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
-
2022/04/26 瀏覽數:309
臺灣農業過去是支持經濟發展的重要產業,然而隨著會經濟發展與總體環境變遷,大幅影響了農事生產,政府透過「智慧農業」科技計畫的資源投入,善用臺灣資通訊技術的產業優勢,結合跨領域技術協助農業的轉型與升級,建立農業生產管理的新模式,解決農業發展困境。
-
2022/01/14 瀏覽數:651
農產品初級加工場管理辦法發佈以來,陸續已有業者通過地方縣市政府審查取得登記證,惟如何協助初級加工業者在競爭市場上得以找到方式穩定行銷,方需輔導資源投入協助轉型。
-
2021/12/29 瀏覽數:626
飼養端透過中華民國養羊協會成立FGM、GGM標章制度協助提升國產羊飼養品質,在政策上,則鼓勵生產端建立自有品牌走向通路,以政府資源讓國產羊品牌擴散於各大通路上,逐步擴大消費者的能見度跟累積品牌價值,生產端方能有信心擴大生產規模,降低羊肉的單價。為找回國產山羊的產業生機,讓青壯人口回流羊產業,嘗試積極打造國產羊特色,逐步實踐地方創生之路,開啟地方創生的復興計畫。
-
2021/12/16 瀏覽數:528
現代農業經營已由一級產業轉型到六級產業,農業從業人員也從只懂種植技術的純農民跨到必需了解經營管理的農企業,為了創造農產品的附加價值,除了種出令人驚豔的產品外,通路多樣化,顧客關係管理、電子商務運用,數據管理等開始影響到農民獲利及維繫顧客的能力。去產業價值鏈、去中間化增加附加價價值的活動或是跨界整合的經營模式已經蓬勃發展,此概念在農民必須結合成產銷班、農企業或企業化經營才能迎合新世代的挑戰。因此農業經營創新模式(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的學習成為農業組織必須學習及掌握的重要工具。
-
2021/11/23 瀏覽數:538
農業試驗所和中央氣象局、國家防救災科技中心及農委會各區改良場共同開發了「農作物災害預警平台」,並結合手機APP功能,可即時預警災害訊息並通知農民,同時將農業氣象站即時觀測資料、專區氣象預報、二十四節氣、作物生長特性及災害防制方法整合在平台中,讓農民在災前、災中、災後都能隨時掌握資訊,即時採取災害應變措施。
-
2021/08/11 瀏覽數:687
針對民間單位推動食農教育與創新的建議方向分為規劃完整性、執行內容、建立在地網絡、推廣效益四大方向。規劃完整性以在地作物及農委會食農教育概念架構規劃內涵;執行內容以高中職以下學校、大專校院、農會、社區及農企業為對象分別闡述;建立在地網絡則分為在地資源及專業資源的單位合作;推廣效益則為推廣策略、宣傳管道、教材教具等內容進行建議。
-
2021/07/30 瀏覽數:639
農情調查可有效掌握農作物種植面積及產量資訊,透過依地籍逐筆實地調查結合資通訊科技行動載具的應用,以更具效率之調查方式,回饋地真資料正確性,可大幅提升資料可應用性及準確度,充實農作物空間資料庫,管理者可立即確認各筆土地位置及利用情形,以利產銷預警及調節之參考,亦為政府調整農產品供需的參考依據。
-
2021/07/23 瀏覽數:567
養殖漁業多半供應國內市場,是地產地銷的重要海鮮來源,但從事漁業人口面臨老化,造成勞力逐漸萎靡,不利於技術、經驗傳承,所幸政府及專家們已積極投入研究,將環境監測感應、人工智慧遠端遙控、雲端平台及影像辨識等技術導入及整合,以利於協助養殖漁業減輕現場作業負擔、降低勞動力需求、提升產量,將漁產業引領至真正的友善環境與永續發展。
-
2021/07/07 瀏覽數:408
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所導致的全球性疫情成為社會動盪的主因,然而疫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模式的「新常態(The New Normal)」型態,此項改變不僅改變了消費者的習慣,也間接地促進農業數據化,讓農民願意導入智慧化、自動化、省工省力的技術與機械,讓科技與農業不再矛盾,進而提高我們能預防未來有可能發生的災難能力,間接加速了農業智慧轉型的腳步,成為農業進步的推手。
-
2021/07/01 瀏覽數:392
我國近年來致力推動能源轉型政策,推動情況以太陽光電及風力發電的成長幅度較高,但受限於台灣地狹人稠,因此現行目標與執行管考進度均以太陽光電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