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米莫屬-全民愛米食復興運動
台灣提振米食消費推動及目標台灣與日本相同,白米消費量從民國78年每人68公斤,到98年每人僅消費48公斤,使稻米生產量也隨之下滑,更影響糧食自給率從78年的45.8%下滑至98年僅32%,由於全球氣候變遷致使糧食供應量減少,世界各國皆為保護國內糧食安全之目的竭力提昇糧食自給率,為因應此一嚴重現象,確保稻米產業永續經營及強化,期望能提振國人米食消費量,研擬推動目標及策略如下:
汽車售後維修零件-汽車車燈CAPA認證評估說明
汽車售後維修零件一般可分為原廠零件和非原廠零件兩種,非原廠零件較令人垢病的就是品質較差與可靠度信賴度低,無法與原廠零件相抗衡,藉由CAPA檢驗機構的審核和檢驗,提昇非原廠零件品質,本文針對車燈件(CAPA 301) 之製造規格認證系統介紹。
產品設計同步工程輔導案例探究
輔導案例公司為紙器製造機械之設計、生產、組裝及售後服務之整廠輸出製造業。公司為提高全球競爭優勢,也在台海兩岸設生產基地,在邁向國際化之際。大陸廠輔導前卻年年虧損,經營者乃尋求本中心協助,派顧問團隊到廠實地診斷。
MIL-STD-1916抽樣檢驗實務應用
台灣中小企業普遍採用MIL-STD-105E抽樣表且行之有年,許多企業在使用上容易陷入AQL的迷失,當抽樣檢驗發現不良品發生時,允許不良品的存在,只要將不良品剔除,其它良品允收入庫,殊不知本次允收批是採抽檢而非全檢方式,有發現不良品時,品管要存在審慎懷疑的態度,在IQC過程遇到不良品(批),發生β錯誤-消費者冒險率的機會是很高的。嚴格與有效的作法是要採取1916抽樣表計劃方式,以”零收一退"c=0之允收水準來建立公司的品質要求,避免以後公司生產線發現到不良品的機會,消除無謂的人力與金錢的浪費,同時;也可以利用這要求促使供應商建立統計製程管制(SPC),做到預防的機制,提升品質水準,有效地防堵不良品外流進入客戶生產線。
另類思考的洗衣店服務-帶走或續留、專業或通路?!
根據經濟部公佈的洗衣定型化契約載明,業者的洗滌及免費保管天數,總共為45天,超過45天洗衣店可以計收保管費用,但以六個月(約180天)為限,若超過六個月不領取,店家有權處置衣物已取得補償。
打破既有用茶經驗,打造台灣茶產業新未來
台灣早期茶葉源自北部山區,曾為台灣曾經引以為傲的三大出口品之一,優良品質深獲肯定。17世紀時,來自閩粵的移民將飲茶文化導入台灣,初期以多以自用為主。隨著來自中國的移民增加,以及福建烏龍茶的引進,台灣市場開始販賣茶葉。19世紀時隨著天津條約的簽訂,台灣茶葉走向外銷,到日治時期達到鼎盛。隨著世界各國通商貿易的進步,在其他國家競爭之下,以及新生代對熱茶喜好減低,市場需求降低,經濟規模種植茶葉的農戶也越來越少。用茶文化的改變
喚醒品質意識與作好現場品管
一、品質意識1.品質的發展大家耳熟能詳「品質不是檢查、製造、設計、管理出來,而是習慣出來的」,但要如何作到習慣出來?全員瞭解品質除了有形的產品,並包括無形的服務外,必須平日透過教育訓練,達到員工具備正確的品質意識,希望從個人想法、態度到行為的改變。一般公司員工的教育訓練是採瀑布式的方式,由上到下逐級進行,往往到最基層幹部及員工,其效果必然大打折扣,所以持續不斷的教育訓練是必須的,基層沒有學會是上層幹部的責任;教育訓練是一種投資,而不是費用或支出。2.品質的基本要求
韓國最大的電子工業城市龜尾市20位企業主來訪 與我國產業進行創新與永續競爭力標竿交流
韓國龜尾市中小企業商業協會(Gumi Small and Medium Business Conference) 20家企業總經理,應亞洲生產力組織中華民國理事辦公處邀請來台,將與華仕德科技、達佛羅企業以及台明將為首之台灣典範群聚-台灣玻璃產業群聚,進行國際創新與永續競爭力標竿交流,分享創新品質,以及秉持環境親和之理念,貫徹更綠色(Green)、更成長(Growth) 更壯大 (Grand)的產業發展策略與如何追求企業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