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造業

  • 從製造服務化趨勢談製造業台商可採行之模式

      為因應製造價值鏈國際化所帶來的衝擊,各製造業強國積極尋求轉型與重新定位,除持續創新技術外,並利用服務加值製造,促成製造服務化的發展。值此趨勢,台商可藉由產品延伸服務、產品功能性服務、整合性解決方案三大模式逐步轉型發展,尋求藍海經營。

  • 高科技產業與製造業結合服務業的策略發展

    國內服務業發展日亦蓬勃發展,而且是由外向內逐漸成長,不論高科技產業或傳統製造產業,只要能掌握並運用此趨勢,必定能突破企業經營發展,公司為了突破經營的發展與獲利提升,結合服務業的雙向經營策略勢在必行。高科技與製造產業結合服務業的策略與發展,可以將服務業作得跟高科技產業一樣,朝向精緻與藝術化的層次演進。

  • 設計易製化
    2012/03/26 瀏覽數:6830

    設計與製造是息息相關的循環,兩者不能分開運作。產品設計工程師設計出來的「樣品」若沒有考慮「易製性」,不能生產則無法變成「產品」,甚若製造成本太高、品質太差、無法販賣,不能稱為「商品」,根本無法讓企業獲利。所以企業設立專責部門,推動「設計易製化」的工作。目前台灣有不少企業,因為此一困擾研發工程師必須常跑大陸,所以成立所謂「設計卓越化」(Design For Excellent)部門,專責此一工作。

  • 健橋安家,行的安全-推動價值工程於碳纖維橋梁結構補強案例分享

      以「碳纖維複合材料」作為土木結構補強材料,以取代現行使用RC、鋼板,作為橋梁結構補強的工法,是世界趨勢,但在國內政府工程案較少使用。這也是生產力中心自民國98年,推動成立「碳纖維複合材料研發聯盟」,整合產學研、協助研提業界科專計畫的目的。此專案的完成,對未來國內的橋梁及建築補強工程界、碳纖維複合材料界等,在工程應用方面的發展,有重大的參考價值。   價值工程在國內推廣,已成功的使用於捷運、高鐵等工程界,節省了許多費用。交通部最近提出工程設計費超過2000萬的工程案,需在設計過程中使用價值工程做設計參考,所以價值工程在國內工程界的應用非常落實。但是國內的製造業,在價值工程的運用相對不如工程界的普遍,與韓國的價值學會會員大部份非工程界,相差很大。所以藉此案,推動製造業與工程界在價值工程上的連結應用,藉此連結,擴大製造業參與價值工程,甚至未來在企業中應用價值工程,這也是生產力中心的目標。 本文敘述專案的價值與價值工程在專案執行中的作法,供讀者參考。

  • 中小企業之TPM全員生產保全應用

    透過對TPM架構及手法的了解,中小企業也可以準確使用TPM的手法,進行全員預防觀念的內化、及效率損失管理,來達成“零文化”- 零不良、零故障、零損失,最終達成降低成本、增加獲利的企業目的。

  • Orange運用核心技術與創新經營模式開創無線胎壓計的新商機

      橙的電子是唯一專注於無線胎壓監測系統(TPMS)產品的研發/開發的公司,產品市場區分為OEM車廠、自有品牌、Aftermarket售服市場以及ODM設計代工品牌。並在汽車電子領域脫穎而出成為世界第六大,亞洲售服市場第一。

  • 生產排程規劃-不可或缺的管理決策工具

    當企業茁壯到一定產能規模時,通常生產管理也會愈趨複雜,為了提昇生產決策的精準度與時效性,生產排程規劃實為不可或缺的管理決策工具。

  • 動態生管實務運用
    2011/12/20 瀏覽數:11283

    企業營運係從業務接單、研發設計、採購原物料、制訂生產計畫、加工製造、品管檢驗、包裝入庫、出貨等一系列的流程活動緊密串聯而成的。任何一個部門作業都須環環相扣,不容許出錯,否則就無法達到預期的營運成果。 而居中扮演產銷協調功能的生管,更可說是企業營運最重要的心臟,負責供需平衡,特別是在競爭激烈市場,不確定因素變化快速,加上客戶需求多樣,少量多樣化訂單多且又經常出現急單、插單現象!如何有效安排生產,提升產能,達成Q(Quality)品質、C(Cost)成本、D(Delivery)交期等三大目標,此時動態生管功能備受注目與考驗。 本篇文章將介紹動態生管實務運用要點供讀者參考。

  • 製造業基層主管戰鬥力提升實務

    管理者主要任務就是以最少的資源投入,獲取最佳的績效,而這必須有札實的基本功做後盾,尤其是訓練一批基層主管能夠自我管理,能夠每天做好PDCA管理循環,一方面自我管理,一方面從完成任務中獲取經驗和能力精進。

  • 21世紀的全員工業工程
    2011/11/08 瀏覽數:7383

    全員工業工程(TIE,Total Industrial Engineering),成為近年來各產業中最常見的科學管理手法,因此只要是有投入和產出的產業,幾乎都可以用上述方法來規劃管理,已不單純局限在製造業這個領域,而另一意涵,也可說是工業工程的技術和手法,已經不是單一獨立的管理工具,而是企業在提高市場競爭能力的過程中,如市場研究、創意發想、產品開發、試產規劃、量產製造、庫存包裝、行銷推廣、銷售服務等,均可做為管理改善的方法依據。