邊市場太大了,非洲人都沒人穿鞋!」。對於年輕人來說,這個故事的?發是應該抱持積極與樂觀的態度。但對於行銷人來說,這故事的情境卻是真實的讓人苦笑。台灣商業化發展至今,每家企業都在尋找未開發的市場。但是這些未開發的市場多是看得到,吃不到。先撇開前進新市場所需投注的鉅額通路成本不談,你要如何說服人家買一個根本沒聽過的東西?而這個問題,就是寶僑碰到的問題。

  • 〈創新經營〉綠色競爭力 建構產業未來
    • 張寶誠

    近年來綠色生產力議題在全球發燒,貫徹綠色(Green)、成長(Growth)、茁壯(Grand)的3G產業發展策略,已然成為各國經濟政策擘劃與發展的重要方向。

  • 〈創新經營〉領導傳承 確保企業長青
    • 張寶誠

    全球秩序正在改變,企業經營日益錯綜複雜,面臨的威脅愈來愈具體而實際。諸如:全球化潮流、科技推陳出新、市場瞬息萬變、氣候變遷等,在在都讓企業的領導者工作量暴增,分身乏術的同時,還得隨時繃緊神經,與時間、精力以及注意力拉鋸,腦壓居高不下是每日的生活特徵。

  • 打破既有用茶經驗,打造台灣茶產業新未來
    • 廖經維

    台灣早期茶葉源自北部山區,曾為台灣曾經引以為傲的三大出口品之一,優良品質深獲肯定。17世紀時,來自閩粵的移民將飲茶文化導入台灣,初期以多以自用為主。隨著來自中國的移民增加,以及福建烏龍茶的引進,台灣市場開始販賣茶葉。19世紀時隨著天津條約的簽訂,台灣茶葉走向外銷,到日治時期達到鼎盛。隨著世界各國通商貿易的進步,在其他國家競爭之下,以及新生代對熱茶喜好減低,市場需求降低,經濟規模種植茶葉的農戶也越來越少。用茶文化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