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電商產業發展與挑戰
台灣電商市場持續擴大成長,2024年市場規模突破4,668億元,超越實體百貨業;競爭加劇情況下,惟PChome 24h購物與Yahoo奇摩購物中心等老牌電商卻營收下滑,市場面臨新一輪洗牌,反觀MOMO購物與蝦皮持續角逐龍頭,境外電商勢力(酷澎、淘寶)等新興平台快速崛起,台灣電商市場版圖之變化與未來發展。在這樣的環境中蓬勃發展,台灣電商業者必須採取積極主動的策略,包含1.強調服務流程優化與體驗流暢度、2.AI驅動個性化數據分析與精準行銷、3.OMO全通路策略的全面實踐,提供消費者線上線下之便捷且愉快之購物體驗,以建立電商品牌忠誠度,並隨著消費者需求個人化、個性化與細緻化,保持靈活與彈性之營運模式,方可克服挑戰,抓住未來的增長機會。
台灣百貨產業發展現況與發展
本文探討臺灣百貨產業從傳統購物場所轉型為多功能生活場域的發展趨勢,隨著電商購物興盛、消費行為改變等影響,百貨業透過強化餐飲聚客力、發展社區型商場與旗艦購物中心等策略,重新布局商圈之競爭優勢。此外,未來百貨將以「體驗、數據、交通」為核心,朝向生活化與在地化經營發展,服務業者應持續檢視品牌與場域定位,強化顧客關係與品牌韌性。
觀察台灣統一超商新門店模式探究台灣零售業走向:複合業態、社群深耕與性價比突圍
台灣統一超商透過開設新型門店模式,不僅是一次業態創新,更是台灣零售業從「商品為中心」向「用戶為中心」轉型的縮影,展現出零售業未來走向。其新門店模式為「零售 + 服務 + 體驗」的複合型社區樞紐,具業態跨界融合、生鮮品類升級、空間體驗革新等特徵。這源於通膨下的性價比競爭、社區消費爭奪及社群運營滲透。未來,零售業態將更融合、運營數位化、價值平民化,但也面臨成本與效率等挑戰,需以用戶為中心重構邏輯。
韓國智慧農業教育推廣與創業育成
智慧農業的發展除了技術的持續創新外,更需要人力資源的支持。為奠定智慧農業發展基礎,韓國政府積極採取多項措施來促進智農的教育推廣,包括成立智慧農場試驗培訓中心及青年創業育成中心等,旨在培育智農領域的專業人才,提供產業人力資源保障。這些舉措不僅幫助提升農民對智慧農業技術的掌握,也為年輕人提供了進入農業領域的機會,隨著相關教育機構與支援平台等設立與運營,為產業培育專業人才儲備,方能促使智慧農業的快速普及,持續提升農業生產效率與品質,推動智農的永續發展。
地緣政治下業者風險管理心法
在當前地緣政治快速變化的川普2.0時期,關稅壁壘、出口管制與制裁措施此起彼落,不僅干擾貨物流通與生產協作,更迫使跨國企業重新思考供應鏈布局。在這種高度不確定的環境下,風險管理成為供應鏈與價值鏈策略的核心考量,企業紛紛採取行動提高供應鏈韌性,包括多元化供應商、建立備援計畫,以及提高關鍵零組件庫存等方式來因應潛在危機。唯有結合產官學各界力量,共同打造韌性供應鏈生態,台灣才能在瞬息萬變的地緣政治風雲中,持續扮演全球供應鏈與價值鏈中舉足輕重的角色。
淺談營造業工地主任與專任工程人員權責
任何工作都具備相對應的權與責,若能依法落實各項規定,則能大幅降低事故發生機率、影響範圍及其嚴重程度,營造業者可依循法源,落實工地主任、專任工程人員當責,將助益於營繕工程之如期、如質、如度完成。,本文聚焦於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所訂定之工地主任、專任工程人員進行權責論述,唯該從業人員落實其從屬之權與責,杜絕有權無責或權責錯置,始能回歸制度與法治,也才能使工地主任、專任工程人員有「合法職掌安排」並作「合規職務安頓」,進而成就「合理的職場安心」。
不同通路消費者對國產食材的認知:基於焦點團體訪談之分析
本文針對大型賣場、合作社及農會等三類通路消費者,透過焦點團體訪談分析其對國產食材的認知與購買行為。研究發現不同通路消費者認知呈現多元化特徵,購買動機以品質安全、支持在地經濟為主,但面臨價格、供應穩定性及標示辨識等挑戰。建議透過完善標示規範、強化行銷包裝、消費者教育及數位工具應用,提升競爭力,實現消費者、生產者與社會三贏局面。
戶外展攻略:以2024雲林農機展為例
隨著COVID-19疫情趨緩,臺灣會展產業自2022年起逐步復甦,政府鬆綁防疫政策促使實體展會熱度回升並加速數位轉型,為了提升參展彈性與觸及率,線上線下整合成為新常態,展覽不僅展示商品更需積極建立品牌信任與拓展商機,需打造完整策略方能提高效益。
農業廢棄物的永續發展
根據農業部資料統計,自2014年起至2023年,臺灣每年平均會產生約500萬公噸的農業廢棄物,其中以生物性的畜產及農產廢棄物為大宗,顯示臺灣於農業生產過程中,尚潛藏大量未充分利用之資源,隨著全球氣候變遷挑戰加劇,如何有效管理及利用農業廢棄物,不僅是環境議題,亦是邁向農業淨零排放與循環經濟的關鍵之一。面對農業部2040農業淨零排放目標,農業廢棄物的再利用成為策略之一,本文將介紹農業廢棄物創新應用案例,並探討臺灣農業邁向淨零的潛力與行動方向。
菲律賓的資源循環發展潛力
菲律賓的廢棄物規模每年快速成長,但只有有限的處理能量,尤其都市地區掩埋場已近飽和、偏鄉則面臨設備嚴重匱乏之情形,加上回收率偏低、過度仰賴一次性塑膠,對環境之衝擊持續升高,每年產生極大的垃圾量,然而廢棄物處理設備與技術不足。2022年菲律賓通過延伸生產者責任法(EPR),帶動回收市場需求。臺灣廠商可把握此契機,與當地政府及企業合作,提供資源循環解決方案,進軍菲律賓資源循環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