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碳費徵收影響與趨勢觀察
碳費徵收無疑將對台灣製造業帶來多方面影響,包括推動產業加速低碳轉型、加大減碳技術投資需求,以及面臨國際市場競爭力挑戰。隨著全球碳排放管制的趨嚴,台灣製造業若能及早適應這一趨勢,將能在未來的低碳經濟中贏得一席之地。企業應利用過渡期進行減碳,提升長期韌性。

碳有價時代-您應該了解的趨勢
因應「氣候變遷因應法」,將2050國家淨零排放目標入法,年排放量2.5萬噸以上的單一工廠,都需受環境部「事業應盤查登錄及查驗溫室氣體排放量之排放源」規範,並登錄揭露事業廠區的排放量,其中碳費的議題即正式躍上台面,雖目前對列管企業徵收的方式及費率尚未定案,但如以中鋼為例,以碳當量年排放量2000萬噸,一噸碳排300元(碳費費率)來算的話,中鋼一年要繳交碳費金額即高達60億元,相當於現有盈利都要繳碳費的狀況即會發生,企業開始感受到“碳”的壓力,也代表著“碳有價時代”正式來臨,企業應儘速掌握各地區的發展趨勢,才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做好預應的工作,以降低“碳”所帶來的衝擊或從中找到發展的利基。

《是熱血還是為了贈品?台灣的捐血行為變化》
從自願無償捐血的社會議題行銷至今,雖然是希望民眾從利他精神自願支持,不過也不能否認的仍然許多人是因為精美贈品而來捐血,近年來常見的像是百元超商禮券、小家電/家具、表演活動門票、農產品甚至是龍蝦。

觀察高雄經濟學,掌握服務商機
根據高雄市政府觀光局資料,2023年高雄舉辦117場演唱會吸引139萬人次,住宿餐飲銷售額達929億元創新高;2024年黃色小鴨展吸引900萬人次。高雄市政府推動「港市合一」願景,透過「亞洲新灣區」計畫發展駁二藝術特區、高雄展覽館等重大建設,成功吸引企業投入;2024至2027年「灣區大港 旗津領航」計畫將持續提升高雄港周邊發展。然而,高雄市百貨業營收雖居全國第二,但可支配所得排名落後,顯示消費力不足,未來發展仍需觀察。

共享電動滑板車開啟交通新戰場
為應對全球暖化,許多城市積極推動低碳交通模式,其中共享電動滑板車作為一種新興交通工具受到廣泛關注。這種交通模式旨在提高出行便利性,並降低碳排放。然而,無樁式停車的營運模式帶來了管理困難、失竊風險及違停問題,而不同國家的法規也在不斷調整以應對安全問題。例如,法國巴黎因交通事故頻發而禁止共享電動滑板車,美國Bird公司也因經濟困難申請破產。儘管如此,隨著科技進步和政策完善,共享電動滑板車仍具備在未來低碳城市交通系統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潛力。

觀察2024消費者網路行為,改變行銷思維
數位化加速帶來的網路便利,也伴隨資安風險,據有效的報告指出,臺灣網路使用者已超過9成,但這同時增加了網路詐騙和個資外洩的風險,臺灣近6成民眾每週至少面臨一次詐騙,這威脅品牌信任度,因此,企業應主動防範詐騙,提供安全網路環境;隨著Google在2024年逐步禁止第三方Cookie,企業品牌將更難取得消費者資訊,這迫使企業加強自有資料庫建設。

藍莓產業趨勢與在臺發展
2022年,藍莓成為臺灣進口量第九名的果品,國產藍莓近年來也逐漸崛起,小型藍莓農場一一成立,國產藍莓品牌「山丘藍」也逐漸興起。本篇將簡單介紹藍莓的栽種、特色與購買,並討論國際藍莓的種植與交易狀況,以及國產藍莓的發展現況。

食農教育知識資源介紹
經多年的各方努力下「食農教育法」於2022年5月4日經總統公布正式施行,並於隔年訂定「食農教育專業人員資格及培訓辦法」,近期各單位亦展開辦理與推動食農教育相關培訓課程,揭開推動全民食農教育的序章。但在面對諸多資訊下,究竟該何選擇與培養自己具備食農基本知識呢?

《商圈觀光的轉型與新商機》
商圈由於是許多零售業、餐飲業及其他行業的集合,因此不同類型的商圈提供消費者不同的服務及體驗。為了滿足消費者需求,提升商圈業績和商圈客流量,尋找創新商業模式,以滿足當代的消費趨勢和需求。

復甦的觀光旅遊產業,您準備好了嗎?
2023年下半年開始,隨著疫情的趨緩,全球旅遊業逐漸復甦,台灣的各大景點也開始見到外國遊客,但在疫情中慘淡經營的業者似乎還沒作好準備,加上全球性的通膨,遊客在旅程中將越來越理性,只有性價比高的服務與商品能獲得青睞,本文試圖從當下所見的旅遊景點現況出發,提醒觀光產業未來面對國際顧客,該如何增加其消費意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