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

  • 台灣觀賞魚游向世界 藝術行銷 吸睛更吸金
    • 中國生產力中心-編輯部

    魚,與「餘」同音,向來被華人視為吉祥之意。因此,許多人在年節時分,除了買應景花卉佈置家裡,也不忘添購水族箱,讓色彩繽紛的魚兒帶來喜氣與活力。而這些在水中展現曼妙身影的魚兒,除了生活情趣之外,更是台灣外銷市場中小兵立大功的產業。台灣每年口觀賞魚產值已達台幣1億元,可以人繁殖飼養觀賞魚超3百種,培育1百以上的水種苗,分工細密,業出的新元工的過能種產者的繁殖技術更是獨步全球,2003年台灣研發出世界唯一的螢光魚,更榮登《時代雜誌》(Time)全世界最酷的40樣商品。台灣觀賞魚游向世界

  • 資訊軟體服務業分析報告
    2011/09/13 瀏覽數:17489
    • 李昆忠

    壹、前言在網路興起、電子商務蓬勃發展、企業電子化蔚為風潮、國際價值分工體系重新洗牌及我國製造業逐漸外移之際,雖網路曾歷經泡沫化,然企業電子化市場規模不減反增,仍持續穩定成長。主要乃歸因於各行各業已由原先單一之企業競爭漸走向企業供應鏈體系的總體競爭,亦即現階段之競爭不能僅靠單一企業之資訊,而更需供應鏈上下游業者之資訊整合,以利決策。

  • 非米莫屬-全民愛米食復興運動
    • 林幸慈

    台灣提振米食消費推動及目標台灣與日本相同,白米消費量從民國78年每人68公斤,到98年每人僅消費48公斤,使稻米生產量也隨之下滑,更影響糧食自給率從78年的45.8%下滑至98年僅32%,由於全球氣候變遷致使糧食供應量減少,世界各國皆為保護國內糧食安全之目的竭力提昇糧食自給率,為因應此一嚴重現象,確保稻米產業永續經營及強化,期望能提振國人米食消費量,研擬推動目標及策略如下:

  • 汽車售後維修零件-汽車車燈CAPA認證評估說明
    • 林松茂

    汽車售後維修零件一般可分為原廠零件和非原廠零件兩種,非原廠零件較令人垢病的就是品質較差與可靠度信賴度低,無法與原廠零件相抗衡,藉由CAPA檢驗機構的審核和檢驗,提昇非原廠零件品質,本文針對車燈件(CAPA 301) 之製造規格認證系統介紹。

  • [2011第五屆寰宇生產力產業經管交流論壇]後ECFA時代顧客導向經營引領兩岸金融新境
    • 中國生產力中心-編輯部

    後ECFA時代顧客導向經營引領兩岸金融新境(曾國烈董事長)

  • [2011第五屆寰宇生產力產業經管交流論壇]後ECFA時代台灣生技醫療業開創大陸內需市場
    • 中國生產力中心-編輯部

    後ECFA時代台灣生技醫療業開創大陸內需市場(李芳全董事長)

  • 產品設計同步工程輔導案例探究
    • 張建斐

    輔導案例公司為紙器製造機械之設計、生產、組裝及售後服務之整廠輸出製造業。公司為提高全球競爭優勢,也在台海兩岸設生產基地,在邁向國際化之際。大陸廠輔導前卻年年虧損,經營者乃尋求本中心協助,派顧問團隊到廠實地診斷。

  • MIL-STD-1916抽樣檢驗實務應用
    2011/07/26 瀏覽數:122270
    • 林松茂

    台灣中小企業普遍採用MIL-STD-105E抽樣表且行之有年,許多企業在使用上容易陷入AQL的迷失,當抽樣檢驗發現不良品發生時,允許不良品的存在,只要將不良品剔除,其它良品允收入庫,殊不知本次允收批是採抽檢而非全檢方式,有發現不良品時,品管要存在審慎懷疑的態度,在IQC過程遇到不良品(批),發生β錯誤-消費者冒險率的機會是很高的。嚴格與有效的作法是要採取1916抽樣表計劃方式,以”零收一退"c=0之允收水準來建立公司的品質要求,避免以後公司生產線發現到不良品的機會,消除無謂的人力與金錢的浪費,同時;也可以利用這要求促使供應商建立統計製程管制(SPC),做到預防的機制,提升品質水準,有效地防堵不良品外流進入客戶生產線。

  • 另類思考的洗衣店服務—帶走或續留、專業或通路?!
    • 陳怡丞

    筆者曾經在前年的冬天,將一件長霉班的皮外套送洗衣店處理,時序推移,直到去年秋高氣爽天轉涼之後,才驀然想起皮外套在洗衣店已經放了三季,洗衣店已保管270天。根據經濟部公佈的洗衣定型化契約載明,業者的洗滌及免費保管天數,總共為45天,超過45天洗衣店可以計收保管費用,但以六個月(約180天)為限,若超過六個月不領取,店家有權處置衣物已取得補償。以送件的皮外套為例,會有兩種情況,第一,領取時費用增加至2,240元,包含清潔費用為800元及逾期保管費800元×1%×180天=1,440元(超過免費保管期限共225天,但以180天為限)。第二,店家已處置衣服,空手而回。各位知道,筆者是預到哪種情況嗎?答案是,支付800元拿回皮外套。

  • 打破既有用茶經驗,打造台灣茶產業新未來
    • 廖經維

    台灣早期茶葉源自北部山區,曾為台灣曾經引以為傲的三大出口品之一,優良品質深獲肯定。17世紀時,來自閩粵的移民將飲茶文化導入台灣,初期以多以自用為主。隨著來自中國的移民增加,以及福建烏龍茶的引進,台灣市場開始販賣茶葉。19世紀時隨著天津條約的簽訂,台灣茶葉走向外銷,到日治時期達到鼎盛。隨著世界各國通商貿易的進步,在其他國家競爭之下,以及新生代對熱茶喜好減低,市場需求降低,經濟規模種植茶葉的農戶也越來越少。用茶文化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