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歷史共業到永續轉型:未登工廠的治理挑戰與轉型契機
台灣未登工廠問題源於早期工業政策與土地管制失衡,經濟部以《工輔法》推動納管工廠輔導,引導低污染之既有未登工廠合法化。未登工廠問題盤根錯節,但從另一角度看,正是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關鍵機會。透過上述多面向的策略:化整為零、單一窗口、區域規劃、明確執法、資訊透明與數位治理、價值轉化與世代接替,我們有機會將這股壓力轉化為推動產業升級、土地合法使用的動力。本文借鑑日本經驗,提出法人化整合、產業聚落、數位治理、價值轉化與世代交替等多元策略,期望實現產業升級與環境永續共榮的國土新貌。

從「協商桌」走向「減碳路」:工會如何在淨零轉型中成為夥伴力量
企業邁向淨零轉型已成趨勢,但工會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往往被忽視,若企業能視工會為策略夥伴,讓轉型從對話開始,從共識延伸,便有機會讓永續治理不再只是管理層的專利,而是整體勞動體系共同前行的力量。本文以過往參與團體協約輔導與集體協商課程訓練經驗為基礎,探討工會如何在轉型中扮演參與者、教育者與監督者三大角色,並提出顧問觀點下的合作策略,協助工會與企業在淨零轉型下的溝通與達成雙贏。

臺灣外銷鳳梨供應鏈考察,日本市場趨勢觀察
為提升臺灣鳳梨於日本市場競爭優勢,發掘改善外銷供應鏈上的缺失及優勢,瞭解進口臺灣鳳梨經由批發市場流通的販售情形,以及到貨後品質影響。由農業部率團考察日本當地臺灣鳳梨的冷鏈應用及通路銷售型態,帶領配合外銷之供應鏈相關業者,包含合作社、集貨包裝場、出口貿易商及農產專家,俾瞭解海外目標市場概況與產業趨勢,強化外銷供果園供應鏈,作為產地、進口貿易商與日本通路等相關單位意見交換平台,建立並共同提升臺灣外銷鳳梨到貨品質回饋與檢討機制。

邁向碳中和與多元共融:企業永續發展策略的三大關鍵實踐
本文探討企業邁向永續發展的三大關鍵實踐:碳中和、多元共融與治理升級。透過碳盤查、SBTs目標與再生能源導入推動減碳;以銀髮就業、DEI政策落實社會責任;並結合ESG平台強化供應鏈風險管理。企業唯有從制度、文化與技術三面向整合佈局,才能在全球ESG趨勢下提升韌性與競爭力。

透過企業品牌識別矩陣探索企業品牌的構建策略-以「LEGO」為例
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中,企業品牌不僅是一個標誌或名稱,而是企業與利益相關者之間的橋樑。本文以「LEGO」為例,透過企業品牌識別矩陣(Greyser & Urde, 2019)作為分析工具,探索LEGO如何整合內部(如使命、文化、競爭力)、外部(如價值主張、顧客關係、定位)及連結內外的元素(如表達方式、品牌核心、個性),塑造一個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品牌。

餐飲業在缺工時代下的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服務業的缺工問題是當前的一個重要議題,不同企業體和不同服務模式,都在尋求最適合自己的解方各出奇招展現創新,本文除分享筆者對此的觀察,亦提出對於環境的預應適應,切莫過於專注當下,應放眼消費者的改變,包括價值觀的改變、對於體驗期待的改變,甚至消費者對於科技的依賴,也將大大改變消費模式。

從「黑白大廚」談經營管理:黑白混和團體戰(下)-談顧客價值
透過網飛知名美食實境比賽「黑白大廚」,依據其第8~9集的黑白混和團體戰,餐廳經營來談顧客價值,我們使用使用者旅程階段、顧客價值主張圖等觀點來切入。我們得以結論,若企業以「客戶第一」、「擁抱改變」為核心價值,並且落實的實踐,那麼,當執行任務的現實狀況與策略設定有落差時,訓練有素並且將核心價值視為呼吸一般自然的企業員工,自然會提出解決問題並且滿足客戶需求的好方案。

數位轉型利器-六標準差綠帶人才養成
六標準差綠帶課程包含了問題分析與解決的步驟,以及統計分析的手法,公司應該在導入智機化的同時,在人員培育上也同步要進行六標準差綠帶的培訓,才能讓同仁能有使用大數據分析的能力,有能力運用更多數據進行問題分析與解決,從數據中看到問題,持續改善,軟硬體的導入與數位人才的培育,雙管齊下,才能達到真正數位轉型的目的。

CEO學AI-「企業策略 AI 顧問與AI客服」建置經驗分享
作為一無程式設計經驗的退休CEO,我透過AI的協助,只用一台電競筆電,實作AI大模型的三種訓練模式並且成功建置AI客服實驗系統。希望我的分享能為企業開啟幾乎零成本且省時的AI學習之路。

應用AI與RAG架構進行知識智財產製與精煉
AI應用逐漸變成企業競爭基礎條件,其中,以RAG架構配合AI來推動企業內部的知識智財是對大部分企業來說,相對經濟可行的AI應用方案,本文將解析這樣的模式,可以用在哪些具體的企業營運事項上,又該具備那些條件,讓要開始應用AI的企業有清晰的基礎認知,知道AI可以幫那些事情,哪些事情有其應用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